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露营之歌》

2023-11-02王林育

百年潮 2023年9期
关键词:西征抗联抗日

王林育

李兆麟

在为数众多的抗战诗歌中,《露营之歌》是影响较大的一首,它是由东北抗联领导人李兆麟和战友共同创作的。

李兆麟,曾用名张寿篯,1910年生,辽宁省辽阳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抗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政委、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与赵尚志等领导的部队配合创建松花江下游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在广袤的松嫩平原上开展英勇的抗日游击战,先后攻克讷河、克山、肇源等县城。抗战胜利后,担任松江省副省长、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会长、中共北满分局委员。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37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第七个年头。从1936年初到第二年秋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已建立11个军,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白山黑水之间英勇战斗,有力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日军,支援和鼓舞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东北抗联的活动,极大地威胁了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称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其间的三江地区“共匪”活动活跃,“已变成共党乐土”。为此,1937年6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在三江地区对东北抗联进行“特别大讨伐”。10月下旬,敌人采取“篦梳式”“踩踏式”,堵击、长追、突袭等战术,对三江地区抗日联军的活动区域进行轮番“扫荡”,以分区包围、肃清一地巩固一地的手段,力求将抗联部队彻底“剿灭”。日伪当局还在三江地区实行“集团部落”政策,把当地农民和猎户全部集中到一个特别建造的“大屯子”里,目的是要切断人民群众支援抗联部队的通道,使抗联将士“欲穿无衣,欲食无粮,欲住无屋,绝其活动之根源,使其穷困达于极点,俾陷于自行歼灭之境。”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讨伐之下,东北抗日联军进入了异常艰苦的时期。

其实,日军对东北抗日武装的“讨伐”,很早就开始了。1935年冬,日本制定的《满洲国治安计划大纲》就有此内容。1934年底,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下达的《集团部落建设计划》即说明了修建“集团部落”是“为了确立治安,使民匪分离,断绝其对匪团的粮道和武器弹药补给途径”。为了生存和继续战斗,1936年夏冬,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进行了两次西征,企图打通与中共中央和关内抗日军队的联系,虽然最终失利,但在征途中打击了日军,壮大了东北抗联的影响。

在抗联各部队面临被围歼的严峻形势下,1938年5、6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铁骊(今铁力)、通河连续召开第七、第八次常委会,决定为了冲破日伪“大讨伐”,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组织北满抗联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主力,穿越小兴安岭,向西北方向的海伦、通北进行西征,在松嫩平原开展游击战争,最大限度保存部队实力,粉碎日伪军自南而北压迫抗联各军于三江平原以聚歼的计划。李兆麟时任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这次西征,由他和金策、魏长魁、冯治纲等抗联领导人负责,领导着四支部队800余人,分三批在不同时间进行。

就是在组织、准备北满各抗联部队的西征和西征途中,李兆麟和战友们一起,创作了不朽的《露营之歌》。

《露营之歌》共有四段歌词,分别写于不同时间和地点。据胡华主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记载,第一段歌词,是1938年5月在帽儿山南坡四块石山上写下的: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哟!果敢沖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第二段歌词是在松花江北岸的梧桐河畔写成的,时间是1938年7月: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奋斗哟!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第三段歌词写于1938年10月末,地点是伊春汤东老白山密营: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片刻息烽烟。

第四段歌词创作完成于西征途中,时间是1938年底: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这首诗作,是东北抗联将士十四年艰苦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誓把侵略者赶出中国、收复我大好河山的凌云壮志。

关于《露营之歌》的创作时间,有的史料及相关人员的回忆有不同说法,认为创作产生于1937年。

忆起东北抗联的艰苦岁月,曾任东北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的冯仲云在《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写道:“他们受尽了人间所未有的痛苦、辛酸、伤疾、冻饿,或死亡殆尽,但是他们宁死不屈。他们在北满原野上,长白山的峰峦中,翘望着祖国的山河,满怀匡复祖国的壮志,而愿为祖国的同胞献出最后一滴鲜血。他们永远保存着大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相信着胜利有一天总会到来。”

《露营之歌》以写实的笔法记录了抗联战士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环境。它共有四段歌词,分别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万物复苏的春天,抗联战士面对的是“铁岭绝岩”、“暴雨狂风”;夏天,在密林中长途行军,加上闷人的湿气,令人双足溃烂,汗如雨下,气喘吁吁,蚊虫叮咬,鲜血透衫;金风送爽的秋天,本应清凉怡人,但抗联战士面对的却是“荒田遍野”、草枯风急,他们只能露宿荒野;最难过的还是冬天,“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大家点起篝火,但因冷气刺骨,根本无法入睡。四段歌词,出现了四个地名,春天在“松江”,夏天在“兴安”,秋天在“镜泊”,冬天在“嫩江”。这种象征性的指代精炼概括了抗联战士的生活状况:一年四季,征战不断,风餐露宿,艰苦备尝。

