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育写作中成长

2023-11-03吴夕龙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科研课题学校

吴夕龙

与动笔结缘源于那篇《我和孩子们》,以蒙太奇的方式,记叙了我在盐城市第一小学的实习生活,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带着这份欣喜走上了三尺讲台。

教书的日子忙碌而美丽,给我的笔端带来不少鲜活而饱满的文字。最先发表的是当年九月《东台教育报》上的《一个新教师的教学日记》,教导主任特地用红笔圈上,张贴到教师办公室。面对教学生活,我写下不少散文、诗歌,后来自编成了《笑对教海》和《咀嚼人生》的文学作品专集,受到同行和家长的肯定,更增添了我点烛破夜读书写作的信心和思考的力量。当时的华景超老校长看到我的“潜质”,建议我当个学校的“义务通讯员”,为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写写新闻报道,我受宠若惊,校长“吩咐”了,得弄几篇“亮亮相”。所幸,在师范里我就是学校广播台的编辑,对新闻报道不算陌生,几年下来,在市、县报刊或业务内刊发表了大小新闻稿件近百篇,有的还获得县级奖励。

受市局教研室在我镇中心小学召开作文教学研讨会的影响,我开始涉足作文教学研究,在自身专业水平提升上下功夫。当时教研风气并不浓厚,也没听说有什么课题立项。我自主进行了《纵横序列式作文教学》的研究,将作文教学分为两条序列,纵序列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横序列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训练,自编自印了《小学生作文导读》,学生习作兴趣浓厚,不少同学领略到了习作发表的快乐,当年的《盐城教育报》曾报道过我的教研事迹。后来我又进行了《班级自主管理与学生素质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等自主课题研究,在《盐阜大众报》《江苏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大小报刊发表了一些稚嫩的教研心得。其中《班主任工作创造性摭谈》获《中国教育报》“教育孩子的艺术”征文二等奖,获赠教育知行图书一套,这也成了我今后教学与思考的工具书。凭着《把准小语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应邀参加了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在湖南长沙举办的“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研讨会,在众多专家名师中参与意见,成为难忘的记忆……思考给我带来金钱也换不到的收获。这时的我已被吸收为《盐阜大众报》通讯员,已能在《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中国教育报》等大报大刊小试身手,如2002年9月6日《中国教育报》《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介绍了我校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的具体做法与初步成效。2007年2月7日《中国教师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模式探微》,介绍了我校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走过一段蹒跚学步式的课题研究之路后,我担任了盐城市立项课题《小学德育活动化教育方式的研究》课题组组长。适逢学校新辟教科室,与教科室的两位主任在思考中开始了走真路、真走路式的课题运作。我们先后举行课题沙龙、阶段成果汇报、子课题研究推进会、德育课题现场活动等等,在活动中推进德育活动化教育方式的研究。这当中,我除了受学校指派外出看现场、听讲座之外,还通过广泛阅读,汲取网上资源等厚实自身功底。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热情,这是课题运作过程中进入我脑际的又一道思考题。在《中国教师报》剖析《教科研为何热不起来》的同时,在校长的支持下,我主持制定了《安丰镇小学教师工作业绩奖励条例》,突出教科研业绩的肯定与褒奖。在教师工作考评中,专列教科研工作过程及绩效子项,使全校科研氛围由僵到活,由活到闹。江苏省第六期重点课题《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盐城市立项课题《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等3项课题均成功结题。我倍感欣慰,更不敢丝毫懈怠,读书不断,思考不停,笔耕不止,见刊文章逐年攀升,且课堂教学主阵地不丢,参加市小学校长优质课展评,获一等奖。这时的我已如愿加入盐城市作家协会,出版个人教育教学专集《面对生命的教育感知》。老师们在我的带动下,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或新闻作品230多篇,28名青年教师在省、市论文、课堂教学、基本功等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这些年,局里对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一直重视,出台了专项考核办法。这期间,我服从组织安排,先后任社区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虽配有校级兼职通讯员,但只要是我主持或参加的活动都是自己动手写成新闻稿件,上传学校及相关网站,这对我来说是一件趣事,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也一直走在同类学校前列。

现在,我回到教育工作的第一站任党组织书记,教育新闻宣传又成了我的分内事之一。除了写写党建工作、教育教学管理心得之外,写写学校大型活动或经验报道,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德育报》《集体备课教学展示推动学校跨越发展》《把青年教师成长当作党建分内事》《党建引领守初心“培土育苗”当先锋》等文章。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说,“具有写作爱好的教师,总是睁开思考的眼睛,观察生活周遭的事情、人物;具有寫作兴致的教师,总是拥有一个理性的头脑,审视自我的生存状态;具有写作冲动的教师,总是保持着一颗敏锐的心境,悉心地体察身边的冲突与矛盾,凝集点滴心灵感悟,汇成思想的洪流。”教育写作的过程实则是思想行走的过程。譬如,我结合先后在社区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任现职学校的不同经历,进行回顾、总结、研究、思考。针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认真研读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兴教之本》,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想建设是建设中的基础”“要以现代学校制度作保障”“要以创新机制为支撑”“要以科学考评为导向”发表于2018年第21期《甘肃教育》《卷首语》;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持续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结合管理实际,提出《学校管理改革的“六要六不要”》,即“要执行课程计划,不要计划与执行相分离”“要坚持立德树人地位,不要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忘掉”“要努力抓实教师发展,不要避重就轻引错方向”“要强化同伴互助,不要‘扬州的锣鼓各打各”“要科学考评教师业绩,不要机械分三六九等”“要确立‘教师第一思想,不要忽视情感体验”,发表于2018年第11期《教学月刊》;面对“中小学生课业‘减负”的热点话题,对学生课业状况进行区域性调查,归结出主客观因素,发出“‘减负需要协同‘用力”的呼唤,即“学校层面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教师层面要力求出新”“家长层面要遵循教育规律”,发表于2019年1月30日《中国教师报》。在关注学生“减负”的同时,发出《教师减负令下学校管理“五问”》发表于2019年1月30日《中国教育报》。我认真研读《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针对责任督学对学校与教师层面的监督指导较多,对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层面的监督指导有待加强的客观存在,提出《责任督学也要多多督导校长》的思想主张,发表于2021年6月21日《中国教育报》。

教育写作是份“苦差事”,但这种“吃苦”是一种磨炼与成长,在各类稿件见诸报刊媒体的同时,自身专业成长相信也不会逊色。拿我来说,先于同行上了中学高级职称,获得大市级学科带头人称号,受到大市级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表彰,还出版了个人教育教学论文选集《面对生命的教育感知》,第二本选集《在思考中行走》正在选编中。

猜你喜欢

教科研课题学校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略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与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学校推介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爱是一种恒久的修炼——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的教科研情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