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好心累,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2023-11-03
最近我迷恋追星,陆陆续续花了200 元钱,我觉得自己这么做不太对。虽然我花的是自己的压岁钱和平时省下来的零用钱,但我仍然有些自责。尤其是有时候我给明星做数据,不知情的父母还以为我在刻苦学习,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欺骗大人的负罪感!
追星到底有没有好处呢?为什么我像是上瘾一般,完全停不下追星的脚步呢?现在明星“塌房”事件层出不穷,我也担心我的付出被辜负,很怕花了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一无所获。明明知道有些行为没有意义,可每次担心、懊悔、自责过后,我还是忍不住偷偷刷明星的最新动态,想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我的偶像,请问这是不是存在什么心理问题呢?
摘星小狗
娱乐精神很重要
拌面不放葱:追星很正常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有喜欢的明星,聊天时也会讲娱乐八卦。不然呢,难道天天只聊学习吗?追星没啥可困扰的,这不是挺放松解压的一项消遣吗?
靠近“饭圈”,容易变得不幸
嘉莉妹妹:我朋友就特别倒霉,追一个塌一个,经常在朋友圈宣泄情绪。我觉得追星追成这样,挺影响生活的。“饭圈”理性的声音很少,对我们青少年并没有太大好处。
偶像的力量足够大
子 鱼:我有个同学把追星故事写进作文,被老师当成范文给全班传阅。偶像的力量也可以是正面的,谁不喜欢闪闪发光的人呢!
“塌房”是生活常态
佳 奕:追星时,我们往往只看到偶像好的一面,直到“塌房”了,才发现他们并非十全十美。这和生活中待人接物一样,我们很难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的全部面貌。
追着追着就长大了
麦π:每天关注他的数据、信息,房间里都是他的周边,偶像近得就像一个触手可及的家人。好不容易抢到票去看了他的演唱会,散场之后,心中却有种不可言说的复杂感受。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偶像,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在现实中的距离那么远。对他,还是欣赏就好,在我的生活中,我才是圆心。追星,好像追着追着就长大了。
追星不是病,但需要节制
张月燕(心理老师):
追星本质上是年少时对自己理想生命状态的向往。人在十几岁的年纪,容易将自己喜爱的、好的特质投射到某个具体的人身上。明星本身就光彩夺目,加上被选择性呈现或被打造的人设加持,更容易成为被投射对象。追星当然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可以让人从烦闷庸常的现实中短暂抽离出来,为无处安放的情绪乱流提供一个喘息的空间;另一方面,极力亲近偶像的行为,会让人和偶像产生某种融合感,对方的强大和荣光似乎也成了追随者自身的一部分,让人感到更有力量和归属感。但融合感不能超出现实的尺度,不然就会有风险。所谓现实的尺度,就是清晰地知道,追星说到底是在追逐理想的自我,它是一个对自我产生好奇并逐渐将那些你喜爱的特质内摄并内化为自身特质,最终能够更加自如地适应现实的过程。倘若追星只是让你忽略现实,沉溺于替代性的满足中,则极容易偏离到放弃自我人格的歧途上。
把偶像处成老朋友
竹 鼠 本刊编辑
追星这件事,在哪个年龄段讨论度都挺高。当我们谈论追星时,一个刚上中学的粉丝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你可能需要重新寻找自我。小时候你崇拜父母,到了青春期,你或许意识到父母并没有那么完美无瑕,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可以模仿的对象。这时候,一个光鲜亮丽的身影闯进你的世界,这位偶像兼具颜值与才华,全身上下连头发丝都在发着光。你在偶像身上找到了一个满意的自我形象,于是紧紧跟随着这道光,拼尽全力,摸索并确认自己的身份。
你或许有迫切的心理补偿需求。大部分人在青春期都会迷恋某个偶像,但如果你追星已经到了疯狂上瘾的地步,或许家庭和学校都需要反思。假如亲子关系亲密融洽,你愿意和父母沟通,遇到事情也能找到地方倾诉,那就不用担心你从追星中寻求补偿;倘若学校学习负担太重,竞争过于激烈,压得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来,那你只能向外尝试释放,把偶像当成精神寄托。
从众心理也是追星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拿编辑的日常工作来说,和学生聊天时,只要提到娱乐明星,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活跃了,哪还有什么代际沟通难题?“你也看过这个剧?”“哥哥太帅了,演技真好!”“给你安利一个综艺……”经过短短几个来回的对话,每个人都迅速找到了自己的阵营。在这种社交氛围的影响下,不难想象大家对追星的热情从何而来:追星行为背后的社群文化,对一个青春期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所以,追星这件事本身没太多可供人指摘的。即便在战争年代,明星娱乐行业也从未销声匿迹,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追逐星光的心理需求,都需要一块暂时远离烦闷现实的精神自留地。不信,你去问问父母,年轻时谁的卧室墙壁上不贴明星海报,谁的心底没有一位温柔隐秘的银幕情人?
其实,在你的描述中,最让人关心的不是追星这件事,而是你在追星过程中产生的强烈负罪感。你担心自己学业下滑,失去理智,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担心自己陷入狂热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相信我,你现在再疯狂地爱一个名人,激情也有褪去的一天。只不过你的人生经历不多,复杂的情感经验只能从影视、文学、社会事件中获取,你的内心浪漫而敏感,担心自己会成为故事里的“极端分子”。但故事是故事,现实是现实,这点你得清楚。举个例子,法国作家司汤达作品《红与黑》的结尾,青年于连进入上流社会失败,怀疑是昔日情人从中作梗,骑马三天两夜,跑到那个可怜的女人身边,给了她致命一击。可现实生活里,哪有人能被愤怒驱使着,在经过了数日的“犯罪冷静期”后,依旧不假思索地扣响那一枪呢?
人的情绪没有你想象中持久,说不定早在明星“塌房”之前,你就把注意力移到别的事物上了。说这些是想宽慰你,不要小瞧时间的魔力,未来的你会用更成熟理性的姿态,面对旧的偶像,凝视新的自我。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在你这个年纪曾幻想做周杰伦的情人。我拿不出钱看演唱会,甚至连正版专辑都买不起,就在文具店花3 元钱买了当时认为无比精美的本子,虔诚地写满偶像的名字。大人们看到我这副痴样直皱眉:“周杰伦多大了?你才多大!”
如今,我几乎忘了这段追星往事,只在偶尔刷到偶像新闻时会心一笑。偶像在我的成长途中陪我一程,我也看着他成家立业。提到这个名字,就像邂逅长久未见的老朋友,打开童年最爱的八音盒。我可以淡然地对身边人说,这个明星我以前可喜欢了。
既然追星如交友,就请你用甄别朋友的严谨态度去审视你的偶像,判断这个人究竟是否值得交付真心。退一万步讲,即使追星失败,也不用太过紧张气馁,我猜你身边的人可能对此冷嘲热讽,父母不支持,朋友不理解,导致你压力陡增,生怕追星追成了众人口中的笑柄。可谁这一辈子不遇到几个“损友”呢?
我们不鼓励追星,但也不压抑你的爱好,归根结底是希望你能快乐,希望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舒适且平衡的精神生活,能够从这个世界上得到爱、学会爱。当你追逐着明星时,别忘了,你的父母和老师正注视着你,因为你是他们眼中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