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思维视域下的脉象模型理论探析

2023-11-03肖友亮商庆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脉象客体规律

肖友亮,商庆新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象思维之“象”本义为动物大象之“象”,许慎《说文解字》曰“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尾之形”[1]。又《韩非子·解老篇》云“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被认为是客观事物在自然状态下所呈现的总特征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如《易·系辞上》云“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3],孔颖达疏“圣人又法象物之所宜,若象阳物宜于刚也,若象阴物宜于柔也”[4]。象思维是有别于西方概念思维的多层次、动态性、体悟式思维方式[5],是人类通过观察感知自然状态的事物,以物象或意象为工具,经过归纳、引申、类比、联想、推理等,体悟出对事物外象、内涵、内在联系以及相互运行规律的整体认识[6]。也即《周易》所讲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象思维在中医脉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善诊者,察色按脉……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伤寒杂病论》有云“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古人多以取象比类的方式来说明脉象的外象特征,通过日常所见之象与脉象相参得到共象,以共象解释脉诊的个象,以加深对脉象外象特征的理解。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的兴起,给中医脉诊带来了新的契机,脉诊仪的出现丰富了脉诊的手段,也使得脉诊的客观化、简便化和智能化由理论逐步走进了实践的视野。本文基于象思维,对中医脉诊的脉象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建立脉象模型,抛砖引玉,以期对于中医脉诊的学习以及智能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 象思维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王树人提出象思维的概念以来,其研究热度不减,各家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有学者从象的分型和象的运动规律来解释象思维,如王树人等[7]提出象思维之象包含外象、内象、气象或意象、本原之象等多个层次,象能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和转化,象的流动和转化也即象思维的过程。后续的研究大都在此基础上进行,多为此理论的延伸和发展。邢玉瑞[6,8]结合中医理论将象思维之象按思维要素分为:客体之象、工具之象、认知之象,并提出象思维是客观之象与心中之象的转化与互动过程。此观点从中医理论视角来研究象思维,以象思维的思维过程来诠释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转化过程,相比纯理论的哲学解释更加贴近实践,也更易被接受。赵中国[9]则认为象思维包含直接象思维和间接象思维两部分,并指出直接象思维具有追求客观性的特点,因此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发展方向。此观点将象思维的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两个主要过程分开来看,强调了观物取象的客观性,也是对象思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象思维是一种承接性的认识工具,如张翀等[10]认为象思维是借象揭示现象与规律关系的思维模式,将象思维之象分为物象、意象、大象三个层次。现象与规律的关系确实属象思维的认识范畴,但象思维并未止步于此,从其对象的分型也可看出,物象和意象是对现象与规律关系的认识,而大象则更接近象思维主客一体的思想境界。沈家林等[11]认为象思维连接的是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为道即规律,形而下为器即功能实体,其与张翀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象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进行论述。

在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后,本文认为邢玉瑞对象思维的解释与中医脉诊象模型概念较契合,其所言客观之象乃脉诊所得病患的脉象,心中之象则是医者通过学习中医理论并进行临床实践所形成的主观脉象模型,客观之象与主观脉象模型印证契合,则得出脉象所主病证类型。而其所言按思维要素所分的客体之象、工具之象、认知之象三种类型,也与脉诊中脉象的物象、类象、主病病机相对应,因此本文就以邢玉瑞对象思维的解释和分类为基础,对中医脉象模型的建立以及数据化展开讨论。

2 脉象模型的建立

脉象模型的建立是对“脉象”这一信息载体的梳理,旨在使脉诊理论更加条理清晰。脉象模型是以传统中医脉诊理论为基础,在象思维分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以客体之象、工具之象、认知之象为主要内容,以象的流动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理论模型。

2.1 单一脉象模型

单一脉是指脉象以单一物态特征存在的脉象,所对应病证不复杂,因此其脉象模型的建立是较为简单直观的,如浮脉象模型的建立。浮脉为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此为浮脉的客体之象。《四言举要》言浮脉云“如水漂木”[12]48,是以水中浮木的客体之象类比浮脉轻取即得之客体之象,此即工具之象,如此“取象比类”加强对浮脉客体之象的理解。经过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后认为浮脉主表证,为外邪侵袭肌表,卫阳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所形成的脉象,这是浮脉作为病理脉象与疾病的规律关系,此即浮脉的认知之象,浮脉及部分单一脉象模型分型信息如表1所示。从“如水漂木”到卫阳抗邪于外,看似毫不相干,实为运用象思维模式,由客体之象到认知之象,全面整体地探索脉象与疾病规律关系的过程,也即从“观物取象”到“立象尽意”的过程。在象思维模式下,立象的目的并非创建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通过主体对客体之象的勘察体悟,实现主客体之间全面彻底的相通[13],主客相通也意味着对疾病规律全面整体的认识,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言医者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也是象思维对于把握事物整体的意义所在。

