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研究
——以音乐与诗词《孔雀东南飞》为例
2023-11-02高凌
高 凌
大单元教学强调教学的整体性思维,它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放眼全局进行思考,重视学科的综合、学段的进阶、空间的延伸、能力的迁移和素养的跃迁。这要求教师对课标、学情、教材进行深度研究,提炼出大观念作为导向,以基本问题贯串单元教学,确立单元目标,设计分课时任务,以评促学。基于此理念,构建高中“音乐与姊妹艺术”大单元,以课程音乐与诗词《孔雀东南飞》为实例,对大单元思维导向下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和设计。
一、提炼重要观念,建构学习结构
“音乐与姊妹艺术”是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高一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该学段学生已有音乐学科的相关认知,及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基础。据课标要求,“音乐与相关艺术的密切关系,将相关艺术与音乐基础课程有机整合”。基于三者提炼出本单元的大观念:音乐与姊妹艺术相互补充、相互交融,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方位满足审美需求。并拟取出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音乐最善于与姊妹艺术相融合?音乐与姊妹艺术是如何联系的?音乐与姊妹艺术融合有哪些影响?
依据音乐与诗词、舞蹈、戏剧、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本单元的课时分为四个板块:音乐与诗词,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视觉艺术。
图1
对应大观念和基本问题确立了三个单元目标:其一,欣赏与诗词、舞蹈、戏剧、美术、影视艺术相关联的音乐,感知作品的情感内涵,感受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融合之美。其二,深度体验,运用多种形式表达音乐,探索音乐与姊妹艺术是如何交融的,音乐对姊妹艺术所发挥的作用。其三,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融合的文化内涵,学以致用,以创意实践达成学习迁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拟定了各课时的关键问题,以“闪耀舞台、艺术人生”展示为单元表现性任务(如图2),并通过小任务的形式展开教学。
图2
二、设置层级目标,细化学习任务
“音乐与姊妹艺术”范围很大,因此在宏观单元的视角下还需建立中观思维,以子单元的形式细化学习任务(如图3)。
图3
“音乐与诗词”结合对上学期《中国古代音乐》中琴歌《阳关三叠》的学习,突破课时和学段的限制,纵向构建,将其分成三个任务:诗歌《阳关三叠》——体验诗歌结合,节奏韵律、平仄押韵等音乐诗词交融特点;诗乐《孔雀东南飞》——体验诗乐结合、情节再现、意境营造等音乐诗词交融特点;自主探究——以探究、创编两个活动延展课堂。在教材中“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只分别关注了舞剧、歌剧体裁,而此前的学习中,民间歌舞音乐和中国的传统戏曲也是音乐与姊妹艺术融合的表现。因此,在子单元设计中串联已学内容,将民间歌舞、传统戏曲作为回顾形成子任务。教材中“音乐与视觉艺术”与“音乐与影视艺术”分属两课,而影视音乐实则也属视听结合的艺术,于是将这两节归为一个子单元。从静态感受音画结合,动态感受音影的融合。
这样既以大单元的思维串联和整合了学习内容,通过回顾已知经验,来唤醒新知识的学习,又重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建立三维体系,彰显融合理念
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不仅体现在平面上课时的整合,还应从多种维度加以运用。因此,本单元从融合的理念着手,以三维坐标体系架构和实施,多角度促进核心素养的(如图4)达成。
图4
(一)横向学科融合,突出音乐主体
横向上,各课时的设置以音乐为主体,加强音乐与语文、美术、戏剧、舞蹈、传媒等学科的联系,彰显跨学科融合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作品的选择上。如歌曲《大江东去》原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创编活动所选诗作《登高》均为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同时在联觉机制作用下,运用学科融合手段引导启发。如利用美术图形描述音乐形象,启发联想;利用戏剧表演的形式,角色演绎,深度体验。
(二)纵向学段衔接,凸显深度学习
纵向上,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的相关内容进行串联衔接,形成整体。主要从两个层面思考:
1.回忆过去,勾连已有经验
在学习《音乐与诗词》时,教师在课前通过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对九年级和高一上学期学过的琴歌《阳关三叠》进行知识回顾,调动出大家记忆中对诗歌交融特点的认知,为接下来的任务二“诗乐《孔雀东南飞》”的学习做铺垫。
与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有着极为相似特征的著名作品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在九年级上册“协奏流芳”单元有过系统学习,以及在高一上册“联想与想象”中有“楼台相会”的片段学习。因此从共同的作曲家、相似的民间故事题材、同样的协奏曲体裁等方面对两首作品进行关联与类比,启发新作品的学习。
2.放眼未来,衔接模块教学
