APP下载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3-11-04孙艳丽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服务

摘 要:参与乡村振兴是国家对地方高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明确要求。应用型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宜路径助力乡村振兴。许昌学院在多年的服务乡村振兴中形成了自身的实践路径,但仍存在教师参与率和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参与动力和实践层次一般、指导服务的覆盖面和常态化不足的问题。对此,可从完善激励机制、扩展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出台优惠政策;整合多方资源、扩大服务范围3个方面进行路径优化,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助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地方高校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实现党领导下的乡村振兴,才能达到社会的均衡发展。地方高校在人才和技术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提出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七大行动,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和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许昌学院是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文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应用专业特色明显。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发挥党建在推动“三农”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持续支持和推动帮扶地区各项事业发展。

一、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党建引领、开展结对共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政治保障。许昌学院党委确立了领导工作组,党委书记、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全力抓好顶层设计。校党委派驻优秀党员到乡村,协同村“两委”抓党建促发展,激发村党组织活力。2015年以来,先后有4位优秀党员到许昌市建安区袁庄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期间,许昌学院定期组织理论宣讲专家为党员干部作专题辅导;开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第一书记上党课”学习活动;建设“红色网络教育家园”“党建文化一条街”,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水平。学校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评为“选派优秀第一书记工作先进单位”,受帮扶村被评为“许昌市党建200强村”。学校基层党委先后与禹州市方山镇党委、长葛市老城镇党委联合打造党建共同体,共建教育基地、构建党建品牌建设任务(党员共上思政课、共办主题活动、共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开展结对共建,发挥组织合力。

(二)强化问题导向、科学释疑解惑,发挥咨询决策作用

地方高校智库是高校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谋,是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许昌学院建立了理论智库平台,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研究基地是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对帮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提供决策参考;制订“传统乡村文化保护工程规划”,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内涵。魏晋文化研究中心产出以决策咨询服务和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代表的智库成果,2021年通过了河南省教育厅高校新型智库评估。学校大学生们采取人才队伍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调查、项目申报等方式,为乡村发展提供建议。内容涉及乡镇组织构成、“五星”支部创建、人才建设等调查,烟叶、蔬菜、瓜果和花卉等生产和产业发展调查,乡村旅游现状调查等。调查范围涉及许昌市下辖乡镇、南阳市内乡县、濮阳市范县等地。

(三)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实践活动,发挥指导服务作用

学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采取技术指导、理论宣讲、实践服务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先后向禹州市鸠山镇、长葛市老城镇、襄城县库庄镇等地派驻10余名优秀党员挂职科技副乡(镇)长,围绕耐旱高产农作物引种、食用菌经营、辣椒产业规划、河渠水系设计规划等进行全方位指导。依托测绘、规划、食品科学、旅游、设计、传媒、医学、法学等专业开展实践指导。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测绘乡村地形地貌,编制建设规划和生态经济示范带规划;对内乡县灌涨镇、马山口镇的农耕文化进行特色规划设计、研发特色农副产品、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为襄城县库庄镇设计农业品牌形象;拍摄微视频助力建安区河街乡农户拓宽产品销路;向村民提供健康宣传、义务诊疗、法律专题讲座。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发挥服务作用,如课业辅导、乡村彩绘、文艺下乡、社区治理、农产品助销等。每年暑期学校团委组建400余支社会实践队。其中,2支团队入选2023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和“三下乡”国家重点团队,4支团队入选河南省大学生“红旗渠精神代代传”志愿宣讲团和“三下乡”省级重点团队。

(四)加强校地合作、培育地方人才,发挥协同赋能作用

学校在校党委领导下进行校地合作,赋能乡村振兴。与许昌市共建校地人才“双百工程”、“校地人才共建工程”、产学研合作基地,合作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攻关项目百余项。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研究基地联合许昌市委统战部成立“新时代乡贤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联合许昌市科技馆进行科普实践活动,发挥新媒体力量促进产业发展。2022年以来,学校与相关单位签署横向项目总额超过100万元。此外,学校联合禹州市、内乡县乡村振兴局组织开展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项目;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培养了千余名具有现代经营水平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开设微商、新媒体运营课程,培育电商创业人才百余名;累计为近2 000人提供工程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国培“一对一”培训,提升乡村学校教师教学水平;为乡村医生提供“点对点”诊疗技术、临床带教服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为许昌、漯河乡村中小学校提供合唱教学帮扶。

