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茶产业基地用工问题研究

2023-11-03郭霖

村委主任 2023年4期
关键词:茶产业

郭霖

摘要:文章从茶叶种植基地基本情况、用工现状两个方面梳理了贵州茶产业基地用工现状。研究发现,短期内影响茶产业基地用工难的重要因素是劳动力供应链不畅,而从长期来看,劳动力供应断层则是影响用工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文章提出通过破除信息壁垒、加强对接沟通等手段,畅通劳动力供应链,解决茶产业基地短期用工问题;通过促进专业分工,提高机械化水平等,从根本上解决茶产业基地用工难题。

关键词:茶产业;用工短缺;机械化推广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4-014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F326.12     文章标识码:A

贵州是茶产业大省,截至2022年,贵州省茶园面积达4 666.67km2,茶叶年产量达45.4万t,茶叶年产值达606.2亿元,其中年出口额达5.2亿元。湄潭、凤冈、石阡、都匀等10个茶叶主产地入選“中国茶业百强县”[1]。随着茶叶投产面积的不断扩大,茶产业用工面临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1   贵州茶产业基地用工现状

1.1   贵州茶叶种植基地基本情况

贵州茶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产要素加速集约,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茶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一是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黔中名优绿茶产业带、黔东有机绿茶抹茶出口加工产业带、黔北绿茶红茶出口产业带、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黔西南古树茶早茶产业带等5大茶产业带,茶园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用工需求显著提升。二是种植品种持续优化。贵州加大优良茶树品种繁育,成功培育适应贵州特色山区种植环境的品种,并将其作为调整优化茶树种植品种结构的区域主推品种。贵州茶叶主要种植品种多样,不同品种间春季出芽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上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延长了采茶时间,错开了采摘“洪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州茶叶采摘用工紧张的问题。

1.2   贵州茶叶种植基地用工现状

由于现阶段机械化水平较低,茶叶生产依然相对粗放,假设一个农民每年可以工作200天,每666.67hm2茶园,需要用900人。按照4 333km2投产茶园面积计算,贵州茶叶种植基地每年用工超过58万人,随着新建茶园的投产,未来预计用工量将达到63万人。

1.2.1   季节性大规模用工

一是春茶采摘。春茶品质最好,价格最高,是制作名优茶的重要原料,但春茶采摘的时令不等人。贵州省茶叶种植以绿茶为主,按照绿茶采摘标准,机采无法精准实现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的采摘,因此,特级、一级的绿茶仍然需要靠人工采。为解决季节性大规模用工问题,往往需要从周边非产茶区招聘采茶工。但茶产业种植相对集中,随着周边地区也陆续进入集中开采期,采茶工缺口会越来越大。同时,用工成本显著上升,贵州省内部分地区的采茶工日薪已明显上涨,其中部分地区采茶工日薪已达到200元/人/天。二是冬季管护。茶园冬季管理直接关系到第二年茶叶的产量、质量,受气温影响,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与其它时间节点的管护工作相比,对务工人数要求相对较高,但也远低于春茶采摘的用工需求量,就地就近就能解决用工需求。冬季管护工作,主要由脱贫户负责,采用日工制,市场价格为80元/天。

1.2.2   机器对人工的替代

与人工采相比,机采劳动强度更小、功效更高、成本更低。夏秋茶已实现了机采对人工采的替代。根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机器对茶的嫩芽识别准确度已达到85%,而且随着数据的不断搜集与机器的持续智能化,未来,在春茶采摘过程中,机采完全有可能实现对采茶工的替代。但是,茶叶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受茶叶消费理念的影响,人工采茶依然会保持一定比例[2]。

1.2.3   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茶叶种植基地背后支撑着茶叶产业的发展,肩负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责任与使命。一是土地流转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茶园务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茶旅融合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2   贵州茶产业基地用工存在的问题

2.1   劳动力供应链不畅

近年来,贵州省内劳动力供求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逐渐凸显,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劳动力供应链当中的痛点、堵点,即劳动力供应链不畅,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茶企业用工需求不能及时有效传递给劳动者。企业(含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用工需求的发布依赖农户之间的“口口相传”或者亲朋好友介绍。随着茶叶种植基地集中连片式的发展,在季节性大规模用工时,传统的用工信息需求发布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企业收到的信息反馈是周边都缺劳动力,而其它非产茶区、非用工紧张行业的劳动者,往往由于“行业壁垒”或“信息孤岛”,收不到用工需求,造成有劳动供应能力的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二是劳动力流动性相对较差且缺少专业的组织服务。跨地区、跨行业劳动力流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企业的不诚信、未及时发放务工工资、没有按约定支付往返的交通费用等。面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不信任问题,需要一个中介或劳动力合作组织从中间牵线搭桥。贵州的大多劳务合作或劳务经纪人等推动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在服务省内不同市州之间的用工方面却相对较少。

