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社融合探索

2023-11-02杨佳兴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新时代

杨佳兴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教育不仅传授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家校社融合可以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全面发展。然而,实现家校社融合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如家庭差异、课程不匹配、社会资源不均等。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融合意义和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若干措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融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教育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正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劳动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技能传授,而是一项涵盖知识、技能、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教育过程。与此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也需要更紧密的协同合作,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多元环境中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家校社融合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意义和路径,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是培养未来公民的必然选择。

一、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社融合意义

1.有效锻炼学生学习综合能力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可以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家庭可以传承家族劳动传统,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课程指导,社会可以提供实际场景的体验。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包括技能的培养,还包括人际交往、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家校社的融合还能够促进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1]。例如,在植物种植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科学、数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2.有效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

家校社融合能够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劳动的价值不仅是为了获得报酬,更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的途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引导,有助于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的正确观念。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体会到创新和合作的重要性。家庭、学校和社会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寻找创新的方法,同时也强调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的培养,这些价值观将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也会认识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家庭传承的劳动精神、学校灌输的公民责任感以及社会中的实际参与,都能够培养学生的贡献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最重要的是,家校社融合的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到困难和挫折,从而培养坚韧和自信的品质。

3.有效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家校社融合的劳动教育不限于课堂,也包括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际参与社会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感受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增强他们在真实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学生在与家庭成员、同学、社会合作伙伴一起完成劳动任务时,能够学会如何有效沟通、合理分工、协调合作,这些技能对于日后3在社会中与他人合作至关重要[2]。家校社融合的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从而培养他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如学生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切换角色,适应不同的要求和期待,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4.有效提升教育共同体的效果

家校社融合将教育范围扩展到了社会层面,形成更加广泛的教育共同体。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到教育,还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教育,形成更加综合的学习体验。家校社融合可以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家庭传统的技能、学校的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资源可以相互融合,形成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机会,并促使教育目标更加协调一致,如家庭注重品德培养,学校强调学科知识,社会关注实际应用[3]。通过协调,可以使学生在不同领域获得均衡发展。借助家校社融合,学生会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劳动中,从而增强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应用效果。

二、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社融合瓶颈

1.家庭条件以及支持力度存在差异

家庭经济状况不同会影响学生在家庭中获得的劳动经验。某些家庭中,缺乏必要的设备、材料或空间,学生无法进行丰富的劳动活动。而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则更容易接触到多样的劳动体验,因此学生之间在劳动技能和经验上会存在差异。家长的工作情况也会影响他们在家庭中参与劳动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家长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参与劳动活动,进而限制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或者家庭教育中缺乏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无法为孩子提供指导和支持。如缺乏家庭农业、手工艺等方面的经验,无法传承相关技能,导致学生在家庭中缺乏获得实际劳动技能的机会。

2.学校课程难以与家庭期望相匹配

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会受到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而家长的期望会受到家庭价值观的影响。如一些学校更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家长可能更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这种差异会导致学校课程与家庭期望不一致,影响家长对课程的支持度。或者一些家长希望课程能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实际技能,而学校的课程设计则更注重理论知识,这样就会导致家长认为学校的课程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就业不够实用[4]。除此之外,学校和家庭在教学方法上也会存在差异,一些家长更倾向于采用亲身示范和实际操作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学校的教学更注重课堂讲解,因此也会影响家长的期望值。

3.学校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存在难度

我国疆土辽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社会合作伙伴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但资源不足的地区无法获得这些机会,从而影响学生的劳动教育体验。或者学校自身由于资源有限,如一些地区缺乏现代化的劳动设备、工具和场地,不利于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从而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同地区和社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也会导致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体验存在差异。某些地区拥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参与到实际劳动活动中。而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学生无法获得同样的机会,导致地区间出现劳动教育不平衡现象。

4.无法有效解决所有安全监管问题

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安全隐患,特别是在涉及使用工具、设备等情况下。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劳动安全,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劳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来减少潜在的风险。另外,在家校社融合中,可能涉及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学校和家长需要确保学生的个人隐私得到妥善保护,避免将敏感信息泄露给外部合作伙伴或其他人员。同时,也需要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能重视上述情况。

