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游——十三岁出门旅行记

2023-11-03杨鹏程

关键词:少年游画龙点睛海员

杨鹏程

著名诗人艾青有一首短诗:“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我猜,盼望出发的海员是年轻人吧,年轻喜欢挑战,喜欢开拓进取;而盼望到达的海员,应该是中年人吧,中年,一个渴望稳定、期盼安定的年纪。

十三岁时,我的一次“少年游”,重新定义了我心中的出发和到达!

我的目的地是平遥城,对!就是那个驰名海内的平遥古城!彼时它还没有“申遗”,在我眼里,古城还是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繁华之地。爸爸说,平遥城最有名的,数牛肉!醇香肉厚,爱煞人;妈妈说,平遥城最热闹的,是南大街,商品琳琅满目,美得很;姐姐说,要说漂亮,还得是平遥中学!古色古香,书声琅琅。这一切,都是我此行想要见识和尝试的。

出发时,我对县城知之甚少:西北方,单程30里,仅此而已!甭管!先走吧!阳光在路两边的行道树间,斑斑驳驳。我顺着柏油路,一路绝尘而去。

没多久,我开始后悔,身上只有攒了三年的压岁钱,而水,一口也没带。我折断路边的玉米秆,嚼吧嚼吧聊以解渴。那件蓝道道的海魂衫,湿了干,干了湿,反反复复。头晕困乏、腰酸腿疼,身体的苦楚逐一向我袭来。我不能放弃,出发就意味着要吃苦,挑战自然就有想象不到的困难。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一直坚持着,没有放弃。路过第一个较大的市镇,我花一毛钱买了一根冰棍儿,花三块钱炒了一碗碗托,狼吞虎咽之后,继续上路。太阳也熬不住了,它慢慢从白变黄,从黄变红,最后,它一路西垂,坠到山的后边去了。

天色变暗,我脚底磨出了两个大血泡。我的胃里伸出了一只小手,抓挠着我饥饿的神经,我突然特别想吃妈妈做的大花卷,沾着刚出锅,喷着蒜汁的西红柿酱,哇塞!人间美味!

逐一亮起的万家灯火,摧毁了我最后的坚持和勇气!我拖着满身疲惫,上前问路。屋里的一家人,正围坐桌前,享受着美味的晚饭。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小男孩,上下打量着像叫花子一般,风尘仆仆的我。我在晕倒之前,虚弱地说出了家里的地址和爸媽的名字……

再次醒来,我已经躺在家里的炕上。右手生疼,原来是输液的针头!我的第一次“少年游”就这样荒唐、草率、略显丢人地结束了。

也就在那一刻,我明白,出发时有多豪迈慷慨,抵达时就一定有多疲惫坎坷。

不过,那时候,“少年心事当拏云”,谁怕路远坐呜呃?!只要出发,哪怕没有抵达目的地,我也不负少年游!

当年,一无所有,只有梦想和勇气。大喝一声“人不轻狂枉少年”,就义无反顾踏上征途!

如今,白马银鞍,独无理想和锐气。轻叹一声“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四十岁的我,想对十三岁的自己说:“谢谢你!勇敢的少年!”

(借用短诗,引出写作的话题,并在文章的开头,开宗明义对比两种不同的心态。

单句成段,提纲挈领,引发读者的思考:年轻的出游会定义什么样的出发和到达?

排比句,呈现游历的初衷和整个故事的缘起。

场景还原,用画面感十足的描写,展现出游的艰辛和少年不屈的意志。

生动的心理描写,表现少年内心的动摇,夸张的想象是神来之笔!

交代故事的结局,为后文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呼应开头提出的悬念,明确少年对出发和到达的定义。

不太工整的对偶段,借用古诗词,不仅增加文章典雅的气韵,还鲜明形象地展现了少年和中年,对出发、人生、做事截然不同的心态。

肯定少年的理想和勇气!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主旨,还留下思考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法感悟

本文最大的手法就是对比。讲述少年时代的一次冒险游历,用中年沉稳的心态和眼光,审视曾经的莽撞之举。对比之下,肯定少年时期的理想和勇气。

在具体的写法上,叙事的部分,着重使用现场感极强的描写,采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真实还原当时的情景,使人物、景象逼近读者,使读者“看到、听到、闻到、触到”,让读者身临其境。

议论抒情的部分,大量的引用诗词,开篇引用现代诗,结尾引用古典诗词,使得文章整体语言的格调,典雅有力,文化气息浓厚。并且古诗词起到画龙点睛、直击主题的作用。

最后,说一说文章的结构,文章采用一种首尾呼应式的闭环结构,开篇提出少年游定义出发和到达,结尾处给出定义的内涵,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最后一段写四十岁的自己向十三岁的自己致敬,堪称妙笔,勾连时空,完成主旨的升华——理想永存!

猜你喜欢

少年游画龙点睛海员
千村万户少年游
画龙点睛
少年游
盼望
画龙点睛
盼 望
十三岁出门远行——读赵卯卯《少年游》
少年游
画龙点睛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