2.2   劳动力供应断层

劳动力供应断层主要是指劳动力供应的绝对数量不足。受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供应断层已经成为规模农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是年轻人不愿务农。茶园工作辛苦,每天日晒雨淋,与工厂相比,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同时,受思想观念影响,年轻人对农业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务农“低人一等”,因此,在茶园务工的人群中,“80后”较少、“90后”几乎没有。此外,当茶园管理的实际工资与务工者期望工资差距较大时,青年务工者就不愿意再提供劳动。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领域进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二三产业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工作岗位,吸收了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使年轻劳动力无暇从事农业产业,直接导致了农业从业人员中年轻人的断层。三是务工人员老龄化。以贵州某企业管护人员为例,该企业相对固定的管护人员共84人,其中年龄最小的是34岁,年龄最大的是80岁,平均年龄58.1岁。60岁以上务工人员34人,约占总人数的40%,其中65岁以上务工人员26人,占总人数的31%;50~60岁之间的26人,占总人数的30.9%;40~50岁之间的20人,占总人数的23.8%;40岁以下的仅4人。从茶园管护人员的年龄结构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务工人员老龄化现象将更加严重,茶叶种植基地用工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2.3   劳动力激励举措缺失

茶园管护主要以日工资进行结算,茶叶采摘(春茶)分为按日结算或按斤结算两种,按斤结算与采茶工的工作量相挂钩,多劳多得,对务工人员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而按日结算,则采茶工无论采摘多少,其获得的报酬相对固定,提升工作效率的积极性较低。除此之外,其它激励举措相对较少。激励举措的缺失为茶园带来较大的风险挑战,导致务工人员的工作随意性很强,管理相对困难。

2.4   机械化推广应用困难

一是市场主体意愿不强。尽管机械化可以大幅降低用工成本,但是小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在宜机化改造方面存在一定顾虑,主要是宜机化改造成本较高,投入较大,每年的土地流转费用、务工费用等已经是一笔较大的开支,而茶园经营毛利率并不高,因此,小企业、合作社、種植大户主动进行宜机化改造意愿不强。二是客观环境限制机械化推广。贵州茶园坡度陡、地块小、分布散、平整度较差且地块形状不规则,是制约机械化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加之,相邻地块之间高度落差大,道路条件差,只能靠肩扛手抬才能在茶园转移作业,严重影响茶园生产机械的使用[3]。同时,适宜贵州的茶叶生产机械品类相对较少,机械化操作难度较大。三是年纪较大的管护人员不适宜机械化操作。一方面,现有茶园的管护人员老龄化严重,体力相对较差,不满足机械作业对操作者体力的要求。另一方面,茶农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掌握机械作业的各种技术要求,大多不会机械的故障排除、维修等技术。

3   贵州茶产业基地劳动力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3.1   破除信息壁垒,畅通劳动力供应链

一是建立省域范围“劳务对接”信息平台。参照浙江省“浙茶香”数字化应用平台,由省级部门牵头建立“劳务对接”信息平台,帮助劳动者和用工单位解决这一难题。用工单位在“劳务对接”信息平台上面发布用工需求数量、用工时间、工资待遇等信息,劳动者、劳务公司或经纪人根据自身情况,直接查找有招工意向的用工单位,并与用工单位进行线上对接。二是建立县级专用外部用工平台。用工单位提前将用工需求信息报县级政府部门,县级相关政府利用资源优势统筹对接省内外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区域,将茶叶种植基地用工需求和外地人社部门等进行有效对接。一方面打消外来务工人员担忧,另一方面解决茶叶种植基地用工难题。同时,加强对用工单位的审查,建立用工单位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诚信和征信有问题的企业要及时调出,切实保障该平台的公信力。三是培育扶持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中介机构是供需双方桥梁,因此,建议政府出台鼓励支持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中介机构发展的奖励措施,对协助解决本地用工的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中介机构给予奖励支持。

