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少奇指导“解决山东问题”

2023-11-02祝彦解曙光李雨西

百年潮 2023年9期
关键词:刘少奇分局根据地

祝彦 解曙光 李雨西

1942年3月,刘少奇从华中抗日根据地苏北阜宁县出发返回延安。4月10日,到达山东党政军驻地临沭县朱樊村(今属江苏)。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顺道帮助“解决山东问题”,在此停留了近4个月,7月下旬离开。在这段时间里,刘少奇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交给他的“解决山东问题”的艰巨任务,使得山东抗日根据地得到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与巩固,为后来山东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发挥其特殊作用打下了扎实基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局势和各种困难。山东根据地也不例外。山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39年12月,党中央就提出了“在山东争取优势”的主张。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建抗日武装,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同挺进沂蒙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并肩作战,开辟了以沂蒙山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但是,在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地政权内部开始出现不少问题,使得根据地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日本侵略军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也有国民党及其武装力量的捣乱,还有1942年北方地区的大灾荒等天灾人祸,同时也有山东根据地党政军内部存在的问题。到1942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面积比1940年缩小了1/3,人口由1200万减少到750万,八路军人数减少了1/4。山东根据地面临的严峻局势和内部存在的问题,要求党中央必须赶紧派得力的同志去解决。

在中共历史上,刘少奇多次承担了党内“救火队长”的角色。早在1929年夏,刘少奇受中共中央的派遣,来到奉天(今沈阳),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这以前,满洲省委连遭破坏,中共的工作和群众运动几近瘫痪。在东北巡视的谢觉哉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满洲党需要一个有本事的领导者,首先做点斩除荆棘的垦荒工作”,满洲省委也向中央提出“选择有领导能力的人才”来满洲省委担任领导职务。刘少奇受命于危难之际,經过他在满洲省委为期八个月披荆斩棘的工作,终于打开了中共在东北的局面。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不久,在北方地区党组织基本瘫痪,无法领导北方地区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情况下,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刘少奇去北方局“救火”。北方局管理范围很大,与满洲、太原、热河、察哈尔都有关系。1935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北方局工作,张闻天在会上说:“为加强北方的领导,需派得力同志前往。”会议后,刘少奇就以“中央驻北方代表”的名义,化名胡服,于1936年2月下旬到达天津。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主持北方局工作。

为了指导和加强中原地区的领导,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通知:“兹特决定:以胡服、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央中原局委员,以胡服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

为了加强对新四军江北武装力量的领导和贯彻发展华中的方针,刘少奇于1939年10月下旬离开河南确山县竹沟,向皖东敌后进发。皖南事变后,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帮助重建新四军,并使之发展壮大。

山东根据地问题的解决,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又想到了刘少奇。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多次给时任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刘少奇发去电报,希望他在回延安参加七大时经过山东考察,指导山东根据地工作。1942年3月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刘少奇,电报中说:“目前山东工作处在比前更加艰苦的阶段”,“不仅由于敌人残酷‘扫荡’,地区缩小与分割,主观上亦存在相当严重弱点。”在执行政策、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的关系、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的关系,以及外地干部与本地干部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要求刘少奇路过山东时,帮助慎重解决。中共中央书记处在致朱瑞的电报中亦指出:山东“近年来的工作,在旧的基础之上,曾有若干新的开展,这是好的一面”,但“亦有严重弱点”,“关于山东工作及领导干部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央已委托少奇同志路过分局时,协同你们检查和解决”。

在毛泽东的直接指示关心下,按照中共中央的周密安排,1942年3月19日,刘少奇一行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出发,越过敌人的封锁线,从山东海陵穿过日军重兵把守的陇海铁路。4月10日,到达了山东分局和八路军一一五师驻地—临沭县朱樊村。刘少奇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四个月,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紧张卓越的工作,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交给的“解决山东问题”的任务。

