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建议
2023-11-03陆林
陆 林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2000
1 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
我国0~3岁儿童的教育发展相对较晚。在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3岁前儿童教育正式列入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中。同年,我国高职院校开始设立早期教育专业[1],但数量极少。国家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3年1月国家开始决定在上海、北京等地区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2019年国家在《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对0~3岁托育服务发展提出指导意见,随后国务院出台《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等文件明确规定早期教育工作内容。在此期间,我国设立早期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在2017年,开设早期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足30所,但在2022年,便达到229所。高职院校的早期教育专业正是在这种国家与社会强烈需求的愿景当中不断发展。有调查显示,城市中有35.8%的婴幼儿家长有托育需求[2]。不仅如此,绝大部分家长都愿意让孩子接受早期教育,但托育机构教师的学历背景、职业资格、工作年限等均参差不齐,甚至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所学专业为非师范专业[3]。因此,目前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形成专业新兴化与社会期望化的矛盾。
目前早期教育仅在高职院校中作为一个单独专业独立存在,本科院校的早期教育只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下的某一专业方向。因此,目前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历为大专,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这种专业情况对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建设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专业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因此,本文旨在主要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困境进行梳理,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
2 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2.1 在专业标准方面,缺乏统一准则
早期教育师资专业标准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依据或准则,涵盖了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技能要素。但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早期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文件,导致各个院校制定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始终处于探索、摸索阶段,甚至有的院校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准则,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早期教育混为一谈[4],没有突出早期教育专业的特点。在这种人才培养标准下,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制约。
2.2 在专业师资方面,缺少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的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过于薄弱,教师亟须转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缺乏专业教师。由于我国目前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上没有早期教育专业,仅在学前教育专业下设置早期教育方向,因此专业师资十分稀缺。罗小琴和杨莉君调查研究发现,有60%的专业教师的教育背景为学前教育,约40%的教师背景是其他专业背景[4]。所以,目前早期教育专任教师师资队伍存在大量非专业教师,他们在工作之初尚不清楚早期教育的内容、运营模式等。
第二,教师擅长理论教学,但缺乏实训技能教学能力。目前,早教专业教师更加擅长诸如早期教育概论、婴幼儿心理发展等理论课程的教学。由于专业教师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实践能力养成不足[5],当面对0~3岁儿童卫生与保健、亲子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与咨询服务等类型的实操课程时,缺乏实践教学能力,甚至课程仍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缺少专业带头人。目前,高职院校的早期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严重缺少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践课的“双师素质”专业带头人[4]。不仅如此,几乎每个授课的教师仅对自己所授课程有所认识,但对其他课程较为陌生。有的高职院校可能将学前教育或其他师范类专业的资深教师作为早期教育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但由于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均有很大差异,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熟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
2.3 在学生生源方面,专业学生规模较小,知识基础薄弱
目前,虽然各高职院校近几年来都开设早期教育专业,但整体上专业规模并不大,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在学生规模上,早期教育专业学生人数远低于其他师范类专业人数。以某西部“双高”高职院校为例,从2014年起开设早期教育专业,到目前为止,即使依托“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的平台,最多时也仅有3个班的人数规模,每年毕业人数最多时仅有150人。
学生在知识基础上,也不如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学生扎实。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宣传力度不够。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对专业宣传缺乏主动性,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发放专业介绍),流失优秀生源。第二,学生没有形成对早期教育专业正确的认识。本研究对275名早期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约51%的学生在从事专业学习以前,并不了解早期教育专业。甚至仍有约42%的学生认为早期教育专业的工作内容以喂养、卫生与保健等为主,引起学生怕苦怕累的情绪,还有约27%的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而来的。他们并没有了解到早期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意义。第三,学生入学门槛较低。据本次调查发现,入学方式为单独招生考试的学生约占总数的95%,单独招生考试的难度总体上低于高考。并且早期教育分数线会低于学前教育等师范类专业。这些都会导致进入早期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其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上与其他专业有明显差异。
2.4 在课程设置方面,忽视早期教育专业特点
由于国家尚没有出台早期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因此各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上往往缺乏权威依据。主要有以下具体的表现:第一,部分高校在制定课程时很大程度上借鉴学前教育的课程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但仅仅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上进行了机械的、简单的改动,便作为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习。如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名称进行修改或增加部分内容[6]。第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薄弱。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缺乏校内的实训室和实践基地,使得有的实践课程很难开展,只能压缩实践课程学时。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由于缺乏实训练习,即使讲授到实训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仍然缺乏实训锻炼[7]。如讲到“婴幼儿急救处理”等内容时,教师更多是进行理论讲解或观看视频。第三,课程内容较多。由于早期教育专业学生只能考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使其不得不学习多余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