表1 部分单一脉的脉象模型分型表

2.2 相兼脉象模型

相兼脉是两种或以上单一脉的相兼而呈现的脉象,如《濒湖脉学》云“浮滑风痰,沉滑食痰”[12]52,浮滑、沉滑就是滑脉在脉位上的不同相兼。相兼脉多因致病因素的多样性、脏腑生克制化、病机的复杂演变等形成[15],因此建立相兼脉象模型时,要通过两种或以上的单一脉象模型相参得出认知之象。如沉迟脉既有沉象也有迟象,沉脉主病在里,迟脉多见寒证,通过沉脉象模型与迟脉象模型的相参则为沉迟脉多见里寒证,沉迟脉及部分相兼脉象模型分型信息如表2所示。相兼脉丰富了脉诊中的脉象模型种类,为诊断疾病提供了更多参考信息,如弦数脉和弦细脉均有脉弦的共象,也有脉数和脉细的异象,一为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的实证,一为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的虚证,这为判断病证的虚实提供了诊断信息。相兼脉象模型是在单一脉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也不仅仅是简单地叠加,利用单一脉象模型对疾病本质的把握,通过相参、比对、叠加等方式,结合临床实践得出相兼脉象模型,是其建立的关键。

表2 部分相兼脉的脉象模型分型表

此外,还有三种单一脉相兼的脉象,如濡脉、弱脉、动脉、沉细数脉、弦滑数脉等,多脉象相兼脉,如牢脉为沉、实、大、弦、长五种相兼而成,亦可通过单一脉的相参等方式得出相兼脉象模型。

2.3 象的流动和转化

象思维之“象”不是静止僵化的,而是以思维动态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各意识化的“象”之间存在流动和转化[7]。脉象模型亦是如此,它是由多层次的象组成,各象的流动和转化可以概括为纵向的归属关系和横向的递进关系。其中主观象模型由工具之象和认知之象组成,是脉象模型的主要思维步骤,认知之象又可以细分为功能之象、共性之象和规律之象,这是对客体属性、相互关系以及规律的细分化认识,这是纵向的归属关系。在脉诊过程中所得病患的脉象即客体之象,通过与脉象模型中工具之象的类比得出共象,确定其脉象种类,进而关联此脉象主病及病机,也即认知之象,最终得出此脉象所主病证类型,这是横向的递进关系,也即象思维在脉诊中的应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脉象模型关系图

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稳定的脉象模型,并实现有规律地流动和转化,是脉诊理论体系化的过程。理论体系的形成也即理论模型形成的过程,是各象在象思维视域下的重新梳理,将相似事物归为一类,不同事物归于不同类,并根据象模型内部关系来分析不同类事物之间的关系[16],如此能够将我们所得之脉象纳入脉诊理论体系,形成对疾病整体的认识。

3 脉象模型数据化讨论

脉象模型的数据化是以计算机编程技术为载体,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中医传统思维模式的指导下进行的,换言之是以中医理论为纲,以计算机编程为用。如相兼脉是由两种或以上的单一脉相兼而成,但不是简单的计算上的叠加,性质相反的两种单一脉往往不可能同时存在,如浮与沉、缓与数、洪与细等[15]。脉象模型的数据化是脉诊智能化的关键一步,其目的是建立体系化的数据库,为脉诊智能化的实现建立数据基础。

近些年人工智能概念兴起,杨燕等[17]认为中医象思维和人工智能思维在物象与信息采集、具象与信息处理、意象与信息升华等信息处理方式上有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注重整体、强调动态开放、重视经验思维、关注预测推理,并提出如果将两种思维方式互补长短,可助力中医象思维的研究,使中医诊疗清晰客观。人工智能以模拟人类的思维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方式来实现对复杂事物的认知,与象思维的相似性是在信息收集处理阶段,其能够作出一些简单特定的预测判断,而对于直觉、灵感、顿悟等思维手段是缺乏的,也由于此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受限的。但人工智能的信息收集、存储和分析能力仍然是人脑所不及的,可以利用此优点来弥补人力的不足。

目前中医脉诊的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脉诊仪的出现丰富了脉诊的技术手段,为客观象数据的收集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李明珠等[18]提出“象”是一种信息态,可利用智能装备收集客体信息数据,建立数据库,最终形成数据化的完整客体。这种通过收集客观象数据,进而建立数据库,实现智能化诊断系统的思路是可行的。同样的也可以先将脉象模型进行数据化,针对不同的脉象模型,利用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有针对性地收集客观象数据,扩容和丰富数据化的脉象模型,建立数据完善的脉象模型数据库,并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总结归纳脉象模型中各象的流动和转化规律,形成高效准确的脉象——病证类型信息输出,实现与脉诊仪所得客体之象印证,最终建立智能化脉诊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智能脉诊系统流程图

4 结语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脉诊往往“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盖因古之先贤以象思维著经典,而今时之人多以西方概念思维学习之,得其形而失其神,此乃舍本逐末之举。因此应从象思维的模式出发去理解体悟先贤的经典,兼顾概念思维、逻辑思维等方式,形成有效的脉象模型,并通过实践与客观象相互印证,巩固和完善主观象模型,以达主客相通,也即“心中易了,指下亦明”。现代科学的进步,给脉诊的现代化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面对新事物新内容,我们应该主动接纳利用,在中医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便捷准确的智能脉诊系统,促进中医脉诊的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脉象客体规律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巧解规律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