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习作支架的优化探究
2023-11-03程巧
【摘 要】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板块,是学习者内部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的关键路径。支架式教学的理论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生硬套用支架模板、习作支架使用单一、过分依赖教师支架、“一次性”习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取“把握学情,运用得当;多重支架,组合使用;学生为主,评改合作”等策略,优化习作支架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质量。
【关键词】习作支架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4-72-04
习作“怎么教”和“如何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有的教师会出现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形式枯燥及教学内容脱离生活等问题。学生在习作中暴露出来的热情低、视角窄、思路乱、轻评改等问题更表明以往的习作教学方法可能无法满足学生习作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适切的习作支架,以帮助学生尽快穿过‘最近发展区,逐步向规范、准确、有序、生动形象等表达方向过渡,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1]。
一、习作支架的意蕴及作用
在習作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的方法被称为习作支架式教学。习作支架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图表支架和评改支架等多种类型。支架理论是对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实践。
(一)情境与意义的有效建构,指向自主习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通过其他人(教师、同学或家长等)的帮助,吸收借助外界资料,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即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在人与人的合作交流互动中实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要素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习作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唤醒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符合学情的支架,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习作。学生如果在习作过程中遇到阻碍,教师应当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架,而不是简单告诉他问题解决的方法。因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锻炼各项能力的过程。这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即使没有习作支架的辅助,也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习作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
(二)有效利用“最近发展区”,降低习作难度
支架式教学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建立学习支架的基础,通过支架作用使学生快速穿过最近发展区,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至更高水平。在具体的习作教学中,习作支架常常表现为教师向学习者提供支架式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并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移除支架,直至学生能够独立学习。
教师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支架,如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图表支架等,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在习作支架的帮助下,学生降低了习作难度,减轻了心理负担,提升了习作积极性和信心。
(三)核心素养课堂生根,走向美的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课程的审美,首先是对语言作品的审美及积累。例如教师为学生提供范例支架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感受和积累有美感的遣词造句、文风节奏、篇章结构、选材布局的语言作品等的过程。除此之外,图表支架为学生清晰地展示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逻辑,也具有美的特征。评改支架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通过元认知训练,逐步提升习作能力和审美能力,走向美的表达。
二、习作支架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问题
(一)生硬套用支架模板,未精准施教
习作支架是具有差异性和情境性的。部分教师在习作教学时,直接生搬硬套他人的支架模板,而不是根据本班的学情,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切的习作支架。这种“一锅煮”的做法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造成了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支架内容未能贴合小学生生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支架未能引发学生共鸣,教学自然收效甚微。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习作能力无法真正提高,而且教师也会陷入“越教越难”的恶性循环。
(二)习作支架使用单一,未形成合力
一节精彩的习作课往往会将多种习作支架相融合,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助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但由于有的教师对习作支架理论知识的模糊、实践经验的匮乏及缺乏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研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使用一种习作支架,且不能对习作支架的使用时间有恰当的把握。例如对于“什么时候使用习作支架?”“使用哪种习作支架?”,教师尚且处于“摸石头过河”的状态,因此无法熟练地为学生提供适切的习作支架。
(三)过分依赖教师支架,未内化迁移
学生借助支架不断地吸收、建构和内化知识,在此过程中,自身习作知识不断积累,习作方法灵活迁移。但部分学生仅仅能够在教师提供的习作支架下写作,一旦教师撤离“脚手架”,其写作能力就回到了原点。这样便不能达到支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即教师移除习作支架之后,学生能跨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在习作支架式教学下处于浅表学习的状态,因为学生没有将教师提供的习作支架吸收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没有主动思考如何将教师所提供的习作支架迁移运用到其他习作中去,所以在独立写作时仍然处于迷茫的状态。
(四)“一次性”习作,未进行元认知
一篇优秀的习作是经过不断地打磨和修改后产生的,往往需要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及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对学生各学段作文修改能力的要求,其中自我评价的环节至关重要。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对自我学习结果的反思,并对自己的习作过程进行监控,逐渐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然而有些学生的写作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缺乏自我提高意识。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自评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不能有效发挥。此外,部分教师未能为学生搭建评价支架,鼓励、引导学生朝着明确的写作方向努力,不利于学生构建自我表达能力,弱化了学生的读者意识。