三、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社融合路径

1.共同制定综合劳动教育计划

制定综合劳动教育计划是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资源的合作,制定全面的劳动教育计划,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校可以在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学生在学校获得实践机会。课程设计包括实际的劳动活动,如种植、手工制作与维护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增进对劳动的认识。学校与家长合作,制定家庭劳动活动计划,如整理物品、花园种植、烹饪等。学校可以提供指导和建议,鼓励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劳动元素,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也能获得劳动教育的经验。学校还要与社会合作伙伴共同策划社会实践项目,包括参观农场、参与社区服务、参加环保活动等[5]。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學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综合劳动教育计划应该明确教育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法,用于评价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和成长。学校、家长和社会要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和改进。

2.积极建立多元家校沟通平台

沟通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学校、家长和社会资源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确保家长和社会能够参与劳动教育并了解学校的努力。学校应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平台类型,如学校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平台应该易于使用,方便家长和社会合作伙伴参与。劳动教师要在平台上发布关于劳动教育的信息,包括课程安排、活动通知、实践项目等,让家长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进展,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平台同时具备互动功能,让家长和社会合作伙伴可以与学校进行交流,提出问题、提供建议,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资源,促进家校合作的深入推进。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劳动教育活动计划,如家庭劳动活动、社会实践项目等,家长的参与可以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也可以增强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另外,平台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可以设置反馈和评估机制,让家长和社会资源合作伙伴对劳动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学校根据反馈不断改进劳动教育的计划和实施。

3.定期组织家庭亲子劳动活动

学校要按照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多种家庭劳动活动,以满足不同家庭的兴趣和需求,包括家庭农耕、种植花草、手工制作、烹饪等各种活动。并将家庭劳动活动与学校的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延伸课堂学习。例如,学校的植物种植课程可以延伸到家庭中的花园种植活动。为了保证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学校教师要重视提供家庭劳动活动的指导材料、技巧和方法,让家长和孩子能够有所准备并获得成功体验,有助于提高家庭对劳动教育的积极参与热情。家庭中,父母也要鼓励亲子之间互动和合作,共同进行各种劳动活动。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完成劳动任务,促进亲子关系的增进,同时也能够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当然,家庭劳动活动不仅是劳动本身,更是一种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学校可以设计活动,由家长辅助完成,让孩子在实际劳动中学习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在劳动教育备受关注的今天,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庭劳动活动,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家校互动,可以是每学期一次或每月一次的活动,让家庭劳动成为孩子学习的一部分。

4.开展针对性的社会实践项目

通过与社会各界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更实际的劳动经验,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校要与不同领域的社会合作伙伴合作,如农场、工坊、社区组织等。合作伙伴应该与实践项目的内容和目标相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劳动体验。双方制定的实践项目应该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确保项目内容和活动安排与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学习目标相适应。在实践项目开始之前,学校可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确保他们了解项目的背景、目标和安全注意事项。学生通过真实参与实践项目,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如参与农耕、种植、手工制作、环保活动等,从而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实践项目后,学生可以进行反思和分享,讨论自己的体验、遇到的困难和收获,从中获得深层次的学习体验。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实践项目不仅仅是技能培训,更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机会。学生要通过实际行动体会到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出更加积极的价值观。

5.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社会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校要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包括参与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环保行动、文化活动等各种领域。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社会参与内容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学校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际行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并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遇到的挑战和感受,从中吸取教训,反思自己的成长。学校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参与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不仅锻炼自己,还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社会意义,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扩展和深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解决家庭差异、课程不匹配、社会资源不均等问题,让劳动教育重新焕发活力。在教育行业趋势的驱动下,家校社融合已经迈入了更加精细化和创新化的阶段。我们相信,小学劳动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加贴近实际,也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通过全社会的协同合作,借助创新技术的力量,整个社会可以共同创造富有活力、更具发展前景的小学劳动教育环境,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徐运松.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社融合研究[J].吉林教育,2023(19).

[2]任芳宜,刘瑞儒.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的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2).

[3]张喜梅.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共育探究[J].新智慧,2022(20).

[4]蓝美琴,陈国栋.共画同心圆:城镇小学家校社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评论,2022(3).

[5]张蕊.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三位一体见实效[J].中小学管理,2020(4).

猜你喜欢

小学劳动教育新时代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必要性研究
小学劳动教育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初探
在劳力上劳心: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突围之路
劳动号子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路径初探
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及课程建构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