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规划师:乡愁的另一种表达

2023-11-03

中学生天地(A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愁家乡老师

1 由破旧的矿区原有建筑改造而成的乡村文化礼堂和共享食堂

2 由破旧的矿区原有建筑改造而成的乡村文化礼堂和共享食堂

乡愁,是乡村埋下的一颗种子,等待时机,萌芽滋长。每个乡村的孩子都是蒲公英的一丝绒毛,为了生存,飘零四方,直到被心底的种子召唤着,回到生养自己的乡土。

年轻人响应政策号召,怀揣理想与情怀返乡,全身心投入未来乡村建设。从乡村咖啡到共富工坊,从农特产品到特色手工艺品,从电商培训到直播经济,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传承……他们把乡村产业振兴当作自己的使命,脚踏实地开垦每一寸处女地。

太多扣人心弦的故事,每天都在这片土地上演。还不快跟紧“中天考察团”的脚步,随学生记者和小编们乘上大巴,踏上这趟寻访乡愁全新表达的考察之旅……

3 掩映在绿荫中的共享图书馆

4 创客花园

5 应轶老师为小记者们进行讲解

应轶老师是我们此次乡村考察的导游,他瘦瘦高高的,皮肤黝黑,笑容满面。一问才知道,他竟然参与过我们脚下这片未来乡村的改造设计,还在村子里开了一家饮料铺!我们一行小记者都对他的故事很感兴趣,围着老师问个不停。

“很久以前,溪口这里是黄铁矿区,百姓的日子过得很安逸。后来,矿石资源被挖光了,矿场也关停了,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2016 年,正赶上溪口老街改造的契机,应轶老师作为第一批返乡青年回到村里,参与了未来乡村的规划建设。这群年轻的规划者曾试图把村里老房子全部推倒重建,但这样一来,故乡的痕迹将会被抹平在烟尘里。

“推倒重建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走访了村中大小角落,与老人们唠家常,想听听本地人的意见。”乡村规划者们最终决定保留村里的老建筑和古树,打造一个植根于往昔邻里关系的未来乡村。应轶老师谈到村里老人时如同谈到父母,很有亲切感,让人能够想象到大家随意围坐在树下、院里、菜地,手摇蒲扇闲谈的场景。真好!新型乡村不只需要崭新的科技感外观,更应该还原乡村最真实质朴的面貌。

应轶老师一边讲解这里的故事,一边带小记者们游览未来乡村。这里满目都是数十年树龄的乔木,壮硕的水杉、松树。林荫道两侧,不同风格的建筑都由矿区员工宿舍改造而来,外观有年代感却又整洁有序,一砖一瓦一标牌都记录了光阴的故事。共享食堂、图书馆、无人超市、刷脸门禁、智慧菜园、公共自行车……垃圾场被改造成攀岩、烧烤场地,篮球场配备了能记录美好瞬间的动态摄像头,在商店可以扫码了解信息和投诉建议,连路边的电子屏幕都能实时显示氧气浓度……一切设计都围绕村民的日常生活展开,每个细节都在彰显未来乡村的智能与现代感。

应轶老师的言语中满是对家乡的自豪,他选择回老家搞建设,有自身的勇气加持,也有当地的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他骨子里对家乡风土文化充满认同感。他想用家乡美食、家乡手艺、家乡故事唤回以前的人,吸引新来的人。这些年,他和妻子在村里开了一家饮料铺子,除了售卖咖啡、奶茶、果汁等饮品,还销售本地生产的木工制品。古朴清新的店铺中不仅陈列着传统的扇子木梳,还有不少适合年轻人的动漫周边,着实吸引了小记者们的目光。应轶老师还为游客们设计了入门的木工课程,感兴趣的游客可以在店铺一角体验手作的快乐。这里可以释放孩子们爱玩好动的天性,也能让大人有地方歇脚聊天,每个人都可以静下来、慢下来,打开全身感官,体验属于乡村的慢生活。

当然,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乡村饮料铺的经营也会遇到瓶颈。由于村子里大多是老年人,而冷饮甜品的主要受众又是年轻人,店铺人流量少了自然会影响经营。“压力当然是有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应轶老师介绍,乡村饮料铺正在尝试走文旅与融媒体结合的新路子。与当年村子的规划建设一样,一切都是全新的,不存在固定的模板,谁又能保证将来如何发展呢?事实上,像应轶老师这样的青年在城市里本就有薪资优渥的工作,可是他们依旧选择回到农村,追求他们的理想。并不是因为年轻人克服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迷茫,而是他们清楚未来是没有标准的,需要在过程中积累经验,走一步,再走一步,才有可能接近无限的未来。

“村子里有那么多瓜果、蔬菜和其他植物,特别适合小朋友过来体验生活,感受一下我们小时候那种亲近自然的童年。”应轶老师告诉我们,他最近和团队研发了针对青少年的乡村劳动体验项目,他发现从城里过来玩的孩子大多五谷不分,对农田里的瓜果草木充满好奇。农耕文化恰恰是乡村最大的特色,如果能为孩子们设计一系列农田体验活动,在他们心里播下劳动的种子,也是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创新尝试。他在讲述自己的构思时,眼睛里充满向往与光彩。有这样热血的年轻一代回归乡土、驻守家园,未来乡村“活该”有未来啊!

6 智慧球场

7 装着时尚生活的邻里盒子

8 溪口老街

学生记者:王嘉丽 徐章鑫

中天考察团

小记者手记

袁嘉琳:在未来乡村设计者的带领下参观园区,令人大开眼界!由矿工宿舍改造的共享民宿,由厂房改造的食堂,由老建筑改造的乡村艺术馆,复古气息十足的供销社和电影院……一座座充满年代感又不失现代感的建筑设施,让人很难把这块土地和“农村”联系起来。应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乡村重建的规划思路,用“大稳定、小调整”的策略保护老建筑,留住了人们心中的那一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王沈伟:应轶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乡村做事得有情怀,做有些事时不是只看中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我们想留下点属于人的东西”。返乡青年见证过家乡的历史,也认清了农村眼下的现实状况。没有人沉湎于过去,而是把情感化作建设和前进的动力,这是我在未来乡村看到的“另类乡愁”。

王嘉丽:青年返乡的故事,我从前只在新闻里读到过,如今亲耳听实践者讲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拓的过程,难免热血沸腾。我的祖籍在江西省鄱阳县,那里经济比较落后,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在破旧水泥路上颠簸。其实我的家乡土地肥沃、资源充足,缺的是年轻人才和创新产业。近年来,村里的墙上多了共建美丽乡村的标语,大家搞建设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倘若未来我也像应轶老师那样学好专业技术,回乡创业,那么我们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9 由矿工宿舍改造的共享民宿

10 由矿工宿舍改造的共享民宿

猜你喜欢

乡愁家乡老师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