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活为舞台,以文化为灵魂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2023-11-03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李萌骁

新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情境

□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 李萌骁

情境性和实践性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所确立的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1]随着情境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程中持续推进,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相融合,通过实践情境来优化语文课程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已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源远流长、底蕴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育人功能,也是语文情境教学的灵魂和独特优势。民俗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基石,所以笔者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下简称“本单元”)民俗主题为载体,深入探究了语文情境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情境创设:描绘生活画卷

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环节之一,它通过生动、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和体验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激发出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为此,教师在情境创设中,遵循实践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三大原则至关重要。

1.实践性

情境创设方案要有利于学生将课堂知识技能、学习目标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使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得到行之有效的应用。在本单元的民俗主题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民俗元素,将之融入教学中,例如参观民俗博物馆,举办民俗展览,制作民俗节目等,从而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智能和思维去亲身接触、体验、表达民俗文化。

2.趣味性

情境创设的趣味性不是“好玩”,不仅走出了“标准化”“模板化”的窠臼,还对学生有吸引力,符合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跃跃欲试去探究情境问题。对民俗主题而言,教师可以从丰富的民俗内容中汲取灵感,设计有趣的游戏、表演、创作、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体验民俗文化,并通过观察、描写、叙事等语用实践,将趣味转化为学习行动的动能。

3.可操作性

情境创设要切实可行,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和行动指南,但又不至于过度束缚学生的主体性。在设计情境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技能掌握程度,确保所设计的情境既有挑战性,又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同时,教师还需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支持,让学生既不至于在探究中手足无措,又不至于信马由缰,从而一步一步融入情境。

在上述三大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创设了一个帮助外国友人拍摄民俗纪录片的情境:

图1 情境描述

随后,就可以设定一组基于情境的学习目标:

图2 基于情境的学习目标

二、任务驱动:激活探究行动

新课标在阐释情境性课程理念时,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其关键内涵之一。承载了教学目标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就是驱动性任务。学生调用语文知识技能和高阶思维策略完成该任务及其系列子任务的过程就是任务驱动,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发展的过程。同时,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等三个层面;类似的,融入传统文化的语文课程情境教学中,驱动性任务也分为三种类型。

如图3 所示,针对本单元的民俗主题,“纪录片策划”这一驱动性任务带动三种类型的子任务所组成的任务群以达成民俗主题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图3 任务驱动的情境教学模式

1.基础型任务

主要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这一层面上,教师应设计一些简单而基础的任务,如字词分析、文段理解、要点归纳、微作文等,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和掌握民俗主题相关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透过文本和现象逐步建立起对民俗文化的基本认识。例如,笔者在字词检测任务之后,为本单元设计了“‘最炫民俗风’之民俗我知道”活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本单元的民俗文化内容(如表1 所示):

表1 本单元四篇课文所展示的民俗文化归纳表

2.发展型任务

该系列任务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这一层面上,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促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探讨性、比较性的任务,如比较不同表达技巧在呈现民俗文化上的效果差异、对比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民俗内容等。笔者在该环节设置了“品民俗文化,析表达之妙”的系列层次化探究任务,如图4 所示:

图4“品民俗文化,析表达之妙”发展型系列任务

3.拓展型任务

该系列任务致力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此,教师应设计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任务,使学生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相关的任务,如创作民俗文化主题的绘画作品、进行民间故事的改编创作等。这一环节的任务容易“剑走偏锋”,所以教师需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活动内容,使任务难度和挑战性适中,不至于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过程评价:反思文化成果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学习表现、学习策略、学习成果等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评价,既为学生改进学习行动提供及时反馈,也为教师评估教学效果提供有效依据。但是,当前的过程性评价过多侧重于知识性、实用性的行为评估,往往缺少对学生进行文化层面的反思引导。要弥补这一缺失,教师需在过程性评价中加入文化传承的要素,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认知、感悟。对于本单元,这意味着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在知识技能之外注重指导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发掘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评价维度要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将所学的民俗文化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激发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任务参与广度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行动多样性和参与持续程度构成了任务参与广度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维度下,师生应共同关注在完成任务时所涉及的文化要素各个方面,例如文化知识的掌握、民俗现象的分析和解读、对相关文化现象的思考与体验等。在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中,各评价人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还要关注他们对此有独立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2.策略运用深度

策略运用深度主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调用的高阶认知策略和技巧[2],例如学生是否灵活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调查分析等策略,以澄清复杂的文化现象、抓住文化现象的精神实质。在评价策略运用深度时,各相关方要侧重于反思策略的改进空间,而不可草率限定某种民俗现象、某个文化议题只能对应某种认知策略。

3.成果文化温度

语言文字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要素,并非干巴巴、冷冰冰的横竖撇捺、抑扬顿挫。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每一项任务成果都应传递着一定的文化温度,即触动人心,激发情感共鸣,从而为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提供精神动力。所以,在考察和评估任务成果时,评价人需关注学生在情感投入、人文体验和文化自信方面的表现。

通过情境创设,教师为学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民俗文化画卷,激发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任务驱动环节通过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寓意。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关注任务参与广度、策略运用深度和成果文化温度等三个方面,以促进学生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通过这样一个以生活为舞台、以文化为灵魂的语文学习探究过程,情境教学有力践行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课程使命,发挥了独特的语文育人功能,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实践、探索、深化。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情境
冬季民俗节
不同情境中的水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