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古籍融入高中生物学教材的路径探索
2023-11-03蔺园欣刘志强
蔺园欣 刘志强
【摘 要】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生物学教材的融合得到高度重视。文章以《齐民要术》为例,探讨其与生物学教材的融合路径,即以《指南》为导向,确立渗透内容;以教学需求为方向,丰富渗透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守正创新,审思传统文化与生物学教材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古籍 高中生物学 教材 《齐民要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4-34-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本文简称《指南》)对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发挥其应有价值与作用的顶层设计。《指南》提出了“3+2+N”全科覆盖的渗透模式,生物学课堂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而经典古籍则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1]以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的《齐民要术》为例,它是北魏末年我国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世界性农学著作,涵盖众多生物学知识(包括微生物学、植物学、遗传学),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深入开展传承经典古籍的研究,寻找它们与新时代生物学教学的结合点,开展创造性教学是时代所趋。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生物学教材的融合得到高度重视,但涉及的文化内容形式不够丰富,对于我国优秀古籍重视不足。本文以《齐民要术》为例,探讨其与生物学教材的融合路径。在高中生物学教材基本架构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呈现方式,有机融入《齐民要术》中的文化素材,让传统文化得以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焕发新貌,逐步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体会古代农人的创造性与智慧。
一、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分析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权威教学用书,其内容指引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是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的有机融入不断增加,目前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集中在问题探讨、课中举例、相关信息、思考·讨论、练习与应用、课后阅读、与社会的联系等栏目。各栏目在5本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019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对于传统文化渗透融合的重视程度相较于旧版教材有了较大提升,但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渗透相较于其他同系列教材配比明显不足。
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有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等。但目前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载体多为经典诗词、谚语、成语,形式较为单一,教材内容体系不够完善。例如必修1中能够体现传统文化显性融合的,仅有“细胞的能量‘货币ATP”一课中“问题探讨”栏目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再如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复习与提高”栏目提到的“牝鸡司晨”性反转现象。总体来看,教材正文部分鲜少涉及人文典故、科技成就等优秀传统文化。
以必修2“生物的进化”一章为例,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渗透教学:进化论的观点是由达尔文等科学家提出的,但在这之前,我国古代已经有思想家开始思考万物的发展过程,通过观察与推测生物转化过程,形成了初级的进化思想。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家各派对于生物的由来更是观点纷呈,例如老子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后续又有其他人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发展,如庄子因受到昆虫化蝶的变态过程的启发,用循环转化的观念来解释生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二、《齐民要术》融入生物学教材的路径探索
(一)以《指南》为导向,确立渗透内容
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要想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基于教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齐民要术》的内容涵盖农学、园艺、林业、食品制造等多个领域,其对我国农学的贡献和价值不可估量,贾思勰所坚持的验证和实践原则,奠定了《齐民要术》的科学价值。本文从生物学教学的角度,遵循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个方面遴选生物学教材内容,充分挖掘《齐民要术》中的文化遗产。
《齐民要术》的核心思想理念中,与生物学教学相关的有实事求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例如在讲解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第四章“人与环境”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适时渗透《齐民要术》所传递的中国古代生态观:人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就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若人类无视自然,无节制地索取,伤害自然,就会迎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体会五千多年来农耕文明的丰富与精深。在选择性必修2关于生物与环境的教学中,《齐民要术》提出生物个体与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想要提高作物产量必须掌握“天然法则”,原文总结为“顺天时,量地利,用力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
中华人文精神是几千年积淀的精神文化财富,在生物学教学中多表现为时令节气、科技成就、风俗习惯等,其内容丰富、可结合点众多。例如教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时,在课后阅读中可提及《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我国古代人民对大型真菌的物种研究以及食用菌的烹饪技术,有助于引发学生对我国饮食习惯的深度思考。又如教学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中的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时,可以在问题探讨中融入《齐民要术》记载的制曲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涵丰富,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文化印记。例如教学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可以融入《齐民要术》中关于废弃农作物的利用,体现出我国古代朴素的环境保护观念,可为现在的资源开发、循环利用提供借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踏粪法”,即将秸秆、穰、糠等与动物粪便混合发酵制作为“积肥”,可用于改善土壤肥力。再如我国自古以来节水惜水的思想大多從旱地农业生产经验中总结而来,《齐民要术》便是最有代表性的农书之一,它详细记载了防旱保收的旱地耕作技术,开创了一套完整的节水技术。在灌溉作物方面,《齐民要术》讲求根据农作物与具体环境状况来确定灌溉时间、水量、方式;在土壤保墒(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方面,《齐民要术》重视耕作时机。“耕田篇”中提到:“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强调根据土壤的湿度来把握耕种时机,从而保证土壤墒情。
