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探寻
2023-11-02赖丽央
赖丽央
【摘要】教师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应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目标,提升语文知识结构化水平,促进学生从语文学科知识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文章从小学语文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入手,以贯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探讨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单元整体教学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进行单元内容的教学,通常会导致学生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是繁杂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过分注重单篇文章的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只采用单篇文章的教学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師在教学时应有整体意识,寻找课文之间的联系,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弥补由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
1.整体性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在设计上以及操纵上都突出了“整体”二字,单元整体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字面理解,将各单元之间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组合教学,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整体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维统筹,整合不同的教学资源,以做好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落实,规划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助力于构建整体化的语文知识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关联性
很多学生在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没有主观性的,往往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步伐去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习惯了教师引领学习的模式,很难通过自身的思考去学好语文。对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教师的角度认识到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如果仅仅看各单元内部的课文,很难发现其中的联系。但是如果从目录或者文章的表达思想来看,课文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就需要考虑其文章之间的关联。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
3.融合性
单元整体教学具有融合性的特点,其主要体现在读写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边读边写、读即是写、写亦是读的语言学习特征。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单元之间的划分和单元内部知识点的划分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将教材中不同的内容进行融合,形成一定的单元主题,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
例如在学习《牛郎织女》时,教师可以进行民间故事教学整合,根据相关的内容形成通读—精读—共读的模式。通读阶段主要是引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初步体会民间故事这一文学作品的特点,在精读过程中主要侧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故事中的人物口吻讲故事,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创造性复述故事”,而共读环节主要是以交流的形式来巩固学生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存在问题
1.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联系性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发现,在一个单元内的文章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变通,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来进行不同的教学活动创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不注重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没有从整体上寻找单元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讲“自然风光”单元时,在其他单元当中也有相关的课文。但是由于在不同的单元当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带来不便。
2.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约束才能够进行学习。语文学科作为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元,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只会被动地吸收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性会逐渐降低,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出发,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意味着学生很难在单元整体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文知识构建自身的语文体系,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当下的学习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师的单元整合观念不够明确,教学方法不自觉倾向传统模式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单元整体教学在推进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老师仍然对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疑虑,单元整合观念还不够明确。甚至认为只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单篇文章中的知识点进行掌握才能够帮助学生吸收知识。部分老师在进行单篇课文教学的过程中,一篇文章需要2~3个课时,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效率的。通过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发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掌握程度并不高,甚至在课堂结束后就会忘记部分知识点,对于课后巩固作业当中出现的课文原句仍然需要对照课本才能够回答。由此可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烦冗复杂的知识点传授就能够掌握的。相反,单篇文章的讲解时间过长,还会导致学生丧失对该篇文章的学习兴趣,听课效率低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并不是随意地将单元全部课文堆砌讲解,而是要采用适合所教年级的学生发展规律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三、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1.融合教学内容,注重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备课时要尽量避免将重点放在单篇文章知识点的学习上。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上,尽量能从单元整体性出发,做好对教学内容的融合。大单元整体教学要求会让教学内容呈现明显的系统性,避免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碎片化“小单元”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总体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不将目光只局限于一节语文课当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增补删减等方式来深化语文内容,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曹冲称象》主要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在小时候动脑筋称象的故事;《玲玲的画》主要讲的是玲玲的画被弄脏后在爸爸的启发下修补画作的故事。从内容上来看这几篇文章除了都是叙事文之外,关联性不强。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借助某一篇文章的教学来进行学年段中的内容融合。
2.做好教学目标统整,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在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做好单元整合工作是前提。主要内容需要从教材的编撰以及单元整合的知识点等方面进行。只有在目标统整的基础上将单元整合设计所涉及的内容落到实处,才能做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首先教师要精读教材,理解单元内所涉及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将中心思想进行整合,从而确定单元教学的主题;其次需要在课文当中寻找知识之间的连贯性,以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最后要注意核心素养培养与课文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小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階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但由于小学教育的跨度较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从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小学一年级和之前的幼儿园学习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在环境和教学方式的适应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学生自身会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接触知识时会从内心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多采取灵活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关注学生对拼音和简单字词的掌握;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字词积累,但对于课文的理解还存在问题,那么在开展整合单元教学时,教师就要考虑到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在教学时要注重优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适当让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这两篇文章当中,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寻找自己的起源,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生活常识的认知能力。
3.优化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建构,深化语文核心素养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敢于发表意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要为学生创建适合于课堂所学内容的学习情境。要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引领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借助拼音才能够读准字词,从而完成课文阅读。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文的初读环节中,要放缓速度,引导学生能够读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词,这样不仅仅是完成了对文章的初步阅读,更能够锻炼学生对拼音的掌握。在完成初读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文章内容的叙述,让学生能够通过口述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在后续开展精读环节就能知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在精读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比如“本篇文章主要叙述了怎样的一件事”“作者在描述这篇文章时都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讨,能增加课堂讨论的效率,对学生掌握文章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新课程标准当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多创设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情境。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思考单元教学的目标。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构建其关于单元的知识框架,在后续课文的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逐渐完成知识框架的搭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教师能够借助“童话故事”为大单元开展教学。将《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在牛肚子里旅行》等童话作品融合开展教学,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助力学生掌握该部分的语文知识。以这几篇课文中的文字作为读、说、写的教学内容,借助新媒体为学生构建适合学习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情境,以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和提取信息缩写故事为教学任务来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在进行情境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单篇阅读创设情境的方式,站在单元整体性的角度合理地建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改善评价方式,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评价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与此同时,评价的形式以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来构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把握三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做到教、学、评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评价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好育人工作,通过评价育人指的是在评价时不能只关注学生对相关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在情感方面、思维方面的表现。
没有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制定的评价方案,都是较为随意的。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单元整体性为依据的,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由若干个环节组成的。因此,教师在形成评价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环节来设计评价方案。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制定相对应的评价任务,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判断学生所达到的预期标准。在整个单元教学完成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后的修正,主要内容包含:学生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该如何补救、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等。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要转变评价的理念,由“对学习的评价”转为“为学习的评价”,要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阶梯。
四、结语
总之,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仔细研读教材,寻找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连贯性之后才能开展。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进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考虑学生所处的年级和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差异,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月.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20(S01).
[2]聂谋清.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