诗歌没有正面描写抗联战士如何与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也没有白描式地记录他们的饥寒交迫,而是选择“露营”这个主题,更多地展现抗联战士如何战胜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各种艰辛困苦,为生存而战,为生命而战。其含蓄概括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饥饿和寒冷是威胁抗联战士的两大敌人。对于饥饿,每个抗联战士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抗战时期负责东北情报工作的钟子云回忆说:有些部队与抗日的民众,每年最少有1/3的时间无斤米粒盐。虽未真正茹毛饮血,但树皮野菜是经常充饥之物。故此每年因冻饿而死及残废者,不下于战场上伤亡之数。

1938年底,李兆麟率领最后一批西征部队出发,其中翻越小兴安岭是最艰难的征程。大家带的粮食很快吃完了,就吃树上的干蘑菇,甚至把皮带剁碎煮了吃。没有后勤保障,饥肠辘辘、衣衫单薄的战士们在林海雪原中艰难跋涉。有一次,他们在第一、二批西征部队的宿营地找到了一些已经发霉的马皮,战士们用火烧烤后,仍感难以下咽。李兆麟鼓励大家说:“同志们,为了抗日,我们必须保住生命。”随后,他和战士们一起吃下了这些烂马皮。就是凭着顽强的信念和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李兆麟率领部队于12月底到达海伦县白马石密营,与第二批西征部队会合,完成了北满抗联的西征任务。

密林中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

1940年秋,担任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的李兆麟率部战斗在通北县南北河一带。因河水猛涨,李兆麟和二十几名战友被困在森林里,经受了断粮50天的严酷考验。他们吃完粮食杀战马,吃完马肉马皮再吃野菜。东北的秋天,寒意渐近,野菜很少,大家已饿得站不起来。耐力好的女同志坚持每天爬出去拣榛子和蘑菇,虽然饥饿难忍,但她们都坚持把食物带回来交给总指挥。李兆麟分配食物时,总是先给伤病员,然后是年老体弱者和女同志。对于自己身怀有孕的妻子,他也是从自己那份不多的食物中多分一些出去,从不动用大家的公粮。在沉重压抑得令人绝望的气氛中,李兆麟躺在地上,对大家说:“同志们,别丧气,我们就是饿死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就是饿死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不会忘记我们今天的挨饿是为了他们明天过得更幸福。”“我们宁肯饿死,也要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绝不能动摇我们抗日到底的信念。”李兆麟和战友们忍受了数十天断粮的煎熬,坚持到洪水退去、部队送来粮食的时刻。

1938年11月5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中全会给东北抗联的英雄们发去一封慰问电:“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兵士们,政治工作人员们!向沦陷在敌人统治下已七年多的东北同胞们,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的东北抗日军队,表示最深刻的同情,并向你们致最崇高的民族革命敬礼!……我们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忘记沦陷在敌人铁蹄统治下的东北3000万同胞,我们也不会忘记在最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民族死敌作长期斗争的亲爱的同志们。”“冰天雪地”四个字突出概括了抗联战士面对的艰苦自然环境。

著名画家袁武创作的《抗联组画》(局部),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战斗的情景

东北的冬天,大雪纷飞、朔风怒吼,气温降到零下40度,大树都冻得嘎嘎直响。游击战的特点,抗联战士为了与敌周旋,经常急行军,跑得浑身是汗,一旦停下,汗被风吹结成冰,那种寒冷,痛彻心腑,令人神经麻木。在这种极端寒冷的情况下,抗联战士几乎每天都有人牺牲。有的人在雪地里走着走着就倒下死去了。有的人围着篝火取暖,因为极度的寒冷疲惫,身体无法控制,竟一头扎在火堆中。

《露营之歌》有一个贯穿全诗的元素:火。四段歌词都写到了火,春天“围火齐团结”,夏天“烟火冲空起”,秋天“夜火晶莹”,冬天“火烤胸前暖”。烽火连天的抗联岁月中,一年四季都离不了它。火可以烧烤食物,驱散寒冷,围火而坐,战士们交流心声,享受短暂的休息。夏天,火能赶走吸血的蚊虫,烤干衣服,驱散阴暗森林中令人窒息的潮气。冬天,火是能救命的,是生命的象征。四段歌词中,第四段尤为打动人心。“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一联道出了冰天雪地中抗联战士的切身感受,耐人回味。抗联战士有首歌:“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森林是家乡,火堆是我亲爹娘。”

可是,即便在滴水成冰的冬天,抗联战士也不能轻易点燃篝火。因为一有烟火,就可能被日伪军的观察哨发现,从而暴露目標,使部队陷入危险境地。

1938年10月一天夜里,抗联第五军的一支西征部队经过艰苦长途行军抵达牡丹江下游支流乌斯浑河岸边,其中,就有妇女团的8名战士。他们准备第二天渡河,前往秘密营地。不想点起的篝火被汉奸特务发现,向当地的日本守备队作了报告。日本守备队和日伪军连夜扑向抗联宿营地。

