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传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023-11-03邱文义
邱文义
摘要:近年来,漳平市积极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漳平市双洋镇更是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东洋村,逐步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等多种元素,利用历史文化名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激发村庄经济活力,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文章结合漳平市东洋村的概况,分析了其传统资源特色、传统资源保护现状及东洋村的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传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措施,以为更好地利用东洋村历史文化名村的资源推动东洋村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古村落;传统资源;活化利用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4-010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TU982.29 文章标识码:A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1]。2022年4月21日,龙岩市出台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加快构建特色现代农业“1172”体系,创建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近年来,漳平市双洋镇积极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东洋村,则需要积极挖掘、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等多种元素,带动村庄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东洋村乡村振兴。
1 漳平市东洋村的概况
东洋村是漳平市双洋镇的下辖村,位于双洋镇的南侧。明朝徐宏祖曾两次乘舟游览宁洋溪,同时把这一游记及心得记录在了《徐霞客游记》中。东洋村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背景,留存了较多的红色文化故事及旧址。东洋村于2012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傳统村落名录,于2014年2月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2年3月,漳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漳平市2022年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实施项目清单,包括:双洋镇东洋村宁洋古村落改造提升项目、双洋镇东洋村标准化农业种植基地项目、双洋镇东洋村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提升改造等。
2 传统资源特色
2.1 选址特色
东洋村傍水发展而来,位于山地地貌的盆地之中,周边群山起伏,层峦叠嶂,绿水萦绕其间,周边是宽阔平坦的良田,一直延绵至山脚下。古民居呈散点状嵌在农田之间,厝与厝之间的联系则是通过村庄内部道路,道路网呈不规则形态。村庄北面为麒麟山公园,宁洋溪环绕村而过,呈“玉带环腰”的格局,远处群山连绵起伏,环境十分优美。总体格局可以描述为“枕山面水”、“玉带环腰”、“明堂开阔”。
2.2 历史遗存特色
村庄历史遗存主要体现在民居建筑。经过调查发现,东洋村有未登记文物点21处,其中古民居有17处,古墓葬2处、古遗址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麟山塔,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化龙桥及成德堂。东洋古民居代表性地体现了当地民居特色。
东洋村现存的民居建筑,多是由数个建筑单体及外部空间组成的合院式民居。东洋的传统民居多为一层土木结构。根据开间的大小,有两房一厅的叫“三间起”,四房一厅的叫“五间起”。厅下有天井,左右各有一至二间低于厅檐的小厅,称“东厅”、“角间”。建筑外围多数建围墙,置大门,也有左右两侧多加护厝的[3],护厝屋顶层层迭落。建筑外观的形象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门面与屋顶。门楼屋顶形式多数是歇山顶,翼角飞翘;门枕石施以浅浮雕;门楼前通常设置一对垂花柱。
2.3 文化特色
2.3.1 耕读为本,重农轻商
在传统社会,耕可致富,读可荣身,因而“耕读为本”的思想成为了东洋村人的人生信念。双洋镇上的文庙、赖氏学堂以及东洋村保留的吴氏学堂体现了东洋村人注重耕读的文化基因,不同家族设立的学堂主要用于培育本家族子弟。
2.3.2 崇宗敬祖
东洋村崇宗敬祖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传统风俗及民居格局上。在传统风俗上,东洋村人在七月半及十月半会举行祭祖仪式,而祭墓多在冬节前后举行。而在民居格局方面,民居始终是以正厅为中轴,以祖堂为核心,向前后逐步延伸,向左右均衡发展。正屋、正厅的体量、规模、装饰、装修都是全宅中最突出的,各护厝和次厅均不能逾越[4]。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东洋村人聚族而居、多代同堂、尊祖敬宗的心理需求,也充分体现了其崇宗敬祖的文化基因。
2.3.3 红色文化
东洋村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背景,留存了较多的红色文化故事及红色文化旧址。《红四军政治部、司令部布告》(以下简称《布告》)是1929年8月,红四军途径宁洋县城时张贴在南门桥上的布告,材料为纸质。布告由上杭古田会议纪念馆收藏。东洋麒麟山上还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墓碑,1951年1月建在宁洋县城东门外金凤山麓,1981年迁建在麒麟山上,墓碑上铭刻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牺牲的44位烈士英名。
3 传统资源保护现状
3.1 历史遗存保护方面
根据现场调研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从村落格局的现状来看,虽然东洋村部分古建筑因无人居住及年久失修等原因致使保存状况较差,但组成村落格局的重要建筑物大多保存较为完好,单体建筑的格局大部分未遭受破坏,建筑总体风貌较完好。东洋村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时期的建筑,其中规模大、工艺精、环境佳、保留最好的主要为麟山塔、成德堂、景德堂、聚德堂、出水莲花、化龙桥。
3.2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
东洋村内除了传承较好的文化习俗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欠缺较为细致的文字记录以及档案,导致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及无人知晓的境地,久而久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东洋的采茶灯、木偶戏、踩高跷等。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但是东洋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不够,缺乏必要的标识、宣传、讲解设施[5]。
4 产业发展现状
4.1 农业发展现状
东洋村村域面积约为13.6km2,其中耕地面积为40.2hm2,林地面积约为933.33hm2,竹林面积约为46.67hm2。村民以销售水仙茶,种植食用菌、百香果、莲子、水稻、烤烟以及运输业、竹林产业、外出务工等为主要经济来源。
4.2 旅游业发展现状