在到达临沭之前,刘少奇就通过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分局及有关方面提供的材料对山东根据地有了一定的了解,到达山东后,他立即着手开展调查研究。他先后和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山东纵队政委黎玉谈话,广泛听取各部门干部的意见,还查阅了山东分局党刊《斗争生活》和《大众日报》等材料,详细了解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全面分析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查找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其间,刘少奇和朱瑞促膝长谈整整三天,和罗荣桓、陈光谈了一天一夜,又和黎玉谈了一整天。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萧华回忆说:“少奇同志来到山东之后,没有下车伊始,就召集什么会议作指示,下结论,而是一落脚,就分别找罗荣桓、朱瑞、黎玉、陈光同志和我,反复交换意见。在与同志们谈话中间,他注重实事求是,从不草率下结论,也从不轻易处理重大的原则问题。他这种扎扎实实深入实际,耐心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使得凡是与他接触过的同志,无不深受感染,深受教育。”

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刘少奇认为从主观方面造成山东严重困难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山东根据地领导班子存在群众观念薄弱现象,减租减息没有彻底开展起来;山东党政军自成一体,没能够形成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统一战线工作中对党的独立自主方针执行不力,片面强调联合;党内存在严重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这些方面归根到底就是一条:山东党政军领导班子的政治建设出现了问题。

1942年4月初,刘少奇同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部分负责人合影。前排左起黎玉、刘少奇、萧华、罗荣桓

问题找到了,刘少奇就一个一个地解决起来。

第一,加强政治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刘少奇首先从加强中共的领导着手来解决山东根据地存在的问题。在当时,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坚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政治路线,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此期间,刘少奇在文章和报告中,号召党内同志维护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他在山东分局机关刊物《斗争生活》第15期发表《论党内斗争》的文章,文中说:“现在全党已有毛泽东为党的领袖”。1942年6月30日,在出席山东分局召开的纪念“七一”干部大会并作21年来党的奋斗史的报告中他又指出:“党已有了经过长期锻炼的坚强干部,也有正确的政治路线,更有了精通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为每一个党员所拥护的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这些论述,对于形成和维护毛泽东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组织上,刘少奇则通过加强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来体现党的核心作用。1942年4月26、27日,刘少奇召集山东分局和军政委员会开联席会议,决定:“一、建立山东有力的政治军事统一领导中心,一切领导集中于分局,在分局下设一军政委员会。二、师部、山纵及分局合并办公,三个机关从万余人缩编至3500人。三、山纵一旅拨归一一五师建制,山纵其余各旅均拨归各军区。四、黎玉、朱瑞均驻师部与陈、罗一块办公。”这样一来,建立了山东有力的政治军事统一领导中心,一切领导集中于山东分局,党的一元化领导得到贯彻落实。

第二,倡导调查研究,转变工作作风。1942年4月26日在山东分局委员谈话会上,刘少奇指出山东根据地今后的任务是继续坚持山东的抗战,巩固各根据地,加强各游击区,积蓄力量,准备条件,迎接国内国际伟大事变的到来。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一要粉碎敌人的“扫荡”,并进行敌伪工作,向敌占区发展。二要击溃顽固派对我们的进攻,加强友军工作,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三要组织群众,发展群众武装,加强军区工作和改造政权工作。做好上述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调查研究,埋头苦干,打破主观主义、清谈主义、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到群众中去,到支部中去,改造一切不良作风。

一一五师政治部秘书长欧阳文回忆:干部大多是知识分子,不去群众庄,不谈群众话,不穿群众衣服,党内干部存在党八股,写文章长篇大论,作长报告,写大文章等。由此可见,当时根据地干部中存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情况。为此,刘少奇在1942年4月26日召集山东分局委员开谈话会时强调:“调查研究,埋头苦干,打破主观主义、清谈主义、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到群众中去,到支部中去。改造一切不良的作风。”1942年7月中旬,在出席山东分局中心学习组开学典礼时的讲话中,刘少奇又谈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做工作,解决问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周密地调查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还要精细地研究调查所得的材料,正确地把握它的规律,然后根据它的规律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刘少奇还批评,有些同志天天喊调查研究,要求下面做,可是当自己做决议发指示的时候,却忘记了这一条,不去调查研究下面的情况,只管坐在房子里发号施令,这也就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对于工作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克服。

