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在国内临床护理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3-11-03张京郭明灏郭黎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北京100069
张京,郭明灏,郭黎(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北京 100069)
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技巧、沟通经验、沟通热情是目前医疗纠纷最常见、最根本的问题之一[1]。这要求护理人员在医患沟通时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需求。有研究[2]表明,共情能使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的价值观、想法和感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能力及对工作的满意度。由此可见,良好的共情能力在临床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需要我们去重视。由于目前研究成果缺少共情在临床护理中具体应用的现状分析,因此本文结合国内相关共情研究,对共情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及其优点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共情概述
共情起源于心理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而逐渐得以完善。Edward Titchener在1909年创造了“empathy”这个词,把它定义为是客体人性化的演变,感觉自己进入别人的世界内部,可以看到他人的情感变化,真正地体会到他人的情感[3-4]。共情是人际交往中一项特殊的技能,是在感知他人的情绪体验或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后,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
医务人员的共情是指医务人员站在患者的角度,正确识别和理解患者的情绪,并能将这种理解传达给患者,同时予以适当回应,使患者感受到的一种能力[5]。Hojat[6]的研究指出,共情在医疗领域指一种认知属性,包括医生对患者的经历和想法的识别,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沟通。而从护理的层面看,共情护理是“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能站在患者的位置,正确地感知自己和患者的情绪,并能准确地识别和评价患者的情感状况,以期更好地理解需要帮助者,最终形成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满足患者的躯体需求及减轻其心理痛苦的一种情感体验能力”[7]。而护理领域中的共情疲劳为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感知患者的情绪,主动付出共情,但由于长期接触患者,加之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导致共情压力超过护理人员本身的耐力水平,且缺少社会的支持,最终导致护理人员出现身体上、情绪上、精神上、社会上的一系列变化[8]。
2 共情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2.1 共情在精神类疾病护理中的应用 共情在临床中主要侧重于精神类疾病,选择的样本多数为成人和孕产妇。精神类疾病的发生与遗传、个性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单纯的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不能解决患者的心理、疾病复发、治疗依从性等问题[9],往往需要采取药物和其他方式共同治疗,也就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更加注重共情护理。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类疾病中应用共情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马红英[10]通过调查所收治的98例抑郁症住院患者,按照是否接受共情护理将其分为观察组(共情护理模式)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30)对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变化进行评估,最终得出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共情护理干预,可有效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利于改善此类患者抑郁心理状态,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的结论。吴文艳[11]等人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共情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心理状态,最终得出共情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情感表达能力,消除其负面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生活质量的结论。胡凤婵[12]等人将72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探讨共情护理对剖宫产产妇焦虑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共情护理,能够更好地感受产妇心理变化,通过共情理念引导产妇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产妇改善焦虑情绪发生程度,提高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以上研究表明,共情护理对精神类疾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情感表达能力,消除其负面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生活质量,应该关注共情护理对精神类疾病患者所产生的效果,最终达到促进疾病改善的目的。已有的精神类疾病患者共情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性研究,但研究方法和干预方式相对较少,后续可以深化、细化干预方式和研究角度,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
2.2 共情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 国内多数研究者对共情的研究集中于恶性肿瘤领域,这可能是因为近些年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且恶性肿瘤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极大,患者在患病期间极易出现焦虑情绪及抑郁情绪,使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王方[13]等人探讨了共情护理结合常规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该研究将收治的1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最终得出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共情护理,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结论。李芳[14]等人对肝癌术后患者采取共情护理,从而提升了患者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改善肝癌术后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复原力和生活质量。卢威男[15]等人通过调查直肠癌所造成的PC患者108例也得出相同结论,即共情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负性情绪,解除机体应激,减轻其知觉压力、癌因性疲乏,消除病耻感,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因此,将共情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发现,在患者术后心理状态、配合程度、远期用药、康复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共情可能会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而在术前的共情护理干预和研究较少,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角度进行研究,且可通过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干预模式的多样化进一步的探索和丰富,从而促进共情在临床中的应用。
