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多彩边塞诗,育学生阳刚气

2023-11-03李传贵李卉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阳刚之气边塞边塞诗

李传贵 李卉

一段时间以来,对当代中小学生是否缺乏阳刚之气,社会讨论热烈。有全国政协委员对这一议题表示了意见,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在对提案的答复中,着重从体育角度,强调要“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来自各层面的讨论热度持续升温,《中国教育报》对教育部的答复又深入解读,认为阳刚之气也并非指男性气质、男性行为,而是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最终落在身心健康乃至强健。与阳刚之气相关的应该是拼搏、担当、勇敢、进取、自强、合作、创新等优秀品质,是一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显然,这些优秀品质不分男女。而要实现协调发展,让中小学生恰如其分地展现阳刚之气,文化学习仍是重中之重,语文学科务必担负起应有的使命。如着眼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阳刚之气来审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挖掘教材资源,可以发现,其中边塞诗作为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多壮志雄迈,昂扬奋发,让人惊异、振奋、激动,有着其他题材诗歌无法替代的特殊性,“奔放雄伟”“意接浑茫”的特有气质恰好适用于以“教化”促“感化”,帮助解决中小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的问题。

一、知人论世,读出宏大而微的历史背景

为实现对义务教育阶段入选语文教材边塞诗的总体把握,首先应对文本心中有数,经过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的梳理,有11首风格明显的边塞诗,且多为唐人所作。如下表:

因此,边塞诗教学不得不讲清楚唐代的边塞关系,以备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领略诗歌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与战是边塞地区政治关系的核心主题,唐代延续了隋代的统一,但由于隋代统一时间较短,仍然未能及时地对核心管辖范围内外的事务妥善处理。因此,唐代初年着力于因多年战乱引发的各种矛盾的了结,战后还要加强边防以便更好地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安史之乱前,唐代在边塞地区总体呈现向外扩张的趋势,锐意开拓;安史之乱后,吐蕃等乘机不断向东扩张,唐代的西北疆界明显内缩。总的来说,边塞的和与战直接影响到疆界的盈缩,而这种国家利益的变动致使唐代诗人对西北边塞的文化感知也不断发生变化。唐代和与战的时代大背景,引发了不少诗人对边塞的向往,不断激荡着诗人心中“保家卫国”与“入世報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唐代诗人的“边塞情怀”既是现实的边塞关系使然,也体现出国力鼎盛的王朝辖下士人百姓的爱国之志。国家力量的强盛与国家利益的维护需要国民激昂的爱国之情和坚定的报国之志,在经过对边塞诗风格类型、典型意象与其语义特征的梳理之后,可将这9首唐诗选文定义:有5首直接表达了从军报国的心志,有2首抒发忧愤思怨之情而实际映射出内心渴望报国的殷切意愿,还有2首着重描写了边塞风情,于雄浑景色中得到情感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或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以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为例,分析时代之迁与其边塞诗中的情绪之变:一是少年时期的幻想状态,由于当时的国力强盛而整个社会意识呈现一种青春有活力的、丰满的想象与热情,形成了王维边塞诗风慷慨激昂与积极进取的气象;二是亲历边塞的昂扬状态,无论是大漠长河的壮阔景色还是见证斥候送回消息,都寄寓着诗人积蓄已久的激动心情,士子建功立业与忠君爱国的初心未改;三是身老心犹念的状态,王维在边塞诗创作中将这种心理逐渐外化,体现出一种不懈的追求。无论时代境况或是年龄如何变迁,爱国之志与奋斗之行始终振作焕发而不懈怠,这正是阳刚之气的关键内涵。

二、情境感知,读出壮伟而真诚的气魄

边塞诗不单指言从军出塞或抒报国之志的内容,反映当时边塞的征战生活与描绘祖国边疆的风光景物也是边塞诗的重要取向。边塞诗教学既要深入挖掘诗中独有的教学资源,又要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以备更好地在教学主体间将知识传递来培育中小学生的阳刚之气,依托诗中描绘的有壮伟特质的边塞景象来创设课堂情境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边塞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中描绘的景观风物往往是边塞诗地域性最显见的特征,决定了边塞诗在培养中小学生阳刚之气过程中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素材和艺术视野。边塞诗中描绘的景象可大概分为三类:阳刚系、阴柔系、飘逸系。如下表:

阳刚系写景的代表词语有:狂风、激浪、高山、大河、奔马、鏖战等;阴柔系写景的代表词语有荒楼、残月、碧山、孤云、惠风、飞燕等;飘逸系写景的代表词语有:清风、朗月、舒云、烟岚、松涛、鸣涧等。在描绘自然之景时,边塞诗多有写肃杀萧瑟的情调,比如茫茫瀚海、飞沙走石与崔嵬雪山等特色意象。提取边塞诗中的特色景象以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除了有熏陶思绪以开阔心胸的作用,还能促使学生在与内地景象比较中体会“一柔一壮”与“一文一武”的差异,丰富诗歌鉴赏的情调。