第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群众运动。经过调查研究,刘少奇发现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群众运动是当时山东各项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在1942年4月底的山东干部会议上刘少奇作《群众运动问题》报告指出:“在当前,减租减息工作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来做,全党来抓,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干部来抓,尤其要注重与群众建立血肉相连的联系。”按照刘少奇的指示,山东分局制定、颁布了彻底推行减租减息和改善雇工待遇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减租减息运动在山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他毫不客气地批评某些干部:“群众观念非常薄弱,不知道依靠广大群众,不重视群众工作,轻视工农分子,把群众团体干部看为第四等人,要他们作通讯员、马夫,甚至只发给他们几成的津贴与伙食。”刘少奇严肃指出:“脱离群众是共产党员最危险、最严重、最应该受到责罚的事情。无论哪一个党员,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应当十分注意做群众工作。如果忘记了这一条,他虽还在党籍,而实质已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了。”

从1942年5月开始,中共山东分局共抽调300名熟悉群众工作的干部组成工作团,以临沭、莒南为中心县,在9个中心区、30个中心村、120多个外围村首先开展了以双减增资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鲁中、滨海、胶东、清河四区减租佃户1.8万余户,减租土地39万亩,减租粮食620万斤,减息款11万余元,增资款2.3万元。萧华回忆说:在少奇的具体指导下,山东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人民从土豪劣绅如山的重负下得到了喘息,从切身利益中感到共产党、革命同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忱,根据地的每座村庄就变成了坚强的堡垒。“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增加雇工工资”的土地政策,既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又照顾了地主、富农的利益,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根据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减租减息深入开展,军民齐心发展生产,群众踊跃参军,英勇参战。

第四,纠正锄奸工作中的严重错误。在前往山东的途中,1942年3月21日,刘少奇就收到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关于检查山东锄奸工作给刘少奇的指示》的电报,专门要劉少奇纠正处理山东在锄奸工作中的错误。电文强调:“必须从整个思想中、工作中彻底肃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仅从锄奸工作着手是不会得到彻底解决的。”

由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存在,在锄奸斗争中,泰山区、滨海区、湖西区等地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严重影响了中共党内团结,削弱了党的战斗力。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刘少奇的指导帮助之下,山东分局作出了《关于泰山区锄奸错误的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纠正锄奸工作中的错误。而且根据刘少奇要求,中共山东分局社会部部长刘居英、组织部部长李林,对在锄奸中被错误处理的同志,亲自登门道歉,宣布恢复名誉,恢复党籍,分配工作。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赢得了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同志的理解和谅解,他们重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

第五,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班子团结。1942年4月至7月在山东根据地工作期间,刘少奇带领山东分局领导成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检查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曾担任山东纵队政治委员的黎玉对山东分局委员会议有一段珍贵的记录,体现了当时党内生活中同志之间坦诚相见、开诚布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场面。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对朱瑞、罗荣桓、陈光、黎玉等人提出了批评意见,山东分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笔记中记录道:朱瑞,很老的同志,负过很大责任,能帮助人家,能写文章,生动。缺点:过去经验不广泛。地方党的群众工作经验少,狭窄,工作理论不成熟,不恰当,哲学方法有错误,主观重,背景上是唯心论。过高自足,自信心太强,英雄个人主义突出。罗荣桓:党内最好的同志之一,也不全,要干脆,待人很好。魄力不够,贯彻不够。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说服人家不够,要求避免改正不易,个人生成性格能力不足。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志之间的隔膜消除了,关系改善了,班子团结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当然也就提高了。

第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扩大统一战线。刘少奇经过调查和分析,在肯定山东坚持敌后抗战取得“相当呱呱叫”的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山东根据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山东本来可能取得某种一般的优势,但没有取得,因而不能不使我今天处于劣势被动的两面作战的困难地位。”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刘少奇指出,除客观上日伪及国民党军队的阻碍和破坏外,主观上也有严重的错误和缺点:有些负责人缺乏独立自主地团结山东一切抗日力量来坚持山东抗战的观点,以为山东抗战主要得由国民党来领导,甚至把战略上最重要的山区让给国民党军队;对中间势力的动摇性估计不足;不重视群众工作,对减租减息、群众斗争策略、组织方式等没有系统研究和总结;党内存在严重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因此,失掉了在山东取得战略优势的最好机会。