2.5 在教学资源方面,当下早期教育方面学习资源十分匮乏
首先,目前早期教育专业的教材十分匮乏,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存在大量困难。目前市面上已有的教材也是参考于学前教育的教材,亟须权威专家依托好的平台出版0~3岁的早期教育专业教材。其次,早期教育专业资源库也非常少。在智慧教育平台上,仅有4所院校开设早期教育资源库。无论是从资源库的项目等级还是数量上,均无法满足专业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3 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建设面临困境的对策
3.1 加快建设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标准,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国家需要加快建设早期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标准,为国内各高职院校在建设各自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统一准则,加固早期教育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该标准时应当注意三点:第一,必须严格依据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的目标应能满足当下社会对婴幼儿照护的迫切需求。第二,应明确提出早期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是热爱婴幼儿教育事业,培养具有强烈的专业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专业人才。第三,明晰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具有理论知识素养、过硬专业技能的早期教育人才。
3.2 强化早期教育专业师资质量,保证专业师资团队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应在当前师资水平基础上,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团队。第一,整合全校资源,扩大专业师资队伍。由于早期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掌握教育学、婴幼儿心理发展等理论,并且要具备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卫生保健与安全照护等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全校专业为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护理学领域的教师加入早期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第二,组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助力教师向早期教育专业转型。首先,教师需要尽快学习各项有关早期教育的政策文件,了解社会对目前早期教育人才的要求。其次,钻研所教课程的内容,不断增加自己对早期教育专业的理解。最后,定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在早教机构进行锻炼,形成相应的专业技能。第三,鼓励教师攻读国内早期教育研究方向或者国外具有早期教育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提升专业素养,打造具有过硬科研能力与专业技能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第四,引进专业领域内具有高级职称的权威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带领师资团队加强专业建设,帮助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3.3 丰富招生宣传方式,普及早教意义,建立考生正确的专业认知
招生宣传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专业内涵。因此,需要创新招生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好的生源报考早期教育专业。例如,可以创作主题为早期教育对学生毕生发展影响的趣味小视频、优秀校友的工作实拍视频等。使考生清楚早期教育工作的内容并且感受早期教育工作的意义,激发专业兴趣。不仅如此,在入学教育中还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介绍会等方式,使调剂的学生也能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感。
3.4 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授课体系
课程安排需要区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凸显早期教育专业的特色,可对标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知识和技能安排不同课程,设置合理的实践学时。
第一,依托业内专家、专业教师以及托育机构教师结合目前已有文件构思课程体系框架以及规划,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育婴员职业技能标准》等,确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理实一体课程,并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即确定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如婴幼儿心理学可以作为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先导课程。第二,合理安排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通常培养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根据调查显示,早期教育工作者认为早教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以及独特的能力应当包括“亲子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观察评价婴幼儿的能力”以及“保健保育实操能力”。因此,与这些能力相关的课程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并且加大这些课程的实践学时占比。第三,在课程设置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有研究显示,相比较专业技能,有近68%的家长更注重教师对婴幼儿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等优秀品质[8]。所以,可以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大一时开设,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品质。第四,根据各项与早教专业相关证书的要求,设置课程,全面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依据育婴员证、保育员证、“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登记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等要求,设置相关课程,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但需要指出,由于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范围大部分知识和技能是以3~6岁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因此针对这项证书的课程应尽可能压缩,或放到培养的中后期进行学习,避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第五,建立实训平台与实习基地,扎实推进实践课程教学。学校应支持早期教育实训室的建立,便于实训课程顺利开展。并且还需要专业教师对当下早教机构进行调研,寻找正规、合适的早教机构安排学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岗位实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3.5 加快教学资源开发,不同院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对于早期教育专业办学历史长、师资力量雄厚或是作为省级以上的“双高计划”专业群中含早期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组建骨干教师团队,开发教学资源。如建设早期教育专业资源库、开发省级及以上的精品在线课、国家规划教材,等等,邀请专家审核,保证质量。不仅如此,教育部门也应当对早期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提供更多的支持。孵化出教学资源成果后,可以与其他早期教育专业基础薄弱的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国内高职院校的早期教育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