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教学表现性层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以《昆虫记》为例

2023-11-04滕琼琼浙江省永嘉中学附属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28期
关键词:昆虫记表现性整本书

滕琼琼|浙江省永嘉中学附属中学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当前初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教师教得“不踏实”,学生读得“不真实”,教与学的过程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现实问题。究其原因,这与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不到位有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评价意识淡薄,在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时往往凭感觉、经验,对评价目标缺乏理性的审视,忽略了其重要性;二是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大多为纸笔测评等较为传统的方式,而很少使用更适宜于评价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表现性评价方式;三是教师即使尝试使用表现性评价,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层阶标准和相应的样本参照,评价的可操作性也不强。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笔者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表现性层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研究。

一、表现性层级评价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匹配性程度较高

初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熟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有自己的初步感受、体验和思考;而整本书阅读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阅读材料是一本完整的书,篇幅庞大,解读角度多元。这就决定了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覆盖全过程(包括阅读任务的驱动、阅读监控及过程的管理,以及对阅读成果的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案。同时,这也要求教师在制订评价方案时,需要考虑选择的评价方式与整本书阅读的特点是否相匹配。

在多种评价方式中,表现性层级评价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匹配程度较高。表现性层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准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作出判断。一方面,表现性层级评价开放性强,它不仅能评价学生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还能评价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表现性层级评价要求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不断诊断、调整、提升自己的表现,强调自我评价、师生互动和过程管理。由此可见,表现性层级评价与整本书阅读多元开放的教学要求是一致的。

二、表现性层级评价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统编版初中《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中的名著导读编排有固定的阅读主题和专题活动探究设计,以此为依据,笔者侧重阐述表现性层级评价标准的制订。表现性层级评价标准的制订过程就是将学生的表现与评价层级标准进行匹配的过程。标准制订者应尽可能清晰地描述出合乎层级标准的成果应具备的要素,以引领学生走向更高层级的表现。高质量的表现性层级评价标准联系着课程要求与学生学情两端。下面,笔者以《昆虫记》为例,说明整本书阅读教学层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驱动任务制订表现性层级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具体到整本书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单元目标是课程标准在每一单元中的细化与分解。《昆虫记》所在的单元,要求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并“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驱动性任务情境的真实性能为学生成果的多样性作好铺垫,也是能否顺利展开教学以及评价的关键。《昆虫记》作为科普作品,写作目的是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同时这本书语言生动活泼,且蕴含着作者对昆虫研究的热爱以及深沉的生命意识,兼有科学性、文学性、哲学性等特点。基于以上要素,笔者将《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的阶段性驱动任务设计为:“制作昆虫宣传栏”“整理昆虫档案”“设计昆虫卡片”“编辑昆虫小百科”。

以“制作昆虫宣传栏”驱动任务为例,结合上述多角度分析,在兼顾读书活动情境、单元文体(说明文)、具体活动任务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制订了表现性层级评价标准(如表1 所示,评价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

表1 “制作昆虫宣传栏”驱动任务表现性层级评价标准

表现性层级评价标准的制订要聚焦于对文本的理解,因此笔者把“对所选昆虫有自己深入的认识和评价”放在了首位,如果理解比较深入,语言表达和形式创新自然也就能够完成得好。

(二)根据表现性评价层级标准选择差异样本

虽然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但在实际操作时如果没有相应的样本比照,对师生来说其可行性仍然比较弱。基于此,笔者又在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样本的维度。

选择的样本之间应有一定的差异性,以便学生理解评价规则中的要素、指标和层次。在具体实践中,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教师先组织学生选择在“内容理解”“语言表达”“形式创新”等方面差别显著的样本,作为讨论的材料,然后根据层级评价指标,小组合作探讨样本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根据样本的特点概括出评价标准中的相关要素,形成学生版评价标准。以下是根据不同层级的指标选择的部分样本,其中,样本三为表格(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阶段性优秀成果

【样本一】

被管虫

被管虫也叫蓑蛾,外部像蓑衣。内部有保护层,从头到尾进行保护。它只要受到一点小惊吓,就会马上躲到这层蓑衣里面去。如它是在睡眠的,就表示它很快就要变成蛾子了。这些外衣形状都是差不多一个样子的,很像一个纺锤体。等母被管虫生产下小幼虫,就会给幼虫做一件衣服。不过这衣服并不很厚实,也不是很漂亮,但能使它感到非常舒服。被管虫用吐出来的丝线做成一件纺锤衣服,不同的蛾子做的衣服也不大一样,也有的像蜗牛一样背着个大外套在移动,吃东西时,虫子从里面伸出来。

【样本二】

奇怪的小虫——被管虫

一束小小的柴禾,在一跳一跳自己向前走。不会动的居然能动了,这确实让人感到很惊讶。在这个自己会走的柴束内,有一只很酷的毛毛虫,外表是白与黑相间的条纹。它以很快的速度朝前移动,衣服几乎把身体都遮了,只有头部在外面。

从被管虫的这一端到那一端,内衣异常坚韧。这其实是一层平滑得像被子一样的东西,怪不得人家叫它被管虫。它的外衣内外一共有三层,按一定次序叠在一起。第一层是非常细的绫子,第二层是碎木屑做成的混合物,最后一层是重叠着的一些小树枝外鞘。从形态上来讲,被管虫确实是昆虫世界里面的“俊男美女”。所以作者法布尔打心底里喜欢它们。

【样本三】

学生在探讨不同样本的过程中逐渐概括出不同样本的表现水平。整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任务形式的特点,并不断反思自己是否达到了评价标准中的“三级”要求。

(三)在阅读样本及理解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展开具体评价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总结的基础上确定需要重点掌握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更高效地完成阅读评价,教师需将不同样本分发至每一个学生手中,要求每一个学生对差异样本的优缺点进行如表3所示的梳理。

表3 样本优缺点梳理

从内容理解的维度上看,样本三最为独特深入(有“母性光辉”的拓展理解),样本二仅限于文本,样本一看不到具体的理解。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样本一大量复制原文,介绍不到位;样本二成功完成了对被管虫的介绍,但中规中矩无亮点;样本三借助图表的形式,采用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比拟介绍,生动有趣又不逾矩。从创新的程度上看,不管是在文意理解还是在具体表达上,样本三明显都最佳,样本二次之,样本一最差。就这样,师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样本优缺点的梳理,其中对评价结果为“三级”的样本三以寻找优点为主,对评价结果为“一级”的样本一以呈现缺点为主,而对评价结果为“二级”的样本二,优缺点都要着力进行梳理。有了层级评价标准和差异样本,学生就能较好地完成“制作昆虫宣传栏”的驱动任务,并能顺利地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结语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适当进行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而让学生参与制订评价标准、甄别和感悟样本,其本身就是一种高阶学习。如果说表现性层级评价标准是师生评价的依据,那么差异样本就是在探究驱动任务中形成并为师生展开评价而服务的实践范本,后者的意义和功能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比前者更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过程中表现性层级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范例,从而最终提高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质量。

《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倡导教师应“关注整本书阅读的阶段性评价,采用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读书分享会等方式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前文提到的“制作昆虫宣传栏”只是《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个环节和阶段,后续教学完全可以采用读书交流分享等活动展开,而其中的对读后感、读书报告之类的评价同样可用上述流程展开。总的来说,整个表现性层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要联系课程、教师、学生和任务四个要素,尤其要始终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评价有效服务于教学,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猜你喜欢

昆虫记表现性整本书
Book Review on 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重读《昆虫记》系列一:勤劳的“铲屎官”——蜣螂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