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洛克《教育漫话》探析青少年德育路径
2023-11-03丁琪
【摘 要】《教育漫话》是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的著作,书中就如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教育思想中提到了许多道德教育的方式,对当下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文章试图从《教育漫话》一书中探讨道德教育理念的内涵,并剖析当前道德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为当下学校及家庭开展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洛克 《教育漫话》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4-09-04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与友人爱德华·克拉克来往的关于克拉克子女教育问题的书信,被整理、结集为《教育漫话》。当前,我国德育面临诸多挑战,笔者对洛克《教育漫话》中关于道德教育的部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这一部分中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道德教育思想,这对于当前摆脱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有很大的启发。
一、《教育漫话》中的德育思想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用了很长的篇幅对道德教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1]可见对于一个人来说,身体的健康只是健康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精神健康,洛克认为有良好德行的人才是精神健康的人。对于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提到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克制自己。洛克认为人人都会有欲望,这本不是错,但是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不用理智去约束自己的欲望就会铸成大錯。有些父母对孩子约束太少,溺爱孩子,然而孩子小的时候犯错父母不予理会,他们则难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正确的引导,难以辨别是非。再者,当孩子以哭闹的方式索取东西时,父母不应盲目给予。第二个方面是注重榜样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不但是最早与他们接触的人,而且是与他们接触得最多的人,所以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首先,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及早进行,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树立权威,而当孩子长大后,家长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管理要严格一些,而当孩子长大之后,对孩子的管理就要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其次,父母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他们自己也不应该做。最后,父母也要注意孩子身边的人是否能起到榜样作用,杜绝错误的引导。第三个方面是进行合理的奖励与惩罚。洛克认为不惩罚和过度惩罚都是不对的,因为前者会造成放任自流,后者会导致孩子日渐消沉。而对于奖励,洛克认为不应采用金钱奖励的方式,这容易养成他们贪婪、奢侈的习惯,应该采用得到父母与导师尊重与嘉许的方式进行奖励。此外,在责备孩子时,要选择与孩子独处时进行;在赞许孩子时,则要选择多人在场时进行。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中,洛克提到习惯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这些道德的行为注入了孩子的天性并变成了习惯,使孩子真正认可和接受,而不是因为惧怕父母而假装出的行为,孩子才能时刻践行这些道德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德行的人。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德育意识淡薄
当下,家长很少会考虑克制欲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大多数父母都会选择极尽所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用物质弥补自己因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空缺。但是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滋生不良的学习情绪。就榜样而言,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固然重要,可是如果选错了榜样便会失去榜样原本的启示意义,使得孩子不仅不愿意上进,而且还可能走向错误的人生方向。父母本身就是儿童的榜样,可是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示范作用,当孩子学了坏的行为时便只会气急败坏,将一切错误都归咎在孩子身上而不问缘由。对于奖惩,多年来一些家长持有许多错误的想法,如“慈母多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些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家长。孩子在小的时候犯了错,家长不应该一味地打骂,而是要进行正确和耐心的引导。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只是无心之举,耐心教育过一次,他可能就不会再犯。如果屡教不改,家长既不能放纵孩子,也不应使用拳脚相加的体罚方式,而应该使用合理的惩罚举措。惩罚如此,奖励亦如此。当下,家长最常使用的奖励方式便是承诺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就给孩子买一些玩具、食物、电子设备甚至直接给钱。奖励对于孩子是必要的,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上更加有动力,强化良好的行为,可是这一类的奖励并不是合理的奖励。心理学中奖励属于外部动机,而自己对于做某件事的意愿则是内部动机。当家长将物质作为奖励方式时,很有可能使孩子的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而且自此以后,可能他的每一场考试都需要这样的奖励,一旦当他知道不再有奖励时可能便不会认真对待。同样地,孩子也不可以一直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这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所以不管是对孩子进行奖励还是惩罚都要适度且找到合理的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实施德育存在不足
首先,师生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师生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将德育政治化,既缩小了德育的范围,又会对政治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政治教育依赖于心理教育、思想、道德等教育,是建立在这些教育基础上的,一个没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感及正确世界观的人很难有正确的政治观、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2]除此之外,如果只重视政治教育,那么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教育,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在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有“重大节、轻小德”的趋势。道德教育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并且始终是重点关注的领域,但是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从小学开始学校就一直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协作教育,但是对日常行为教育却少有提及,对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可见,学校德育必须从基础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根。最后,德育手段较为单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进行道德教育一直都习惯使用灌输法,也就是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并利用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对其进行巩固和强化。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但由于这些方法比较简单、生硬,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道德教育方法与其他教育方法的区别就是,它必须保持教育过程与学生自我修养培养过程的有机统一。德育不是一个教学生如何认知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良好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要求在德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以知识传授为最终目的,而要通过启发引导和合理的讨论、讲解,指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德育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如果脱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就难以产生理想的作用。
(三)社会教育力量微弱
