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与评价的“中国方案”研究
2023-11-04何丽娟茹秀英
何丽娟,茹秀英
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高效筹办和成功举办,不仅给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让全世界看到一个以人民至上、心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国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2022 年冬奥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所言:“中国通过筹办冬奥会和推广冬奥运动,让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带动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为全球奥林匹克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1]以顾拜旦为代表的始创者们发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这场宏大国际社会运动的初衷是教育。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与奥林匹克主义及其价值相一致的体育运动教育青年,旨在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2]。由此可见,教育一直是百余年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诉求。
在北京2008 年奥运会的背景下,从2001 年7 月至2008 年9 月,中国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形成了一个独具东方文化特色且形式和内容结构最为完整的奥林匹克教育的‘北京模式’”[3]。在北京2022 年冬奥会背景下,从2015 年7 月至2022 年2 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有组织、有计划的奥林匹克教育第2 次在中国全面开启实施。那么这场因2022 年北京冬奥会到来而在中国开启的奥林匹克教育,在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教育提升到战略地位,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的背景下,尤其当时处于新冠疫情的困境时,是如何组织、计划、实施,又该如何评价,及后冬奥时代如何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等,都是有必要进入探究的问题。
1 研究的立论基础
1.1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的概念界定
尽管奥林匹克运动在创建之初,就明确了教育是其初心和使命[4],但“奥林匹克教育”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直至20 世纪70 年代才首次在体育教育和奥林匹克研究中出现。最早使用该术语的是德国的诺伯特·米勒教授。直到20 世纪90 年代,“奥林匹克教育”一词才在奥林匹克运动领域成为广为人知的概念,并以不同国家的语言进行界定[5]。
“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是进入21 世纪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术语。2005 年,国际奥委会推出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项目,继而“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作为奥林匹克教育落地实施的新术语正式出现,但目前国内外学者未从学理角度进行界定。本研究通过访谈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和首都体育学院裴东光教授,将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界定为:以当代社会为教育背景,以奥林匹克文化为教育主题,以‘卓越、尊重、友谊’等奥林匹克核心价值为教育内容,面向青少年开展的跨学科、跨课程的教育活动[6]。
基于北京2022 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是因北京冬奥会的到来而产生,是以奥运会主办方——国际奥委会全球实施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项目”为引领,为凸显奥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续性,本研究采用“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这一概念,并界定为:是指中国从2015 年7 月申办北京2022 年冬奥会成功后通过体育运动,尤其是冰雪运动开展的旨在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活动。
1.2 研究的整体思路与理论分析框架
从国际奥林匹克教育视角看,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是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中的一段历程。因此,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首先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其核心教育内容“奥林匹克价值观”与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具有相同性。此外,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奥运会背景下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因此,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形成了另一个相同性,即都制定正式的“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但由于奥运会举办城市/国家的社会文化各异,所以奥林匹克教育实施形式及其内容呈现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同时,由于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呈现出随奥运会举办而“热”、随奥运会落幕而“冷”的普遍特征,所以,具有国际化和本土化典型特征的奥林匹克教育很难在国际层面上形成标准统一的评价体系。即使是在主办城市/国家层面,对奥林匹克教育评价的研究也不多见,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更是有限。迄今为止,只有希腊学者在雅典2004 年奥运会周期内,针对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编制了影响奥林匹克教育实施因素的评价量表,对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建立了奥林匹克教育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型。综上所述,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中国方案”主要体现在实施和评价两大部分(见图1)。
图1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探究维度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是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战略改革和中国进入新时代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实施的,本研究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基于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与评价两大维度,遵循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践,建构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见图2)。
图2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与评价理论框架
2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中国方案”分析
2.1 构建了凸显中国新时代社会治理特色的组织治理体系
就社会背景而言,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与北京2008 奥林匹克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将“格局”上升为“制度”,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7]。在我国,社会治理是由执政党领导,政府组织主导负责,吸纳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8]。“体育是具有鲜明人文精神和公益性的社会领域,即便是市场运作体育产业也离不开体育人文价值的基础。体育又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协同,全社会参与才能实现的善治领域。共建共治共享对突破旧有的政府驱动体育治理逻辑具有针对性,……为新时代我国体育治理提供了治理逻辑。”[7]
奥林匹克教育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载体,以奥林匹克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凸显鲜明的人文性和公益性,更需要政府组织、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协同,全社会参与才能实现并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背景下实施的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从2015 年8 月开始,历时7年,形成了以北京冬奥组委为中心,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治理体系。