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漳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将东洋村作为双洋古镇旅游片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到市旅游线路中。东洋村以古民居作为主要景点,结合百亩荷塘、麟山公园、百香果园等,辅以古塔、古桥、古庙、古驿道与河道美景为依托,吸引了大批书法家、摄影师在此办展、开设基地。东洋村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正逐年增长,2021年,东洋村年接待游客约10 000人。
5 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传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5.1 古村传统格局及历史资源的保护措施
依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保护规划》所划定的核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所有建设活动应严格遵守“双线”的规定。重点保障核心保护范围内古村的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要素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依据规划,保护东洋村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应符合保护规划相关要求。保护麟山(主山)、护龙山的地形地貌、植被等景观资源。制定山体保护与利用措施,应按照保护规划要求控制山体周边的建设,处理好山体与道路、建筑的关系,应尽可能少遮挡山体,保证景观和环境效果良好。保持古村落开阔的明堂格局,保护东洋特色的平原水田自然景观,保护传统农耕种植经济活动。保护宁洋溪的自然形态或历史风貌,保护其自然护岸或历史护岸、自然流向,保护河道的走向和宽度,维持宁洋溪良好的水文生态环境。保护沿溪视线通廊,水系岸线的传统天际景观轮廓线。保护东洋村传统道路形态与空间肌理,完整性和连续性,保持传统道路网走向、宽度等空间尺度。
5.2 村落及其传统资源的活化利用措施
5.2.1 衔接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东洋村村域内部分土地将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内,古村落的保护应做好衔接双洋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工作,落实三区三线。在古村保护开发的同时,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林地,优化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比例。保留村庄独特的产业、文化、风貌等资源的同时,在村庄规划上应融入双洋镇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双洋镇独特的组成部分。
5.2.2 推动一二三产高质量发展
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利用东洋村优质的田园林地资源,打造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全力推动第二产业发展,以现拥有的企业为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农产品加工厂,提升农产品价值,使农产品加工逐步走向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衔接《龙岩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缮村内原有传统民居,完善村内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并以游客服务中心及线上宣传为媒介,串联周边景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具体来说,村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分为观光型、休闲型、度假型、综合型四种[6]。东洋村应探索综合型发展模式,发展业态可包括:建筑观光、民居博物馆、村落景点、田园风光、传统美食、民俗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应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东洋村可分为四大功能区:文化展示、民居博览、乡俗体验和山水游览。其中,文化展示功能:主要设置在麟山公园和吴氏学堂,展示东洋村的耕读文化和红色文化,体现东洋的传统文化特质;民居博览功能:以当地传统民居为核心,尽量维持原来的同姓家族聚居的特质,形成传统体验式的功能空间;乡俗体验功能:以古厝及周边的农田为核心,提供农家乐服务、增加少量景观性的商业功能;山水游赏功能:体现在保留原有耕地和林地作为非建设开发用地,仅作为旅游观光和村庄核心保护区的风貌缓冲,展示村庄传统农耕特色。
5.2.4 植入“活态”功能
东洋村内以保护和延续为主,适度植入文化、旅游、商业等“活态”功能。严格保护东洋村的空间格局、街巷格局、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以及文化遗产,适当植入文化展示与传承、文化创意、特色商业、特色餐饮与住宿、旅游综合服务等功能。识别村庄文化特色空间,以村庄文化为脉络,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以“古厝民居+手工艺品+民俗文化活动+体验融合田园综合体”为主题,集餐饮、售卖、文化体验、聆听学习、观光游览为一体,营造现代公共交往空间,构筑活态的、持续的现代生活方式,激发村庄的发展动力与活力,促进村庄自我更新。同时,可在民居内部装修装饰以及房前屋后的院落景观设计中融入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传承文化等乡土特色,强调贴近本地生活,以便更好地开展文化体验、民宿体验、美食体验、购物体验等活动。
5.2.5 打造非物质文化展示平台
利用好麟山烈士陵园、麟山红色思想宣传馆、东洋村廉政教育基地等平台,不断增强东洋红色文化传播力度;建设东洋历代名人家风家训展示馆、东洋历史文化墙、水仙茶文化墙等展示设施,还可以借助央视《记住乡愁》栏目提炼的“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古镇精神,通过汉剧、木偶戏、舞炮龙、老年人乐队等传统文化,打造东洋“村”晚。
6 结束语
东洋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其传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较为重要的一环,需结合本地特色,整体规划、科学把握。在衔接村庄重要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强化管理”的原则,一步一步做出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2022-02-22].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eqid=91b09cde0002a742000000036457b8ab&eqid=fb8bea110007961700000-006647d4860.
[2]龙岩市人民政府.龙岩市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2022-04-21)[2022-04-21].http://www.longyan.gov.cn/xw/yw2/202204/t20220421_1890669.htm.
[3]何璐珂,肖壹丹.浅析双洋古镇民居建筑文化特色[J].福建建筑,2014,06:46-47.
[4]万幼楠.赣南客家民居试析──兼谈赣闽粤边客家民居的关系[J].南方文物,1995:99-100.
[5]杨雪莲.山地城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延平區宝珠村为例[J].四川建材,2017,01:30-31.
[6]杜国亭.旅游新业态影响下的传统村落景观风貌规划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