3.2   加强对接沟通,合理调配劳动力资源

一是茶企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相邻茶园之间,茶叶开采时间会因为温度、海拔、茶叶品种的差异,形成茶叶开采“时间差”,因此,茶企之间可通过加强沟通,在采茶时间差内,实现错峰采摘。即使进入集中开采期后,茶企之间通过沟通协调,也能够合理调配有限的人力资源,实现春茶生产有条不紊,而不是在工资待遇方面打价格战,导致“双输”。二是跨行业之间要沟通协调。以县为单位,组建农业产业用工联盟,根据各农业产业用工时节的不同,在产业联盟中共享用工;同时,要加强跨行业的信息沟通,可与生产淡季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加强沟通对接,争取由生产淡季的企业或社会组织牵头组建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和“临时采茶队”,以解决用工高峰期的采茶难题。三是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让临时采茶人爱上采茶这项工作,让“体验式”的采茶活动变为一种常态。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资金融通作用,为经营茶叶种植基地的茶企、种植大户等提供短期金融服务,解决市场主体春茶采摘期间的资金周转难题。

3.3   促进专业分工,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一是支持劳务合作社发展。农村劳务合作社把农村闲置劳动力组织起来,通过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展茶园修剪、采摘、施肥、病虫害防控劳务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政府要大力扶持农村劳务合作社发展,鼓励农村劳务合作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社员参与茶园管护、茶叶采摘的能力;鼓励农村劳务合作社参与茶叶种植基地规模化经营。二是积极推广“返租倒包”。“返租倒包”指的是茶叶企业将茶地承包给农户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剪、采摘等田间管理,到茶叶采摘季,企业再以市场价收购农户采摘的茶青,然后统一加工成品茶销售。在茶园管护方面,以服务外包方式,推进工作分工,培育专业的承包经营户。按照“龙头企业+承包经营户+产业农民”的模式,龙头企业将成型的茶园返包倒租给农户,承包经营户根据用工需求直接找产业农民进行茶园管护、茶青采摘等,龙头企业定期向承包经营户支付茶园管护费,并根据茶青产量给予其一定的提成。通过分工,既可以提高茶园管护水平,又可以解决激励措施不足的问题。

3.4   推进宜机化改造,提高茶园机械化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茶园宜机化改造。鼓励茶企、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推进茶园宜机化改造,加强茶园主道、支道、步道与内环道等建设,连通各处地块。铲除不利于农业机械作业的异形地块,消除作业死角。重新规划雨水排泄沟渠流向,重构沟渠布局,提高茶园保水、灌水和排水功能。在新建茶园过程中,按照宜机化标准进行设计建设[4]。二是大力推广采茶机械化。机械化采茶,有利于提高工效、节省劳力、降低成本,建议茶企走机械化采摘为主、手工采摘为辅的生产道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要加大机采人员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省内相关机构,对基层茶机技术人员、茶叶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培养业务精通、技术过硬的茶叶机械化技术人才队伍。同时,要及时关注人工智能机器设备的研发进度,做好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三是大力发展智能化机械化山地农机装备制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适宜茶园作业的农机具研究,提高茶叶生产机械的作业效率和精度。大力引进培育适应丘陵山地作业的小型农机,着力补齐贵州农机装备短板[5]。

4   结束语

解决茶叶种植基地季节性用工紧缺问题,既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又要着眼于长远。在短期,要着力破解劳动力供应链不畅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在长期,要着眼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大幅提升机械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用工短缺问题、提升茶叶种植基地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光明网.高原观“海”满眼春——从生态产业看贵州高质量发展[EB/OL].(2023-04-12)[2023-04-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953759225416233&wfr=spider&for=pc.

[2]师大亮,余继忠,郭敏明,等.杭州市茶产业茶叶采摘用工情况调查与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04):629-632.

[3]杨航,黄振叠,陈康.以宜机化改造推动莲都高标准茶园发展[J].现代农机,2020(03):4-5.

[4]闫建伟,魏松,孔曼曼,等.贵州茶园机械化发展状况研究[J].贵州农机化,2020(02):4-9.

[5]郑得林,钱园凤,周为,等.关于松阳茶叶采摘用工荒问题的探讨[J].中國茶叶,2017,39(06):12-13.

猜你喜欢

茶产业
发挥名茶优势 壮大茶叶产业
湖北省茶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
浅谈按板镇茶产业的发展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浅析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战略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陕茶产业及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基于SWOT模型对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