该体系突出特征是强调“共”字。“共建”意为以北京冬奥组委为中心的各主体相互关联,共同承担治理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的责任,确保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共治”意为以北京冬奥组委为中心的各主体共同运作奥林匹克教育治理体系,确保治理过程的高效性。“共享”意为以北京冬奥组委为中心的各主体分享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成果,确保治理的方向性。简言之即协同配合、共同建设、共同治理、成果共享,缺一不可。
2.2 治理各方联动发布“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和创新行动方略
建构组织体系是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第一步,建立组织机制是确保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实施的保障。纵览以往奥运会举办城市,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都制定专门的“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在2015 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在积极传承北京2008 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到主办城市,联动制定发布“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见表1)。这些计划的出台,确保了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有据可依。
表1 联动制定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计划
《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一方面鼓励各地方分批次建设北京2022 年奥运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另一方面,围绕北京申冬奥时提出的“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以中小学为基点,鼓励各地方建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9],打造“双校”建设同步进行。
“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是北京2008 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首创,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则是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的又一中国创举。根据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教育和公众参与处的数据统计,从2019年开始到2021 年,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教育部在全国遴选建设了835 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2 062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还是“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已遍及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总数实现了从2008 年556 所到835 所的新突破,这充分表明,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并非仅仅局限于举办城市,而是面向全国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同步建设构成了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创新行动方略,也是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中国本土化的新创举。
2.3 形成了以奥林匹克教育价值观为理念、以冰雪运动进校园为实践表征的中国本土化实践模式
如前所述,2016 年国际奥委会集诸多专家智慧,修订印发了《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通用系列教育材料,北京冬奥组委将这套资料翻译成了中文。因此,与北京2008 奥林匹克教育相比,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更有国际范本可依,而且更聚焦,即实施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
此外,“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的三大愿景之一。这是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国家从未有过的申办承诺。如何使这一愿景走向现实,挑战巨大。为兑现这一庄严承诺,以全国2 062 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和835 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为主要实践基地,我国中小学开展了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的推进工作,不仅实现了冰雪运动前所未有在中国中小学校园的推广和普及,而且为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由愿景走向现实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这一贡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于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形成的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实践模式(见图3)。
图3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冰雪运动进校园实践模式
由图3 可见,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实施落地,不是由中小学单方执行,而是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体育社会组织以及体育文化公司各方联动运行实施的。在该实践模式中,为解决冰雪运动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的瓶颈问题,高等院校发挥了理论和实施推动的桥梁作用,与中小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机联动,破解瓶颈问题。例如,2018 年6 月9 日,来自首都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延庆区科技馆专业人员、北京与河北两地的部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旱地冰壶协会人员等多方人士共聚北京延庆区姚家营中心小学,参加“海坨山下迷你奥林匹克教育国际论坛”。基于该校开展的旱地冰壶和旱地冰球活动,首都体育学院裴东光教授首次提出“冰雪运动旱地化”概念,并强调这种创新实践是打破冰雪运动时空之限,实现在中小学最大范围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的中国本土化实践方案。美国密苏里大学苏珊教授认为:“中国首创的‘冰雪运动旱地化’创新实践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非洲国家进行冰雪运动的推广。”“冰雪运动旱地化”的提出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提供了中国本土化实践方案。
3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体系建构
在新时代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实施的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从组织和计划到行动方案,再到落地实践,无不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仅就实践行动而言,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835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2 062 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命名,不仅实现了北京2008 奥林匹克教育的新突破,也是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新举措。
当然,在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中,尽管都是“示范校”或“特色校”,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有些学校活动的开展还流于形式,应付落实时有出现。如何解决奥林匹克教育良莠不齐、流于应付,甚至逐渐从学校消失的风险?如何将这7 年间形成的中国本土化实践模式在后冬奥时代有机融入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使奥林匹克教育成为促“五育并举”的独特教育资源,成为学校体育提质增效不可替代的有效资源?本研究提出以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理念和实践典范为根本遵循,建构以中小学为对象的学校层面的自我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不是评价孰优孰劣,而是成为后冬奥时代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行动指南。