三、习作支架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一)把握学情,运用得当
由于习作支架的应用存在情境性、差异性和及时性,因此教师在习作课堂上进行支架式教学时,要避免模板化,要根据学生学情搭建适切的习作支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观察量表,了解班级里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或者通过小练笔、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分析学生的习作能力,并且根据不同学生主体、不同主题内容、不同单元语文要素,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提供不同习作支架。通过以上方法充分了解学生的习作状态,教师才能因势利导,提供恰当的习作支架。
(二)多重支架,组合使用
1.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是小学习作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能作为标准和参考的典例,包括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课文例句、课外阅读中的名人佳作、同辈群体中的优秀习作等,都可以起到欣赏、模仿、分析、引导等作用,并作为高质量的语言表达图式,使学生在模仿和超越中完成有质量的习作。[3]提供范例支架的时间点非常灵活,可在学生写作前、中、后或是评改习作时使用。从作用分类来看,可以从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写作的基本技巧及思想立意等多方面提供范例。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我的奇思妙想”,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写出自己想象中的,能解决生活中的麻烦或者实现自己愿望的一个发明物。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开头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几种范例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
师:同学们,在这篇想象作文中,你们发明的物品需要解决生活中的麻烦,那么这篇习作的开头应该怎么写才能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关注到你所写的发明物并符合他的需求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方法一:每当法。每当我____(遇到不便的情况)时,我就想如果____(发明了什么物品)就好了。
方法二:对比悬念法。以前的____ (物品)____
(带来了哪些不便),可是今天这些不便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原来,我给大家设计了一款____(点名优点),如果你感兴趣,我就给你介绍一下吧!
方法三:提问法。你是否因为____(问题1)而心神不宁?你是否因为____(问题2)而心烦意乱?你是否因为 (问题3)而夜不能寐?别担心,神奇的____(物品)来了,将以上烦恼一扫而空!
2.问题支架
为了使学生习作思路更加明晰,教师必须深度钻研教材和充分把握学情,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使其习作方向更加确切,从而启发其深度思考,这就是问题支架。通过运用问题支架,可以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习作思路的填鸭式教学,而是通过一系列有逻辑性的问题进行课堂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疏通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习作的路径和经验。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和
过一天”的教学适合运用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厘清习作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向同伴提出围绕本篇习作核心主旨的小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串联起来,组合成一段话,便产生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小记者提问清单:现在我们有机会和童话故事里的人物过一天,你会选择哪个人物呢?你为什么选择他?你们会一起去哪里?会在那里做些什么?会发生哪些事?你的感受和心情是怎样的?
3.图表支架
图表支架即在习作教学时使用的表格、图例、思维导图等材料。语文核心素养强调思维的重要性,而习作就是一个综合思维的过程。图表支架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通过最直观和形象化的方式,将写作要点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图文并茂地、清晰地展现习作当中那些看不见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从而高效地完成习作。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看图画,写一写”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图表支架(见图1)。此支架意在引导学生分别从整体观察、重点观察和局部观察三个角度看图画,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厘清行文的脉络。
(三)学生为主,评改合作
合作评改支架即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共同学习,互相点评。评改是习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他评和自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找到习作的漏洞与缺点,丰富习作课堂的内容,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与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可以从作文格式、字数、卷面、错别字、主题、情感表达等全方面考虑。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自我修改后的“二次作文”,经过修正调整后的部分正是学生吸纳提高的部分。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微小进步,让学生在“二次作文”中获得进步,同时增加对习作的兴趣,提升习作素养。
以六年级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生评价表(见表1)进行小组探讨、作文自评互评,有效提高学生习作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使用一种支架,因为只有多重支架相互搭配,逐层递进,才会产生更完整的效果。教师可通过范例支架进行示范及标准的建立,帮助学生明确清晰目标;在过程中穿插问题支架,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向习作核心要素贴合;通过板书导图,形成图表支架,帮助学生厘清习作主题及框架搭建过程,避免其在習作学习过程中模糊主题、出现内容偏差,让习作课程尽可能地通俗易懂、一目了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多种评改,让学生围绕习作主题各抒己见、充分探讨,从而丰富习作主题和核心要素,帮助学生自己修改习作,使其习作质量实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颖.搭建习作支架 提升表达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21(10):91.
[2]修子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部编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以鸡西市×中学为例[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22:20.
[3]何捷.搭建“支架”,写作教学的核心任务[J].语文教学通讯,2016(7/8):46.
程巧 /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小学教育研究(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课标下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关键能力标准及培养机制研究”(yjg22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