2.3 共情在慢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慢性疾病存在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特点,因疾病本身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容易引起患者各种心理问题[16],因此共情护理应更多地应用于慢性病患者。慢性病主要包括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刘璐[17]等人对1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共情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缓解和治疗功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胡宗萍[18]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共情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改善康复效果。
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及血液透析中,运用共情护理对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都有积极意义。共情护理在慢性病方面能较明显地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证明了共情对于护理干预的潜力,在以后对于糖尿病、急性脑梗、冠心病均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
2.4 共情在其他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国内其他研究者还将共情护理运用到不孕不育、上消化道出血和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中,证明了共情对不同疾病的促进作用。于小红[19]等人在研究中得出对于HIV患者运用共情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对不同疾病的研究均提示了共情护理的临床适用性及有效性较强,以及针对不同患者运用共情干预的必要性,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应用拓宽了视野和方法。
2.5 共情在护理管理以及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共情不仅应用于国内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还被用于护理教学以及管理当中,尤其是用于护生的培养和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研究[20]表明,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王军霞[21]等人指出,护理管理者的共情能力与领导力呈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提高护理管理者的共情能力以提升其领导力。护生作为未来临床护士的后备力量,及时了解其共情能力和影响因素,可为其之后进入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共情能力培养建立基础,从而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整体水平,对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起到重要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抽取不同教育背景及不同地区的护生进行探究,以总结其对共情效果和影响因素有何不同,进而提升护生的共情能力。
3 共情在临床护理应用中的优点
3.1 有效增进护患关系,提升护士专业形象和社会认可度 通过沟通可以更加高效地对患者病情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基于患者病情,对他们的治疗和生活做出相应的护理指导,同时利用共情,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使护士更加理解患者,从而了解患者的需要,提升护理满意度。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护士受教育程度低、专业素养不足,通过共情可以让患者了解护士的职责,从而提升护士的专业形象和社会认可度[22]。有学者[23]指出,护士共情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会强化护士的关爱行为,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促使护患关系和谐融洽;另一方面,可减少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此外,还可以避免护士情感的耗竭,使护士保持健康的情绪与情感。共情护理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更加深入、深刻地了解患者内心的波动,并针对其感受给予回应,实现更有价值的沟通[24]。
3.2 对于病情起到积极作用 研究[25]发现,有效的共情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压力,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如增强免疫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产生更加强大的安慰剂效应等[26-29]。
4 临床应用不足
4.1 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 针对我国国情,良好的共情能力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有所要求。由于国内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和医院等级水平不等,对于共情的掌握能力和培训水平也不同,从而导致共情在国内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难以扩大覆盖面,同时,对于共情能力的培训也缺乏细化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
4.2 评估体系不完善 由于每个科室的疾病不同,对护士共情能力需求也就不同,目前尚没有针对不同科室护士进行不同共情能力水平的评估体系。
5 总结与展望
共情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对于护患双方益处颇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从研究对象、样本选择、干预措施、文章类型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5.1 研究对象 根据文献显示,共情目前在临床上多用于精神类疾病、肿瘤疾病以及护理管理方面,其他方面的共情研究相对较少,可以将共情能力的研究范围扩大,得出更多指导不同疾病预后的数据。
5.2 样本选择 目前抽取样本时大多选择同一地区和医院,可以选择在多地区、多等级的医院中进行大规模取样,以增加样本的代表性,从而探索出不同共情能力的临床应用水平。
5.3 干预措施 大量文献表明,通过一些干预措施可以提升共情能力,但对于出现的共情疲劳目前已有文献仍聚焦在笼统的干预措施上,没有针对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根据产生共情疲劳的不同原因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以及对持续时间进行相关研究,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5.4 文章类型 现有的共情研究大多数为描述性研究,大多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效果观察,缺少对干预效果的大样本实验性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着手于实验性研究,探讨对于共情能力的下降而采取的干预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四个不同改进措施,以期提升临床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水平,利于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以及加强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