(二)以教学需求为方向,丰富渗透内容
《齐民要术》记载题材广泛,可以为生物学学习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丰富教材中传统文化渗透形式。以教材中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例,探索如何以教学需求为导向,丰富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必修1中“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一节的课后阅读部分可以添加科普知识:《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从植物中提取色素的方法,包括直接提取,用水煮出汁,滤去杂质,浓缩即可,或借助草灰水和酸浆水进行提取。除此之外,古籍中还提供了红花杀花法、蓝草制靛法、地黄等中药染色方法。书中记载:“杀花法:摘取,即碓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更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去汁,即收取染红,勿弃也。”教师还可以开展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尝试用红蓝花制作古法胭脂,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必修2正文中几乎未提及传统文化,但《齐民要术》有关遗传性和变异性的认识十分深刻,比西方遗传学的出现更早,在教学中可适当引入。例如贾思勰所称的“天性”或“性”大都相当于现代遗传性的概念[2],书中记载道,“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这些论述都是指品种的遗传性与环境影响形状的不同的表现。此外,《齐民要术》还详细记载了关于良种选育、人工杂交等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这些思想也是启发达尔文形成人工选择理论,创作《物种起源》的灵感来源。
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其他植物激素”的问题探讨栏目中引用了宋元时期某著作中的“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两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齐民要术》中提到“胡麻(即芝麻)宜种白地”,也是某些植物激素抑制杂草生长的实例。
选择性必修2中“群落及其演替”章节关于套种、间作、轮作概念辨析的教学,可以渗透《齐民要术》中丰富的种植经验。例如“二月,耧耩之,和麻子漫散之,即劳。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豆科作物纳入轮作代替更为古老的“三圃制”。这些内容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作物种植方面的智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教材中“植物共生”的理解。
选择性必修3详细介绍了制作泡菜、果酒、果醋的方法。其实我国古代人民很早便有了“腐败”“酿造”的认识,《齐民要术》便是详细记载这一发现的古籍之一。关于制造酒曲,《齐民要术》提到,“此曲一斗,杀米三石;笨曲一斗,杀米六斗:省费悬绝如此”。《齐民要术》“对酿酒的工艺过程、关键技术、注意事项及各类酿酒要术的差异致使成品酒具有不同的香型特点等,都作了详细记载”[3]。与西方酿法不同,我国古代采用酒曲酿酒,酒曲具有糖化和发酵的双重功能,并且古人还得出不同酒曲中微生物种类差异较大、水解底物的能力也不同的结论。《齐民要术》还介绍了24种酿醋的方法,记载了大量醋食内容,是我国最早系统记载酿醋的著作。《齐民要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微生物及酶的生产生活经验,勤劳的中国人民巧妙利用四季变化及昼夜温差,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
三、守正创新,审思传统文化与生物学教材的融合
高中生物学教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引发了未来编写生物学教材时“为何而融”“融什么”以及“如何融”的思考。[4]《齐民要术》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科学造诣之高、内容之丰富,从朴素的宇宙观点,到天时地利的自然观,再到具体的生产制造技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在继承中创新。这也启示我们应更深入地探索传统文化与生物学教材的融合。
(一)明确融合目的,体现知识的实用性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生物学是一门从实践出发的应用学科,所以应对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教材的根本目的进行思考。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不应只停留在传承层面。第一,融入傳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生物学教学服务,促使学生提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传统文化内容作为生物学的学习素材,需要与社会相联系,体现知识的实用性。第二,要重视帮助青少年“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教育目的”[5]。学生对教材中的传统技艺进行了解、学习、实践,不仅可以汲取智慧,而且还能丰富精神世界、积累文化。例如在学习微生物的应用时,选择性必修3介绍了历朝历代的酿酒传统,然而简单的文字描述可能不如书法、绘画等直观、形象,也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酒文化历史。可有机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开展酿酒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历史发展时间线,了解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科学文化发展的不同特点。我国古代与生物学相关的医学、农学典籍丰富多彩,例如《本草纲目》《齐民要术》《种艺必用》《农政全书》等,学生通过学习我国医学、农学的发展路径,有助于客观地看待我国的科技发展。
(二)把握传统文化渗透深度,升华生物学育人价值
首先,传统文化内容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是辅助内容,应该适度渗透,不能颠倒主次,模糊教学重点。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素材类型的选择不能过于单一,像经典古籍中的人文典故、传统美德、风俗习惯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
其次,只有处理好传统文化各方面内容的关系,以及在教材中科学知识与其功能区间的侧重关系,才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已经改变了“定论式”呈现手段,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也应具备新时代教育的特点。例如在学习酵母菌等微生物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制作古代啤酒“醴”的相关实践活动,在丰富传统文化内容呈现方式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索生物学学科本质。
一线教师应探索将传统文化内容创新地融入生物学教学的思路,守正创新,开拓思路,让学生感受到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志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南: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理论学刊,2017(5):34-39.
[2]周利阔.浅谈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在生物学上的成就[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S1):174.
[3]信春晖,孟庆尧,陈洪海.中华酒文化探源:《齐民要术》中的制曲酿酒术[J].酿酒科技,2021(1):115.
[4]钟晓媛,郭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百年变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133-138.
[5]同[4]136.
蔺园欣 / 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从事学科生物研究;刘志强 / 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教授,从事酶工程研究(湘潭 411100);*通讯作者,E-mail:16358985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