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辽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3-11-04于涛王顺吉
于涛 王顺吉
〔内容提要〕海洋渔业作为辽宁省传统优势产业,是全省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辽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近海开发趋于饱和,远洋渔业有待进一步突破;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碎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大背景下,辽宁海洋渔业在渔业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重构等方面迎来重大机遇。辽宁要借助“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对俄合作,优化空间布局,以科技为引领,以金融为支撑,助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辽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冰上丝绸之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注:本文受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辽宁经济振兴研究”(项目编号:L19BJL012)资助。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纷纷围绕海洋展开布局。我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战略提出后,各沿海省份积极谋划,加速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空前发展。辽宁省是我国传统海洋渔业大省,自身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得天独厚。辽宁作为东北唯一沿海省份,还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经贸关系。2017年,中俄共同声明要携手开展北方海航道建设,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拓宽两国贸易路径。“冰上丝绸之路”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是连接东北亚和西欧最便捷的海上航线。“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辽宁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外部机遇。尽管如此,近年来,相对于南方发达省份,辽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如何融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开展对俄海洋渔业合作,实现辽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辽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辽宁地处中国东北部,毗邻渤海和黄海,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与河北山海关老龙头相接,海岸线长度2110千米,位居全国第五,海洋功能区划面积4.13万平方千米,共有海岛633个。辽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拥有辽东湾、海洋岛两大传统渔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当前辽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对于南方发达省份依旧落后。
(一)海洋渔业的总体实力持续提升。
尽管近年来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影响,辽宁海洋渔业仍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海洋渔业总体实力持续提升。2021年,辽宁省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082.63亿元,相较于上一年增长3.5%,其中海洋捕捞业(含远洋渔业)产值110.01亿元,海水养殖业产值419.26亿元,海水苗种业产值48.71亿元,海洋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248.24亿元,海洋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256.41亿元。表1给出了2018—2021年辽宁海洋渔业的生产总量,可以看出近年来辽宁海洋养殖业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养殖总量由2018年的28.64万吨上升至2021年的32.49万吨,年均增长约3.2%。近年来辽宁省聚焦海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截至2020年,共创建争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人工鱼礁补助项目31个,投放人工鱼礁总空方量达43.6万立方米。此外,近年来辽宁远洋捕捞业也拥有较好发展优势,南极磷虾捕捞技术和海上产品加工技术国内领先,远洋捕捞量位居全国第四。
(二)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首先,从产业结构看,辽宁海洋渔业正实现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2015年辽宁省海洋渔业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7.5∶21.5∶21.0,到2021年这一比例调整为53.4∶22.9∶23.7,实现了向“一三二”发展状态的转变。其次,从养殖与捕捞的结构看,辽宁海洋渔业养殖占比正趋于上升,从2015年的68.2%上升至2021年的81.8%。捕养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此外,辽宁渔业从传统的近海捕捞向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发展。近海捕捞持续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辽宁近海捕捞总量趋于下降,由2018年的52.44万吨下降至2021年的47.54万吨。近海捕捞强度的下降有利于减轻近海渔业资源压力,促进海洋生态的恢复,实现辽宁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转向深海养殖与捕捞也进一步开拓了辽宁海洋渔业的发展空间。
(三)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得以加强。
近年来,辽宁省注重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辽宁省大力实施海洋保护区建设,大力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全面开展海洋保护区生态修复,海洋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渔业资源保护方面,辽宁省有效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建立伏季休渔制度,限制过度捕捞和滥捕滥食行为,同时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实现藏粮于海。辽宁还积极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1个,示范面积2.4万公顷。
(四)国际合作与市场不断拓展
近年来,辽宁省积极开展海洋渔业的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渔业合作协议,加强渔业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辽宁省的渔业产品出口也在不断增加,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緊密。
二、辽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一)近海开发趋于饱和,远洋渔业有待进一步突破
辽宁的海水养殖面积在全国位居首位,但产值却比山东、福建等渔业大省低,随着近海开发趋于饱和,广阔的海域面积与较低产值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我国的近海渔业资源趋于衰退,在采取伏季休渔、增殖放流等一系列措施后,海洋渔业资源的下降速度得以放缓,但这并未从根本上减缓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速度。另外,辽宁近海养殖模式仍然粗犷,底播、筏式和池塘是目前辽宁省产量贡献率最大的三种养殖方式,其中,底播占到养殖面积的70%。底播由于其低成本、低风险且接近自然生态的特点被广为推广,但其产品回捕率低、易受气候环境影响、病害防治困难等缺点制约着养殖效率的提升。在远洋渔业方面,虽然辽宁远洋捕捞量位居全国第四,但捕捞量远低于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浙江与福建,以2021年为例,辽宁远洋捕捞量仅为浙江的40.4%,福建的40.5%。辽宁远洋渔业依旧面临企业规模偏小、设备落后和科技支撑能力弱等问题。
(二)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碎片化
辽宁省渔业领域缺乏具有资金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领军大企业。海洋渔业领域中小企业众多,主要由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个体户和小型企业组成。这些小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低等问题。同时,辽宁省渔业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很多小企业在产品类型、品质和市场定位上相似,缺乏差异化和特色化。同质化竞争导致产品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同时也限制了整个渔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
