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情水意共天长
——赵朴初心系家乡二三事

2023-11-03吴向东安徽

党史纵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赵朴初太湖县太湖

○吴向东(安徽)

赵朴初(1907.11—2000.5),安徽省太湖县人。生前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赵朴初虽少小离家,驱驰四方,但他一直心系故土。“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乡邦”二字一直烙印在他的心里,不仅指太湖这个“小家”,更指祖国这个“大家”。本文撷取赵朴初关心家乡太湖发展的事迹一二,以此表达对他的无限缅怀和无限敬仰。

扶贫济困

1990年9月,赵朴初回到家乡安徽,目睹安徽发生的巨变,非常高兴,但他同时也知道,各方面建设与发展任务还很艰巨,还有很多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很艰难。特别是到了老家太湖县(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目睹了家乡的贫困情况,赵朴初心中十分不安。临别时,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县里领导:“要重视扶贫工作,不是简单地给那些贫困户一些钱,而要使他们获得生财之道,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要依靠科教兴乡,培养振兴家乡的人才。在脱贫这个问题上,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赵朴初回京后,立即给寺前区汇来了2万元钱,用于扶贫助教。

1991 年,安徽遭遇历史上罕见洪灾。太湖县的灾情尤为严重,花凉亭水库水位创历史新高,严重威胁下游。县城群众紧急转移,全县因灾死亡20 余人,经济损失超过亿元。赵朴初得知灾情后,个人向安徽省捐款2万元,经手交给安徽的救灾捐款(包括外币和黄金)相当于人民币40 余万元,并致函安徽省政协及救灾工作部门,请求对太湖县这个重灾区的情况予以重视。这一年,他个人又给寺前区汇款3.5 万元,用于扶贫和灾后恢复建设等。

1996 年,皖西南地区再次遭受特大洪灾。赵朴初又以个人名义给寺前镇(1992 年撤区并乡建镇)捐款5 万元,并给时任安庆市市长写信,对家乡正在抗洪救灾的干群表示问候。

1998 年夏,洪水再次肆虐南北,灾区范围更广,灾情更严重。赵朴初每天都要收看新闻,关心各地灾情。病中的他,仍然组织发动佛教界募捐1500 多万元,并捐出自己的书法精品参加义卖,还亲自参加在广济寺举行的义卖会。他个人又捐了一笔钱,通过红十字会拨给安庆市政府。同年12 月,经他联系,中华慈善总会派人专程到太湖县了解灾情后安排救济资金200 万元,同时拨给潜山县救灾资金100万元。农历年关将近,病床上的赵朴初想到家乡那些缺衣少食的贫困乡亲,心中十分不安。他从个人积蓄中再次拿出10 万元,特意委托中国红十字会购买大米,务必发到贫困户手中,让他们过个好年。

1996 年五一节,太湖县委负责同志去北京看望病中的赵朴初。赵朴初见到故乡人非常高兴,他说:“我希望太湖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可是太湖目前还存在一个脱贫问题……最近我又凑了2万元,寄给了寺前镇……太湖县要重视发展科技,寺前镇也要重视发展科技。我个人的力量很微薄,捐的钱不多,目的是为了推动大家发展科技,这点钱如果作为单纯的经济救济,那就是杯水车薪了。”

赵朴初寄给寺前镇的钱,大多是通过安徽省政协转的,他希望引起省政协对寺前镇的关注,足见其良苦用心。赵朴初寄来的这些扶贫款被寺前镇用于修建水运码头和电视差转台等,该镇还发展了2000 余亩经济作物,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加快了扶贫工作进程。

关心教育

国之根本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育人。赵朴初非常关心太湖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一方面倾其所有慷慨捐资,一方面注重精神激励。“难学能学,难行能行”“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这是赵朴初分别为太湖中学、太湖师范学校(现为朴初中学)题写的校训,让一届届学子铭记在心。

从1990 年开始,赵朴初用自己母亲生前所用笔名“拜石”,设立“拜石”奖学基金,“盖欲用以培植掌握科技振兴家乡之人才,以报答先母爱念乡人子弟之遗意”。他先后为基金捐款30 万元,由当地政府成立的基金会负责管理。每年对基金取息保本,奖励在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师生。如今太湖中学和寺前初中的校园里,都建有《拜石赞》大理石刻,时刻激励着家乡广大学子奋发有为。1997 年,经赵朴初同意,“拜石奖”向全县推开,师生们以获得“拜石奖”为荣,先后有3000多人获得这个奖励。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赵朴初曾为友人画作《拜石图》题诗一首:

拜石赞

不可夺,石之坚,天能补,海能填。不可侮,石之怪,叱能起,射无碍。其精神,其意态,俨若思,观自在。友乎师,石可拜。

前四句赞颂了石头的坚硬品质,运用“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的典故,写出了石头百折不挠、造福苍生的精神。接下来四句用“初平牧羊”和“李广射石”的典故,写出了石头神奇莫测、灵性十足的品格。后六句进一步赋予石头以人性,指出石头可以为师为友,值得一拜。

