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片段赏析之“突出中心”

2023-11-03王淦生

关键词:邮局小男孩老师

王淦生

任何文章,其写作目的不外乎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表述某种观点、表现某种感受,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章的主题或中心。至于如何突出文章中心、彰显文章主题却可以各显其能、各尽其妙,以不同方法达到相同的目的。下面,我們选择几则经典片段,和大家一起欣赏、品味,体会这些文章彰显主题、突出中心的技巧,让我们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片段赏析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得“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张丽钧《门的悬念》)

简析

《门的悬念》这篇小说以“门”为线索,从学生“踢门”,到校长“换门”,再到学生“惜门”,层层推进,揭示了教育的真谛——信任应当是双向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才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门的悬念”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悬念,就是人与人相处的要诀。

物理学中有个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等的。其实人亦如此,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撒欢儿的年龄”,而且渐入逆反期。对待他们,不能一味依赖高压和管控,这只会引起他们的“反弹”。给他们一道易碎且透明的“防小人不防君子”的玻璃门,正好可以激发起他们的自尊心,进而与教育者一道守护好这扇大门。“门”正是师生关系的象征。

一阵小跑声过后,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地关上门,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可是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和他说:“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挺到位的……”

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地抓了一会儿头皮后,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你说说看,我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

“你表扬过我的,说过我画画蛮好的。”

“啊,我表扬过你?”

“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头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

“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考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

“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

“65分已经超过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不不不,老师,我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

他撩起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伤痕。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了一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多年以后……

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的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来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

他说:“我就是当年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办公室里你对我说过一句话。你说,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徐慧芬《讨分数的人》)

简析

这篇小小说由一位老师与一名学生在不同时期相处的两个片段构成,一是“学生讨要分数”,二是“途中偶遇学生”。两个片段相隔多年,学生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原本成绩平平,但要求上进,在乎成绩;大学毕业后自己开了公司,事业有成,心存感恩。而学生的积极进取、事业有成正是源于老师当年的一句赞扬和鼓励,这两句老师自己也许并未在意的赞扬一直被学生铭记于心,使他满怀自信,激励着他不断进步,最终取得成功。

除了学生前后变化的对比,小说还有一处对比值得玩味——这就是学生父亲和老师的教育方式的对比:父亲崇尚“棍棒教育”,而老师则是鼓励为主,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我是在一个乡镇的邮局见到那个小男孩的。

我正同邮局的一位朋友说着话,那个小男孩就一溜小跑着进来了,在寄信的橱窗前,踮着脚尖,要买一个信封和一枚邮票。

因为刚才的跑,小家伙的脸蛋红扑扑的,额上有亮晶晶的汗珠。看他八九岁的样子,穿一身校服,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像是附近学校的小学生。

拿到信封和邮票后,小男孩放下书包,掏出几张纸,在身旁的一张小桌,铺展开来。我低头看去,纸是作业本的纸,纸上是大大的字,用铅笔写的,开头写着“爸爸妈妈”,歪歪扭扭,倒也挺可爱——呵,小男孩还会写信。

小男孩板板正正地,将信叠成了个三角形,轻轻地放进信封,再将信封放在桌上,然后用手一下一下抚平。像是不放心,他又将信抽了出来,舒展开,小嘴翕动着,小声地念。

营业厅里除了橱窗里的工作人员,就是我和小男孩了。很静,我能听见他念的声音。

“爸爸妈妈,在那里干活很累吧”。“lèi”,小男孩拼读着。大概不会写,“累”字用拼音代替了。

“家里的老母羊生了四只小羊,都活了。放學后,我给小羊拔草吃。羊长得很快。鸡下蛋很多,我给爷爷奶奶吃”,念到这里,小男孩停顿住了,拿出笔,一边念一边写,像是要补充上去的——“奶奶生病了,花了很多钱”。

写完,小男孩嘴里叼着铅笔,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嘟囔着,不行。从铅笔盒里,掏出橡皮,一点点擦去了。然后又念念有词:“爷爷奶奶很好。”

小男孩继续念:“我这次考试考了两个100,老师夸我了。”

“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你们,”念到这里,小男孩声音低了下去,抽了下鼻子。“过年一定要回来啊。”小男孩在“一定”两个字上加重了语气。一定!

小家伙把信叠好,塞进信封,压平,找胶水粘住封口,然后贴上邮票。从书包里,小男孩拿出一张纸条,比着上面的字,往信封上抄,一笔一画地,是在写地址。我注意到,收信人地址是深圳的一家玩具厂。

写完后,小男孩双手捧着信,走到邮箱跟前,伸手去投,却又缩了回来。他又检查了一遍信上的地址,一字字念了,确认无误,才轻轻地投进邮箱。然后背起书包,小男孩一溜小跑出门去了。

(曹春雷《邮局里的小男孩》)

简析

《邮局里的小男孩》最大的特色就是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了一名留守儿童的懂事。作品以一名儿童在邮局给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写信为主要情节,以信函中稚嫩而又懂事的话语表现了孩子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这名连“累”都不会写的孩子,却懂得对父母的问候,懂得“报喜不报忧”,报的是羊生了小羊、鸡下了很多蛋、自己考了双百……而将“奶奶生病了”的消息擦去,改为“爷爷奶奶很好”——这些充分表现了一个孩子不愿让在外打工的父母操心而将家中的一切“自己扛”的懂事。而最后对父母“过年一定要回来”的要求,则又暴露出孩子对父母的思念。整篇小说,于细腻生动的描绘中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猜你喜欢

邮局小男孩老师
“聪明”的小男孩
邮局有位凶巴巴
小男孩
2019年征订通道全年开启 请到当地邮局(所)订阅
萌萌哒的小男孩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超重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