第二天拂晓,部队准备由附近渡口过河。此时乌斯浑河河水暴涨,水宽浪急,原来的渡口无法找寻。为安全起见,师首长命令妇女团的8名女战士先行渡河。当她们正要下河时,突然枪声大作,日伪军发起了进攻。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8名女战士,毅然放弃渡河,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小组,一齐向日伪军开火。在背水作战至弹尽援绝的情况下,8位女战士宁死不当日军俘虏,她们毁掉枪支,将最后的手榴弹扔向敌人,互相搀扶着走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13岁,平均年龄只有19岁。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八女投江的英雄故事。

在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作出重要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面对人类生命极限的最恶劣条件,他们有的倒在杀敌战场上,有的倒在行军路上,有的倒在休息的宿营地上。其处境之惨,生活之苦,即是身临其境者,也无法描述。对这些,一首《露营之歌》远远不能尽述。

《露营之歌》虽然创作于悲壮残酷的年代,却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在对敌斗争形势异常严峻、还看不到抗战胜利的曙光的形势下,诗歌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气势尤为令人震撼,贯穿《露营之歌》全篇,成为诗歌的总基调。

四段歌词基调昂扬,气势雄浑,充满张力,“起来”“冲锋”“逐日寇”“复东北”“突封锁”“破重围”“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横扫嫩江原”“夺回我河山”等一连串动词,仿佛吹响的战斗号角,饱含着鼓舞人心、振奋斗志的力量,表达着抗联战士们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和收复祖国山河的决心。

作为西征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等人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李兆麟率抗联战士踏上西征之路是1938年12月,正是东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他见有的战士精神不振,有畏惧情绪,知道是因为担心部队转移后给养不足、对未来缺乏信心。为此,他在王把头密营前集合部队,召开西征誓师大会。首先肯定了战士们“十分泼辣勇敢的作风”,同时鼓励大家,“此次西征将会有光辉的成就和历史意义。它是东北反日战线新的大发展的起点,是为了争取发展与扩大民族革命运动的胜利事业”。极大地提振了大家的信心。

漫漫征途中,李兆麟一有机会就向战士们讲革命道理,告诉大家目前中国革命的形势,东北民族革命战争运动的长期性,中日战争的情况,要大家坚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保持民族气节,坚定斗争意志。《露营之歌》每一段,都用不同的称呼,同志们、战士们、兄弟们、战友们,仿佛是李兆麟铿锵有力地鼓励抗联战士“驱日寇、复东北,夺回我河山”。

面临缺衣少食、时刻都有死亡威胁的处境,李兆麟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甚至含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位文武双全、文采飞扬的抗联领导人在1939年1月给北满临时省委的报告中写道:“我正是无钱、无粮、无干部,过了四个月残酷的斗争生活,今天正是身边一个铜元都花净的日子,革命热情燃烧着我的精神,非常高兴着向抗日的光明处狂奔呢!”

同样,一位抗联战士在翻过积雪覆盖的山岭后写下日记:“到达山顶举目四望,只见长满密林的山岭重重起伏,水流蜿蜒曲折,处于广阔的平原之间,堪称佳境。日出之际河中冷气蒸发、白色朝气升起,真像村间晨起的炊烟,再配上河岸边柳丛的树挂,实在美观。”如果不加说明,会让人以为这是和平年代里一次惬意的郊游。

《露营之歌》承袭了中国优秀传统诗词的风格,其中“野花弥漫”“白露横天”“草枯金风急”“征马踟蹰”等意象,都能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痕迹,与古代爱国英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抱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产生超时空共鸣,不过,又不简单地等同于古人勒石燕然、封狼居胥等单纯地实现个人建功立业的理想,而是彰显了为国家为民族抗战到底的博大情怀,是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与中国革命精神融合的典范之作。

《露营之歌》写成后,配以古曲《莲花调》,在抗联各部队中传唱开来,因其豪迈的风格和优美的文辞,成为最受抗联将士喜爱的歌曲之一。在李兆麟和金伯文的婚礼上,唱过《露营之歌》后,赵尚志激动地说:“《露营之歌》是张主任爱国深情的大作,是他文韬武略的写照,”“这首战歌我已唱过多次,但今晚感受特别深,使我激动万千,恨不得立刻带兵下山打鬼子去。”抗联战士李桂兰回忆,当年六军被服厂遭日军袭击,她们不幸被俘,在狱中,就是高唱着《国际歌》和《露营之歌》坚持斗争,直到抗战胜利的。新中国成立后,《露营之歌》被收入各类不同版本的烈士诗抄和抗联歌曲选集,作为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被后人永远诵读和铭记。

(责任编辑 杨琳)

猜你喜欢

西征抗联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重走抗联路
假 寐
抗日英烈马威龙
青春激扬 为梦想西征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