而今,“拜石”已化为一种精神、一股力量,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太湖县的教育水平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

太湖县望天乡文楷小学坐落于宝坪村,为纪念出生于此的嘉庆元年状元、赵朴初先祖赵文楷而命名。1991年8月,该校校舍因灾倒塌,赵朴初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1万元,资助校舍重建并题写校名。离文楷小学不远的“状元桥”因年久失修,变得破烂不堪,他又汇款1 万元,在当地政府支持帮助下,修复了这座桥,方便过往行人。这座桥如今成为了状元公故乡的一道美丽风景。

赵朴初为太湖中学题写校训

经赵朴初牵线联系,2000 年4月,香港慈恩总会爱国同胞捐资援建的太湖县罗溪乡福慧慈恩小学正式落成;民进安徽省委在太湖县设立“春蕾计划”扶贫点,2000年5月,安徽省民进主委带队来到寺前镇王畈小学,捐款7万多元,与100名贫困学生结对。

赵朴初为家乡多次慷慨解囊,令家乡人十分感动。家乡人曾告诉他:“您年纪这么大了,身体又不好,千万不能因为给家乡捐款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啊!”赵朴初总是笑笑说:“不要紧,没关系,我给家乡捐的这点钱,其中一部分是国外发给我的世界和平奖金。另外,我的工资花不了,也没有什么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之于民吧。”他的夫人也说:“还是还给人民吧,老百姓太苦了!”据不完全统计,赵朴初共为安徽省捐资引资达3000 万元以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夫妇个人共为社会捐款240余万元,其中为太湖县捐款50万元以上。而他自己却过着别人难以想象的简单生活,其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可谓简陋之极:衣服破了,打个补丁再穿;洗脸水留着洗脚,洗脚水留着冲马桶;吃剩的饭菜,也不准倒掉,下餐热一下再吃……

传承家风

1990 年,赵朴初回故乡寺前河祭拜哑姐赵默初,因其坟地地势过低,每年水库涨水都会将坟茔淹没。后来,当地干群提议将哑姐坟上迁,多次请示赵朴初,得到他的默许,但他不允许公家操办,还特别要求:“不用花钱做墓地,找一棵树,深埋在树下就可以了。”并委托侄女婿办理,嘱咐一定要与所在地乡亲商量好,态度一定要谦虚和气。

赵朴初与夫人同游故乡水库

尽管赵朴初再三叮嘱此事从简办理,镇村干部和赵朴初远房亲属商量此事,觉得迁葬可以不占用田地,但不留坟包、坟碑,不合本地风俗。于是,大家决定按本地习俗,请人选了一块地方重新安葬哑姐。墓不大,在虎形山上的一片庄稼地之中,面向花亭湖,坟冢周围砌着水泥矮墙。办完此事,侄女婿给赵朴初去信告知。很快,赵朴初回了信:“……四姑的迁葬问题,你们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要求迁上山深埋的,因为不想占用农林土地,深埋过后,地上还可以种果树和松柏树。没有想到你们会去给他们造坟。这完全不是我的原意。我主张将坟拆掉……一定要把深埋的事办好……家乡人待你们的热情,一定要谦让、婉谢……”

赵朴初曾印制了一些专用信封,后来根据邮政部门有关规定,那些专用信封不能再用。病闲中的他便把那些信封剪成条,写上字,再请人塑封,做成了一张张精美的书签。他给侄孙们寄去许多这样的书签,勉励他们好好读书。书签的内容有“常读书大有所益(孙仲谋)”“时还读我书(陶渊明)”“承认自己的不足,老老实实地学习”“开卷有益”“知识就是力量”等。

赵朴初还经常给侄孙辈们寄钱,两三百不等,特别强调让他们买书。他还给晚辈们写信,专门谈学习,希望晚辈们从中受些启发。

他写道:学,学习,学问,不少人对这三个词有误解,以为就是读书。虽然读书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不是学习的全部涵义。学了还要经常练习和实践,才能叫作“学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学”必须要“问”,不懂的事情,必须请教别人,不失时机地问,不怕下面子地问。这才可以说是认真地做学问,有希望成为有学问的人。

纵观赵朴初一生,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简朴、清正廉洁。他总是觉得个人力量有限,而尽力献之于家乡,但求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这也正是他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的生动体现。

猜你喜欢

赵朴初太湖县太湖
品读《茶禅诗书赵朴初》
全国赵朴初诗词研讨会暨“朴初故里 禅源太湖”诗词大会在太湖县举行
论赵朴初对佛教教义的现代性诠释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太湖
歌德今秋力推赵朴初书法
太湖一角
太湖县森林采伐管理综述
Christian Concept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