建构教育实施评价体系,需从理论和实践2 个维度双向考量。基于奥林匹克教育具有鲜明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特征,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评价体系建构在遵循理论和实践2 个维度上,主要从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和中国教育两大视角分析论述。
3.1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3.1.1 奥林匹克教育目标与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根本任务的高度契合
以教育为核心诉求的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 年6月23 日正式诞生之日起,其教育目标始终如一。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与奥林匹克主义及其价值相一致的竞技运动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人的身心精神各方面的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2]培养身心均衡发展的“和谐个体”是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根本目标。
这一根本目标与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的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五育并举”作为我国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要求,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11]。可以看出,“五育并举”的内容与百余年奥林匹克教育培养身心精神均衡发展的“和谐个体”相契合。
3.1.2 奥林匹克教育与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要求的高度“耦合”
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0],从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入了“四位一体”目标阶段。2020 年10 月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12],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该文件将学校体育提升到了学校教育前所未有的高度,即定位为基础性工程,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或课程,而且进一步提出发挥其独特功能。
研究认为,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要求与奥林匹克教育目标、内容、载体和对象高度耦合。由图4可见,奥林匹克价值观是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与新时代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目标殊途同归。进入21 世纪,引领奥林匹克运动核心治理机构的国际奥委会经过研究,将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概括为卓越、尊重和友谊。为了进一步将奥林匹克主义及其三大核心价值落地,2016 年国际奥委会集各国奥林匹克教育专家智慧,发布了基于竞技运动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基础手册)》(以下简称《基础手册》)。《基础手册》基于奥林匹克三大核心价值观,提出奥林匹克教育的五大主题:奋斗中取乐、公平竞争、践行尊重、追求卓越、身心精神均衡。这五大主题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新时代“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高度契合,见表2。
表2 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与奥林匹克教育主题的契合
图4 奥林匹克教育与新时代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要求“耦合”
奥林匹克教育核心载体——竞技运动是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的绝佳载体。学校体育教学要实现“教会、勤练、常赛”的改革举措,要求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练习内容和竞赛内容实现一贯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了新要求。这为竞技运动科学合理地融入学校体育教学铺平了道路。
长期以来,基于玩耍、游戏的竞技运动[13]并没有全面融入中小学体育,尤其是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之中。这就造成了课后参与竞技运动活动和比赛成为少数体育特长生的“专利”,没有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一些竞技运动独有的价值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在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要求下,将体育课程实现基于竞技运动的游戏化,有利于新目标的实现。
在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突出贡献不但体现在提升了学校对冬奥项目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更重要的是一些冰雪运动项目“旱地化”的创新之举,使冰雪运动成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绝佳载体。
奥林匹克教育对象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对象具有同一性。“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之初,就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对象指向青年。在2014 年国际奥委会出台的《奥林匹克2020 议程》中,青少年被列为三大主题之一[14]。中小学生是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实施对象,这也是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都在中小学命名的缘由所在。教育对象的同一性,使奥林匹克教育更便于全面融入中小学体育之中。
综上所述,由于奥林匹克教育在内容、载体、对象上与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改革要求高度耦合。因此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的实践模式不仅是奥林匹克教育中国本土化的方案,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抓手。
3.2 实践依据:基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电厂路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考量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主要以835 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2 062 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为对象全面展开。在历时7 年的实施中,正是由于奥林匹克教育资源的引入,有些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不仅成为了“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双示范校”,而且成为了“双示范校”中的样板。其中,北京市石景山电厂路小学堪称典范。本研究以该校为试点和实践基地,进行了7 年的理论指导和落地实践。历时7 年,该校成为了奥林匹克教育中国本土化的实践典范。
3.2.1 形成了奥林匹克教育核心价值观与“五育并举”有机融合的“233 实践模式”
北京市石景山区电厂路小学的冬奥教育之所以能成为典范,根本所在就是该校将奥林匹克教育核心内容,即将“卓越、尊重、友谊”的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与该校“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有机结合,并以某些冰雪运动项目为核心教育载体,建构了2 条推进思路、3项根本任务、3 种实施途径的“233”冬奥教育实践模式(见图5)。
图5 电厂路小学“233”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模式[15]
3.2.2 开拓了冰雪运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冰雪运动“旱地化”的创新实践
1)奥林匹克教育载体的突出特征是强调竞技运动必须与文化相结合,以提高竞技运动的育人层次。这一特征体现在奥林匹克教育实施中,就是以竞技运动为基础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实现跨学科、跨课程的融入。电厂路小学在此方面的创新实践,实现了基于奥林匹克价值观全融入的冰雪运动(北京冬奥会项目)知识和技术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见图6)。例如:在科学课中,以冰壶为例探究摩擦力;在语文课中,探究中国滑雪运动的起源;在美术课中,绘画和剪纸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和竞赛项目;在劳动课中,学生利用废旧纸张和纸盒自制冰球杆、冰球等软式器材,等等,诸多尝试不胜枚举。此外,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还融到了不同学科内容中,例如语文课中的冬奥情景剧经过翻译,转变成了英语课的主题内容,实现了双语教学。基于融入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的冰雪运动跨学科教学成为了该校体育改革的独特路径和资源。