(五)實施消费帮扶、投入专项资金,发挥惠农支持作用

学校党委出台“校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托助农网站,如扶贫832平台、河南消费惠农网、豫扶网等,为消费帮扶提供平台支持。在定点帮扶村袁庄村建立“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帮助建设蔬菜大棚,以“订单蔬菜”的形式直供学校餐厅、设立“消费助农”超市蔬菜专柜,解决蔬菜滞销问题。打造袁庄村就业扶贫车间,培育技术带头人,带动贫困户就业。建立扶志爱心超市,解决村民实际困难。投入资金百万元,修建袁庄村文化广场、改造游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了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和村民幸福感。

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一)教师参与度和积极性不够高

高校教师是参与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目前“双师型”教师、教授参与度不高。教师参与形式多是来自上级任务派发,自身主观能动性并未充分调动起来。究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相关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在科研考評体系下,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是以项目级别、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为准,对科研成果的实用性重视不足。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直观成效相对显现较慢,造成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压力下,受功利主义思想驱动对此类研究的参与度较低。二是与地方有关部门对接沟通少,教师缺乏更广阔的参与平台。三是一些教师认为乡村振兴与职业高校和农业院校的关系更紧密,而综合性高校则不具优势。

(二)大学生参与动力和实践层次不够高

在校大学生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或“三下乡”活动参与乡村振兴,参与者主要是大一和大二学生,实践内容多为社会服务和现状调查,内容较单一,研究性不强。这除受学生以修得创新学分为目的影响外,还因一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时未能进行科学论证,课程体系构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不足,使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此外,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实践、研究水平不高,造成实践成果的科学层次一般。高校毕业生则受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不如城市、职业发展前景小、工资待遇不高等思想认识的影响,服务乡村的意愿较低,导致返乡就业情况不乐观,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输送不足。

(三)指导服务的覆盖面和常态化不足

学校对乡村人才的培训主要围绕集中进行党员干部辅导、乡村骨干教师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技能指导力度不够及常态化指导不足。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技术指导类服务的比例偏少,对乡村生态环境方面的关注不多。学生主要是以假期社会实践、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的形式,下乡以支教、墙绘、文艺汇演、宣讲、义诊、家电维修等方式开展活动,但服务时间短,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定点帮扶村,涉及面较窄,学生扎根基层的常态化服务意识薄弱。

三、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激励机制、扩展服务平台,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在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大乡村振兴类课题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出台专项文件,对参与教师给予职称评审、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政策倾斜;绩效考评中增加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科研成果的工作量权重。

建立“校党委—二级党支部—党员教师”三级联抓机制。鼓励各基层党委、直属党支部与乡村基层党组织进行结对共建,并给予资金支持。将建设成果纳入“样板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立项和考核中,激发参与动力。二级党支部利用“主题党日”“支部会议”等形式,鼓励党员教师结合专业特长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将个人动力汇聚成团队合力。加强“乡村振兴”网络板块建设,加强媒体宣传,营造出浓厚氛围,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二)加强人才培养、出台优惠政策,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相关涉农专业(如规划、旅游、艺术、工学等),在教学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秉承“学”“做”结合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加大实践比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三农”情怀。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为教师、医疗卫生人才、设计和建设人才等人才队伍“造血”。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高校一方面可在进行毕业生就业调查时,关注学生在乡村基层服务就业的情况,向地方政府反馈,为政府的后期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联合地方政府建立乡村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交流与支持平台,出台优惠政策,提高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工作的福利保障水平,吸引优秀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从而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整合多方资源、扩大服务范围,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常态化

一方面,实行“校+政+企”的服务模式,整合培训资源,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到为当地农民群众服务的技术指导队伍中。组建高校帮扶团,实现资源的多方整合利用。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网络资源优势,建立乡村信息咨询与服务平台,积极利用微信、腾讯课堂等网络平台,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及时和全面的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建立咨询专家库,充分吸纳高校专家学者实现远程技术指导,增强服务的时效性、扩大服务对象范围。

四、结语

乡村振兴需要在党建引领下,集多方力量共同实现。要不断实践摸索,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服务乡村振兴,发挥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作用。运用自身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和科学技术优势,解决农业农村领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长效机制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17-10-27].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2018-12-29)[2019-01-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1901/t20190103_365858.html.

[3]徐维英.高校智库与政府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4):36-39.

[责任编辑:丁 浩]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2023DZ006)

作者简介:孙艳丽(1979—),女,河北南宫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壤环境学。

猜你喜欢

服务
自助取卡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演变与启示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