“大漠孤烟直”“萧关逢候骑”等边塞诗中的景象画面感十足,宏伟壮阔之姿颇合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意。在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中,诗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边塞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了具有阳刚劲健特点的壮美与崇高之灵境,这种灵境就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粗粝、厚重、巨大且壮伟,能够涤荡学生内心自私的小我,从阳刚的意境中摆脱被溺爱的消沉与软弱的“奶油气质”。谈及边塞诗中的“景”与“象”,除了自然之景,还有人的活动,比如征战戍守:边塞诗所言多数是于险关隘口或高山大川之处展开如何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血与火以及生与死之间考验人类平生的各种情思。课堂创境的真实度,并不只看“还原”的相似度,关键在将学生引入一个具体的问题中展开思索:面临生死考验时,如何处理对亲朋之爱与对职守之忠?在存身与就义间如何选择?由此养成敢于面对的勇气。

三、情感体认,读出边塞戍者的家国情怀

提出边塞诗教学育人的当代价值取向,是基于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新的历史任务: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当代中国的伟大复兴需要新一代有更博大的家国情怀,能勇敢担负起历史重任,把梦想融入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具体到语文课程的内容选择上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边塞诗将保家卫国的行为崇高化,将戍边的直接目的与国家意志加以提炼,升华为非凡的文化景象,对培育中小学生的阳刚之气大有裨益。边塞诗独特的美学风格可以具化为广泛的社会力量,通过明确定位个人与家国关系来培育学生刚健的人格,以纠当代青少年群体内“逶迤颓靡”之弊症。

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并不是要让学生变得“粗犷”或崇尚“武斗”,而是通过改造学生单一或偏颇的审美观来涵养人格。阳刚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矛盾冲突的美、激荡振奋的美,是与和谐平静、温柔可人的柔美刚好形成鲜明对比和对应的美。这种美学观在边塞诗教学的内容选择上,体现在诗人或边塞士兵身上:一是诗人,入世的追求催生了报国的远大抱负,但是现实的落差往往促使诗人在诗中感慨沉郁,顿挫悲怆,引发出意味深长的省思;二是戍边士兵,连年不断的战争导致背井离乡,其物质和精神上有着双重压力,忧扰身心。“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美好的理想抱负与边塞苦险的军旅生活之间,思念亲人与愁思故土之间,矛盾的存在引发学生无限思考,这种阳刚之美代入了学生主体的情感,将个体命运与家国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

四、角色代入,读出当代视角的使命意识

教材选编的边塞诗多是盛唐之作,其哀怨之情远远少于汉乐府中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有着同汉乐府诗歌里的乐观精神,还表现出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高亢明朗的处世态度,和当代的阳刚之气有着相似的内涵。培育阳刚之气主题下的边塞诗教学,不能仅仅依托课程知识的传递,而应该让学生主体代入情感:在征战之苦中感受建立功勋的荣誉感,在边塞苦险的肃杀环境条件下欣赏大漠落日的辽阔壮美,在远走故土身处他乡之时有借明月寄托愁绪的豁达与乐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苦或是乐其实是个体主观的感受,就如同具备“雄迈”特质的边塞诗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阳刚之气一样,矛盾的两面是可以转换的,这个过程的实现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力量,而更多凭借“圆融调和”的主体智慧。

对苦与乐的讨论更多基于个人意识层面,而对兴与衰的反思则牵涉到更恢弘、更长远、更繁复的境界。国家的崛起与民族的振兴,首先要使青少年充满朝气,昂扬向上,具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气概。而边塞诗有着很强的政治性与社会性,其中的军事行为与民族关系问题莫不留予学生一些涉及语文外延的思考。此外,综观边塞诗史的两大主题,一是中国古代的边塞诗用诗歌的形式展现了游牧农耕等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对抗与融合的动态过程;二是表现中华民族对抗外来侵略势力从陆防到海防的争端变迁。边塞诗教学赋予学生的反思不仅仅在诗歌文本中,也不拘泥于课堂上,而是将教育意义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外延。边塞诗的专题教学是把历史置于文学之中,揭示时代变迁下的恢弘话题,促發新时代青少年的紧迫感与坚毅的使命精神。

五、结语

语文教学育人的价值取向应该有着更高的站位,更恢弘雄迈的气魄。边塞诗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边塞诗教学不应该比哪位老师把其中知识讲得更细致,不应该比谁把课堂装扮得更精致,而应把强烈的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当作边塞诗抒情的重点,将中小学生个体的意识在集体关系中也加以明确定位,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极投身生活实践。总的来说,边塞诗教学育人的价值取向调整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应该重视当代文化参与,更多地关注社会实情和时代需要。

猜你喜欢

阳刚之气边塞边塞诗
心存阳刚之气,书写青春华章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阳刚之气”需要阳光和风雨来培育
我觉得自己在三种情况下最有阳刚之气
剔除金石气中的杂质,保留纯粹的阳刚之气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