根据课标要求,高中音乐课程利用学分机制以选择性必修或选修的形式进行模块教学,旨在与艺术高考、艺术大学课程相衔接。本单元课时的设计与后期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编创模块教学一一对应,为相关艺术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多维角度延伸,拓宽学习空间
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还可依托社团,推向舞台甚至媒体。依据学校创立的器乐、舞蹈、戏剧、绘画等社团,促进更多任务的推行。如通过表现性任务“闪耀舞台,艺术人生”的实施,使学生们走向舞台,展示自我;子任务配乐视频的制作发布,让教学手段向媒体平台延伸。
四、聚焦核心素养,创设真实情境
在课程中,尽可能创设真实情境,营造真实氛围,通过真实学习和体验,近距离感受音乐的魅力,获得美的体验,得到文化提升。
(一)以语言之美,推动情节
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在各学习环节上精心设计,而且在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上也要有所思考。音乐与诗词一课更是凸显出对语言美的高需求。因此,教师在课程中应以诗词贯串课堂,紧扣主题,加强音乐与语文学科的紧密融合;以语言之美衔接音乐故事的情节,层层推进,有张有弛。不仅营造出诗词音乐美的氛围,还增进了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层面的理解和熏陶。
如聆听展开部时,以“尽管兰芝每天织布‘夜夜不得息’,但‘大人故嫌迟’。如果你是作曲家你又会用怎样的音高、速度、力度来刻画焦母的形象呢?”等诗词化的语言衔接转折。从这篇叙事诗中挑选适合的诗句,巧妙自然地揉进教师的语言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诗词结合的魅力。
(二)以图画之美,视听结合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融合不仅可以通过分课时的形式一一呈现,还应融会贯通,运用到课程具体环节中。音乐诗词图画三位一体。因此,教师应融合美术思维,运用音乐图谱与音乐同频出现,以图画之美增添视听结合的享受。既化繁为简,解决了高中生读器乐谱的困难;又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关注其音乐要素。
如欣赏引子时,以长方形线条表示弦乐悠长的旋律,点状表现古筝清脆的颗粒感音色;以波浪式斜向排列表现旋律的徘徊下行,弯弯的箭头对应上滑音的回旋韵味,空心圆圈描绘泛音的空灵质感;跟随音乐,依次卡点,动态呈现,配合孔雀徘徊的图片及现场感受教师用古筝缓缓弹出的滑音。这样,既简单明了地表达了指法标识、音色对比,又体现了诗篇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之情境(如图5) 。
图5
(三)以演奏之美,身临其境
聆听音乐,不如近距离感受。将传统乐器古筝引入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为避免整节课的氛围被乐曲前半段柔和的曲调所压制,在课程开始时,教师现场对比演奏优美舒缓和矛盾激烈两段不同风格的片段,充分燃起这节课的气氛,让学生分别配合这两段音乐朗诵《孔雀东南飞》中的经典诗句。在音乐情境的渲染下,诗词中的多种情感油然而生。
为深度体验人物情感,在欣赏教师演奏的音乐片段后,学生通过模仿学习古筝“扫弦”的演奏技法,并上台实操。同时,教师引导点评,要求将力量集中手上,情感灌入其中,以此展现爆发力来抒发主人公的愤怒与反抗。让学生真实体验,身临其境,品味人物情感。
(四)以演绎之美,体验角色
《孔雀东南飞》中情节的戏剧性与之后的课程“音乐与戏剧”也有着相关联系。课中挖掘戏剧表现的元素,模拟文本情境,配合对应音乐分角色演绎。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与情景交融的旁白处理,感受人物的性格、情节的推动、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变化,升华整部作品的文化氛围。
五、完善评价机制,注重学习迁移
教师应在评价中重视学生能力的迁移、素养的跃迁,以评促学,学以致用,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完成各项子任务以促成表现性任务的达成。因此,在“音乐与诗词”课程最后以三个小版块进行了任务的设计。
自主探析。布置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结合语文课中对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前认知,自主探析歌曲《大江东去》音诗交融的魅力并交流。
诗乐创编。通过学习任务单的布置,为诗词《登高》即兴创编旋律、绘制伴奏图谱,探索更多音诗交融的可能性。具体实施分小组逐步完成(如图6)。
图6
小组1 :结合字意,将声调连成旋律线。根据走向填入五音,形成主旋律。
小组2 :选择适合的图形,画出诗词的意境图谱。植入相似的古筝技法(如本节课上所学到的滑音、刮奏、扫弦等)形成伴奏。
最后,在表现性任务中以合作展示的形式最终达成学习评价和迁移。
承前启后。以《毛诗序》中“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对诗、乐、舞表达情感的递进关系承前启后,引出下一课时“音乐与舞蹈”的关键问题。
结 语
笔者通过大单元“音乐与姊妹艺术”及其子单元“音乐与诗词”从横向课时设计、纵向学段延长跃迁,以及空间维度的扩展运用,以真实情境的教学贯串学习过程和评价反馈,对大单元、大观念理念模式有了一定的探究和理解。音乐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变化发展的思维。笔者以实例践行了大单元教学,但相关研究还需继续努力深入,大单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也亟须老师们的共同学习、研究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