图6 基于冰雪运动跨学科融入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路径
2)冰雪运动“旱地化”是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创新之举。电厂路小学不但实现了学生全员参与和体验北京冬奥会竞赛项目的7 个大项,即滑冰、滑雪、雪车、雪橇、冰壶、冰球、冬季两项的旱地化,更实现了冰雪运动由“旱地化”体育课堂教学到课后体育社团上冰、上雪练习,再到冰上、雪上竞赛的系统衔接,探索出了冰雪运动作为独特教育资源可持续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贡献了中国本土化创新实践。该学校的旱地化实践作为典型案例入选《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2022)》(见图7)。
图7 电厂路小学学生参与和体验冬奥项目
3.2.3 创新奥林匹克教育成果“馆藏化”和“家校社”联动
博物馆是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平台之一,用实物的形式记录灿烂文化。电厂路小学利用一间小小的教室,打造了简约但彰显冰雪运动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完美交融的冬奥教育博物馆。既可以将师生亲自创作的作品长久保留,又能使该校冬奥教育宝贵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值得肯定的是,这一座小小的博物馆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平台:小讲解员从参与培训学习到为博物馆来访者进行精彩讲解,既提升了对冬奥知识的认知,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增强了自信心。
创建“家校社”联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电厂路小学探索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家校融合的冬奥主题实践活动, 例如与高井路奥林匹克社区联合举办家庭运动会,吸引一百多个家庭参赛。参赛项目均为冰雪运动旱地化项目,实现了“家校社”三方联动,形成了基于冬奥主题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特色模式,全面提升了该校的整体教育质量。
正如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巴尼教授所言:“在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方面,中国成为了最佳典范,在公立中小学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使学校受益良多,电厂路小学最具典型性。”(2019 年在电厂路小学举行的“奥林匹克教育及冰雪运动进校园示范研讨会”线上主题发言)综上所述,电厂路小学实践模式的创建,为构建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体系提供了实践依据。
4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评价体系建构分析
4.1 评价指标建构的原则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通常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等的一般原则。结合奥林匹克教育国际性与本土性密切相融、理念认知与实践活动有机联动的特点,在构建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4.1.1 化繁为简的科学化原则
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资源丰富,不但有国际的,还有国内的;不但有校内的,还有校外的。化繁为简原则就是在构建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以客观准确的内容反映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状况。评价内容不能过多、繁琐和出现重复,也不能过少、简化和出现缺漏,不利于全面反映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状况。
4.1.2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
所谓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是指设置的指标体系应该涵盖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各个方面,全面地反映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情况。在内容全面性的基础上,各方面评价内容还要确保形成逻辑严密的系统。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包括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规划,也要包括奥林匹克教育实施内容和奥林匹克教育实施方式,还要包括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保障条件和奥林匹克教育实施效果5 个子系统。这5 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4.1.3 评价指标的代表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所谓代表性是指在诸多能够反映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状况的评价指标中筛选出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主要特点的几个指标。在全面评价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基础上,对各个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中的特色给予认可和肯定。所谓可操作性是指在确定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具体数据的可获得性,尽可能选取那些易于获取数据的指标,尽可能使评价指标客观。对于主观性指标,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做到简单、可操作性强。这样既可以减少统计工作量,也使获得的数据更可靠。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本研究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主要采用专家调查法。首先,根据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五大主题,选取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初步构建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设计和发放专家调查问卷,按照指标的重要性评分(五级评分:非常重要,重要、较重要、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完成第一轮专家调查。其次,在第一轮专家调查表反馈后,结合专家的意见,对编制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修订、完善,形成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再编制成专家调查表,进行第二轮专家调查(见表3)。最后,根据第二轮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修订,形成最终的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指标体系。
表3 对构建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专家调查
在第一轮专家调查时,初步构建的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设计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活动和保障条件4 个指标,并依次相应建立每一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收集专家调查表之后,通过汇集专家意见,部分专家认为一级指标没有按照一个主线进行划分。
根据专家的意见,本研究组通过与部分专家的分析讨论,汲取了专家的建议,将一级指标修订为以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过程为主线的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分为教育实施规划、教育实施内容、教育实施方式、教育实施的保障条件以及教育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以奥林匹克价值观、五大主题及实施路径为理论框架,并相应进行了微调。
在第二轮专家调查中,由专家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将非常重要、重要、较重要、不重要、非常不重要依次分别赋值为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计算了每个一级指标的均数和标准差,并计算得出变异系数(见表4)。
表4 第二轮专家对一级指标重要性的评分统计结果
从表4 可以看出,专家对一级指标的评分平均为4.78~5.00 分,标准差为0.00~0.44 分,变异系数为0.00%~9.22%。说明专家的评分高度集中,对一级指标的认可度高、一致性高。
最后,根据专家的建议,对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进行了修改,最终确定了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
表5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体系