以上错误倾向实际上是受到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主张的影响,其结果放弃独立自主的立场,对国民党及其军队无原则地妥协退让。针对这种情况,刘少奇指出,不能迁就国民党,要敢于斗争。刘少奇亲自领导解决了山东统战工作中颇为棘手的“抗协”问题,就体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胆识和本领。山东根据地建立后,山东文化教育界一部分比较进步的国民党员来根据地参加抗战,并组成“国民抗敌协会”(简称“抗协”),愿意接受中共山东分局的领导。1940年山东分局却把“抗协”改组成半政党性质的组织,名称为“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出“国共合作”的性质。这个组织的某些基层组织被坏人利用,在一些地方与共产党分庭抗礼、争人争枪,严重妨碍了抗战工作的开展。经过刘少奇耐心的说服工作,“抗协”武装最后并入了山东纵队,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根据地的一个棘手难题,而且壮大了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由于刘少奇还肩负着重要使命,在指导解决了山东根据地存在的问题,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交给的任务之后,本来是要抓紧赶回延安的。但是由于不久前日军在华北进行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敌情依然异常严重,中共中央担心刘少奇路上的安全,1942年6月1日,毛泽东来电,建议刘少奇推迟赴延安的时间,电报中说:“因沿途通过无保障,山东又缺乏统筹之人,故你不宜西进亦不宜南返,以中央全权代表资格长驻一一五师,指挥整个山东及华中党政军全局似较适宜。”

直到沿途安全有了保障之后,刘少奇于1942年7月下旬动身,渡过沭河、沂河,经临沂、费县、滕县、峄县地区到达枣庄西南小北庄。随后由鲁南铁道游击队护送,穿过津浦铁路,直奔微山湖,然后离开湖西地区,经鲁西南,前往冀鲁豫边区,越过平汉铁路以及同蒲铁路线,翻过冰雪覆盖的晋西北山区,于12月30日安全到达延安。

经过刘少奇近4个月艰苦卓绝的工作,山东根据地很快克服了困难,战胜了艰难局面,迎来了各方面工作的蓬勃发展。

解决完山东问题,刘少奇回到延安。图为1943年刘少奇在延安

1944年8月12日罗荣桓、黎玉电复毛泽东的《关于山东情况的报告》中总结了山东根据地各方面工作的进步:一、关于“三三制”:经过时事教育,整风反省,对待党外上层人士一般没有产生左右现象。二、关于减租:这一年中执行中央十一指示,得到很多经验。三、关于军民关系:拥政爱民、较前进步。四、关于大力整训部队:我们正开各军区高级军事会议,整训部队是主要的内容。五、民兵工作:民兵估计由现在的二十万到达五十万可能做到。六、关于沦陷区与接敌区工作:我们有了更好地进行沦陷区与接敌区工作的条件。七、对中央城市工作指示已讨论:大中城市及城郊市镇已有党员二百九十二人。八、对人民负担上:去年与今年公粮一般比一九四二年减轻了。九、部队的生活:在生产初步发展基础上,部队生活有了改善。十、山东群众团体:一般县区群众团体,过去很少是选举的。现在发动群众并通过代表会,讨论民主、文化、生产、事项。8月25日,毛泽东复电称:“内容很好,你们的路线是正确的。”从以上电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工作在刘少奇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好转,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充分肯定。

1980年,担任过山东根据地领导的同志在回忆1942年刘少奇在山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时,撰文写道:“从此,山东党拨正了航向,不仅胜利地度过了最艰苦的1942年,从根本上扭转了山东局势,而且由此乘胜前进,迅速壮大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山东的党员发展到20万人,八路军发展到27万人,民兵50万人,自卫团150多万人。解放区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山东根据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最为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

对于刘少奇在山东和华中的工作,革命家兼诗人陈毅于1946年春题写了一首《西江月·忆滨海》,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

滨海岁月几度,罗陈朱萧谷符。

抗日將士拼九死,英雄豪杰无数。

更有少奇来鲁,指点胜利之路。

转战千里沂蒙山,卧虎藏龙临沭。

(责任编辑 杨琳)

猜你喜欢

刘少奇分局根据地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一分局简介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建筑史话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国家外汇管理局河北省分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河北省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