从整个渔业的产业链来看,辽宁渔业的产业链条存在碎片化问题,主要体现在渔业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相对独立,缺乏协同合作和紧密衔接。渔业资源的捕捞、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和信息流通渠道,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另外,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论是科技创新还是金融服务,都需要企业自己寻求突破口,企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衔接不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辽宁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制约。一方面,相对于南方发达省份,辽宁的海洋渔业高层次创新平台明显存在差距,缺乏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的机制,限制了渔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科研项目等数量与海洋渔业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不强。此外,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相对薄弱,2021年辽宁省的水产科技推广经费仅为江苏和山东等头部省份的1/10左右。这使得即使存在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推广不足,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有效机制,导致创新成果难以得到应用,无法真正提升海洋渔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辽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冰上丝绸之路”跨越北冰洋,连接了东北亚、北欧和北美洲,将北极地区纳入全球贸易网络。北方航道的开放大大缩短了货物运输的距离和时间,提供了一条新的便捷航道。这对于中国和其他沿线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战略意義。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这为辽宁开展对俄合作,实现自身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一)提升渔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海洋环境保护压力
北极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相关国家的规定,北极海域暂未被允许进行商业捕捞,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渔业资源出现向北迁移的趋势,北冰洋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新渔场。俄罗斯作为最接近北极的国家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在北太平洋,俄罗斯拥有三大重量级渔场,分别位于白令海、鄂霍次克海以及日本海,每年可以捕捞300多万吨的海洋生物资源,占俄罗斯渔业产量的70%。另外,俄罗斯远东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大、品种多,水生生物资源超过3000种,鱼类超过600种,像大麻哈鱼、鳕鱼、鲈鱼、沙丁鱼、海胆、蟹类等,均可在俄罗斯远东海域捕获。虽然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远东人口稀少,工业基础差,尚有充沛的渔业资源未被释放。在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大背景下,辽宁海洋渔业“走出去”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政府层面要积极开展对俄合作,鼓励渔业企业建立海外渔业基地,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俄罗斯共同开发渔业资源,通过渔场联合捕捞、海上增殖养殖等共同提高渔获量,增加海洋渔业产量。通过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域协同,辽宁还可以将远东地区渔业的量与自身的先进技术及发展经验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面向远东地区合作建厂转移低端产业形态,推动辽宁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缓解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压力,实现辽宁海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促进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实力
通过融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辽宁海洋渔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实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中俄两国在海洋渔业科技领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包括科研合作、技术研发、人员交流等。这些项目涵盖了海洋资源保护、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渔业资源评估、捕捞技术改进等方面。在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两国既有的在海洋渔业科技方面存在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会进一步得到推进。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唯一沿海省份,可以通过参与双方科技机构、研究院所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辽宁海洋渔业的科技创新与应用。中俄海洋渔业合作也将促进辽宁海洋渔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交流。通过合作项目和交流计划,可以让科研人员、技术专家和从业人员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这也有助于提升辽宁海洋渔业科技人才的水平和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此外,俄罗斯远东海域的特殊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将带动辽宁相关企业研发更先进的船舶、渔具和海洋观测技术等设备以适应当地的生产需求,这样将拉动辽宁海洋渔业科技含量与竞争力的提升。
(三)促进辽宁渔业加工和产业链升级
“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辽宁水产品的加工和产业链升级提供了机遇。辽宁海洋渔业通过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海洋渔业合作,一方面可以将当前的过剩养殖产能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水产品加工的原料。辽宁省在水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方面具备较高的水平,通过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可以促进辽宁渔业加工业的升级。同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将推动辽宁水产品从单一的原料出口向品牌化、多元化的产品出口转变。在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辽宁开展对俄海洋渔业合作,可以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渔业加工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整个渔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
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辽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增进互联互通,重构海洋渔业新格局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辽宁要与俄罗斯创建合作平台,巩固双边政府间合作机制,增进互联互通。要制定整体性渔业合作规划,找到双方利益诉求以及发展的现实基础,增强合作政策的引导性和保护性。在政策指导下,辽宁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沟通交流,建立定期会晤机制,推进双方渔业及经贸合作。同时,要构建信息平台,定期发布贸易、投资、科技等合作信息,为渔业企业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鼓励企业参与交流合作。在政府引导下,渔业企业要找准自身优势,积极向外“突围”,借助行业协会等实现技术、资金等走出国门,与俄合作办厂,将初级模式向外转移,双方优势互补,畅通两地区的产业链条和贸易链条。另外,辽宁要积极承办中俄渔业合作混合委员会相关会议,借助会议机遇,积极推介辽宁海洋渔业,增进沟通,达成合作。
(二)优化空间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
在近海开发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辽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制定海洋渔业空间规划,借助“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积极面向俄罗斯扩宽渔业空间,发展远洋渔业,利用装备、技术优势,与俄罗斯共同开发远东地区渔业资源。利用资金优势对远东地区水产品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将传统的捕捞生产模式转变为加工、冷冻、配送、市场、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经营形态,提高渔获物附加值。养殖方面,要以集约用海、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原则,推广海岸立体养殖和深远海养殖,加强产业协同,实现海洋渔业量的有效增长。
(三)科技引领金融支撑,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渔业企业借助“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走出去,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专注渔船装备研发和技术应用,实现渔船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支持生态友好、环保节能型渔船渔具和捕捞技术研发,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海洋渔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提升渔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技术优势推动前端产业向远东地区转移。另外,政府层面要对渔业企业及海外渔业基地提供资金支持,聚焦产业链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洋渔业发展。行业协会人员要提高技术素养,加强渔业人才队伍建设,聚焦海洋渔业优势产品,培育精品渔业品牌,以品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