在青少年德育过程中,社会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社会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外在参照,基于社会背景的道德规范能够给儿童提供一些行为处事上的借鉴,能对儿童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其次,社会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的落实。在社会情境下,人们对学校教育的看法等都会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为此,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为学校的道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最后,社会环境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变革的社会,各种文化信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飞速发展,打破自我封闭,建立开放型德育模式成为必要和可能。”[3]社会环境中的各类信息资源能够为学校的道德教育提供有用的素材和事例,进而推动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综上所述,社会教育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我国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主体仍然是家庭和学校,社会道德教育发挥的力量微乎其微,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育漫话》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
(一)使用正确的奖惩方式
使用正确的奖励是家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潜能,他们都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获得卓越的成就。而作为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兴趣点以及潜能应该是最为了解的,因此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在别人眼中是很小的成绩,父母也要发自内心地赞美、拥抱、欣赏。被赞赏是孩子的一种人格需要,任何一个家长都不能吝啬。但是部分父母往往缺乏情感表达,对于孩子取得的成绩少说或不说,而当孩子犯错时却大力惩罚。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有些孩子还会通过不断犯错的方式尝试引起父母的注意,这都是错误的奖惩方式引发的。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要让他们知道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父母永远会给予他们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有勇气面对失败和挫折。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无限的,激励可以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也可以促进孩子自我内在机制的完善,是激发孩子潜能最好的钥匙。家长应该明白,鼓励不应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才给予,而应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辅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重视综合素质的提升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独立生活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等。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合理看待竞争,不要过度在意最后的结果,而是关注过程中的收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道德教育一定要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作为重中之重。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不仅是洛克高度提倡的,也是古往今来众多教育家的一致看法。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从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和确立起来的,为此教师与家长应该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品性及生活习惯进行培养。
(三)拓宽德育途径,构建开放型德育模式
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被割裂开来,因此社会化德育的趋势变得日益显著,封闭式的学校道德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當前德育发展的需要。在道德教育中,应注意开放性。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应该突破简单的课堂教育模式,积极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用丰富的德育形式将道德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扩充道德教育的信息,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要树立全面的德育观,将德育观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将德育观融入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为己任,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道德教育。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挖掘校外的网络教育资源。校外的网络教育资源涉及青少年心理研究、青少年学校教育方法、青少年家庭教育注意事项等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多元化内容,教师更要积极参与到各种教育话题的交流群中,搜集与之有关的教育资源,并争取与各种交流群进行合作,让青少年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聆听教育专家的讲座。一方面,在这样的网络教育交流平台中,学生通过与自己相贴近的生活案例,能够引起情绪上的共鸣,学习到一些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专业知识,获取更多可以提高道德修养的知识,这对他们塑造道德品质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这样的网络教育交流平台中了解到父母对自己的担忧,了解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父母和教师的辛苦,学会感恩。总之,学校内外的教育相互补充,可以极大地提升青少年的德育水平。因此,学校应该努力全面整合校外教育资源,从而收到与青少年道德教育资源互补的效果,特别是要将一些隐性的资源转变成显性的资源,这将有助于青少年道德教育扩大化发展,使校外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出推动青少年道德教育发展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学校里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也可以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生活,让他们在课外实践中得到发展,让他们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全方位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与优秀品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稳定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强大的自制力,是人们坚守正确的道德准则,抵抗不良社会影响的必备品质。“凡是优秀的道德品质,从中都能找到与其相关联的良好心理因素。离开健康的心理,就无道德高尚可言。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4]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是自卑,自卑心理的出现一部分来源对家长性格的继承,另一部分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能做好任何事。由于未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孩子总是受到批评,便觉得自己满身都是缺点,做事的时候畏畏缩缩,十分敏感,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另一心理问题便是沉迷网络,每一个孩子都渴望与人沟通交流,希望得到尊重和重视。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与教师却始终把他们当成小孩,他们不被理解而往往选择在网络虚拟世界释放自己的压力,在网络上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沟通交流。但是由于缺乏自制与引导,长期下来便会造成网络成瘾。与此同时,青少年无法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甄别与判断,而导致接收了大量不良信息,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所以道德教育一定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多与青少年进行沟通,做青少年的朋友,当青少年犯错时,要及时纠正与管理;当青少年取得成绩时,要多鼓励与赞扬。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差异性,不能因孩子的一两次失误就对其失望并进行打压,多给孩子一些时间与机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洛克在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中蕴含的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开展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儿童在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及学者可继续深入探索洛克《教育漫话》中的道德教育思想,以更好地完善道德教育理念及实践。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
[2]汪建兵,申奚梅,何新林.试论学校德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院,2004(1):61.
[3]张鸿燕.香港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之探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3):69.
[4]孙宝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5.
丁琪 /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中外教育史研究(沈阳 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