4.3 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指标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评体系包含5 个一级指标、16 个二级指标、41 个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确定主要依据国际奥林匹克教育、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新趋势和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而设定。三级指标主要依据“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中的典范学校的实践而设定。
4.3.1 教育实施规划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因此学校是否根据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计划,结合学校自身制定学校计划,是确保奥林匹克教育有效开展的保障。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第1 个一级指标是教育实施规划,并且教育实施规划一般包括短期规划(1 年)、中期规划(3~5 年)和长期规划(5 年)。确定了3 个二级指标,旨在评估学校对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否有计划推进。
4.3.2 教育实施内容
教育实施内容根据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主要内容和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核心内容确定。包含2 个二级指标,一是对奥林匹克主义及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普及与宣传,二是对冬奥会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4.3.3 教育实施方式
基于奥林匹克教育实施途径的跨学科性和新时代“五育并举”的内容,确定了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和劳动教育5 个二级评价指标和14 个三级评价指标。体育中,通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等路径,与奥林匹克教育内容相融合。智育中,通过“跨学科”“跨课程”整合,将体育运动与各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和理解体育知识,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实现奥林匹克主义及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普及与宣传。德育中,通过与德育课、社会实践课等形式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劳动教育中,通过与社区合作、与家长合作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等。美育中,主要通过美术课和音乐课,以奥运标识与奥运会主题歌为主要内容,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基于奥林匹克教育核心载体是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是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场域”。以上这些实施方式在北京市石景山电厂路小学都有最佳的实践体现。
4.3.4 教育实施的保障条件
教育实施的保障条件主要从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和物质保障三方面进行评价。组织保障包括校长对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否主抓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实施。学校各部门是否为奥林匹克教育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时是否有分工与合作。资金保障主要从教育主管部门投入、学校投入或其他投入方面进行考察。物质保障主要从教材、器材和场地等方面进行考察。北京2022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学校因地制宜、广开思路,在没有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不先进的情况下,研发软式器材,以北京冬奥会元素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其中坐落在延庆的姚家营中心小学就是典型的案例。
4.3.5 教育实施效果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效果打破单一量化评价,采用多元的方式进行。第一种,基于学生是奥林匹克教育的主体,本研究创新学生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方式进行,基于奥林匹克价值观和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新目标,以“以体育人”为根本遵循,创编学生自我评价表(见表6)。第二种,校长和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认同感,对实施内容、实施方式和保障条件的评价及对个人的促进作用。第三种是第三方评价,考量的维度分别包括政府部门的评价、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新闻媒体的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
表6 中小学体育教学学生自我评价表
4.4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总体特征分析
4.4.1 以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为依据
如上所述,本研究是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依据构建评价体系。前者是对构建对象——奥林匹克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双重特征的认知,后者是对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特点的把握。以此双重维度为依据,确保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据可循。
4.4.2 创新评价体系的理念和评价方式
基于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在学校落地实施,中小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化”实践模式。评价体系突破了量化的横向评价,而是以个体学校为对象,以学校纵向发展为坐标,与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对标对表。因此,该评价体系可作为后冬奥时期各中小学自主探索奥林匹克教育,促进基于“五育并举”的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及学校体育自我创新的范本。
4.4.3 为未来奥运会主办城市奥林匹克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可鉴的“中国方案”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国家都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但除了2004 年雅典奥运会构建了基于希腊国家层面的奥林匹克教育实施影响因素评估体系以外,迄今为止奥林匹克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还未见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建构的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评价体系,不仅是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中国化的创新探索,也为未来奥运会主办城市/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5 结束语
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紧跟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战略变革,聚焦为北京2022 年冬奥会高效筹办和成功举办增光添彩,构建了融入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理念、凸显冬奥会冰雪运动项目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中国方案”,该方案不仅成为了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底色和亮点,而且也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基于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高度耦合的理论依据,以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中国本土化实践典范为实践依据,构建了面向学校,不作横向量化对比,而是指导学校纵向发展的奥林匹克教育评价体系,创新性地打造了奥林匹克教育评价的“中国本土化方案”,为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促进“五育并举”和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达成提供理论依循和实践范本。北京2022 奥林匹克教育实施与评价的“中国方案”不但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作出了独有的中国贡献,而且为以教育为核心诉求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