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
——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11-01林琳
林 琳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内容,在逐渐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过程中,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趋势,为广大青年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走向创新创造、成长成才之路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于2022年8月在中国天津举行,大会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不断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容懈怠、不容草率的重要课题。
一、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就是学生的就业率,而对就业率的重视就绝不能忽视学生的择业观。大学生对于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可以通过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集中反映,而学生在读期间的职业价值观正确与否,与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密切相关,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他们的职业选择会产生重大影响。据统计,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员占比超过七成,从他们的求知特性来看,他们生活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现代社会,而网络上各种信息很容易影响到涉世未深但又流连于网络的青年学生。根据教育部在2022 年3 月发布的《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中的数据显示[1],2021 年全国高职(专科)学校有1486 所,高职(专科)招生552.58 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590.10 万人。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占比还是很大的。高职学生平均年龄处于19 岁至22岁之间,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群体,表现出“上网移动化、阅读碎片化、社区分众化、内容娱乐化、阅读视觉化”的特点需求。相应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未成型。如何正确看待和面对各种鱼目混珠的网络信息?如何能在信息大爆炸的数字时代中不随波逐流?青年学生迫切需要一个明辨是非的视角和榜样的引领。为更好地分析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的认识,笔者发放了关于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32份,回收问卷332份,有效问卷332份。
根据统计,在职业认知方面,7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表示满意,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有所了解(如图1所示);在个人择业能力认知方面,60%以上的学生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也能认识到自身短板,对就业基本持乐观态度;在职业理想与生涯规划方面,80%以上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对职业做出过规划,在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符合兴趣要求的岗位;在职业素养方面,8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开展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方面,80%以上的学生普遍认可学校开展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自己树立正确地职业价值观,但仍需要更系统更完善”,认为学校“很有必要进一步在职业规划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如图2 所示),在“技能实践课”“专业课教学”和“社会实习实践”等课程在内容和设计上应当能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如图3 所示),授课教师也应“多和学生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互动”。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有的,但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职业观教育。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注重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技能的融合,通过青年大学习、暑期社会实践和校企结合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激发他们更大的热情、更细致的耐心、更持久的职业潜能。
图1:对目前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是否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的统计示意图
图2:认为学校是否应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统计示意图
图3:学生认为学校的哪种教育方式对其职业价值观形成影响较大统计示意图
二、以“青年大学习”为牵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通过新媒体渠道正向引导
“青年大学习”是新时代背景下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一个为青年团员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其主题团课主要是通过各级团组织以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开展线上授课,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上主题团课的学习,目标人群和受众群体主要覆盖在校的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习”借助新媒体形式,非常符合青年人习惯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便捷新颖,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很好地导向作用。从数据上看,这种新媒体的知识传播方式获得到了广大青年大学生广泛的关注和喜爱。据中国青年报统计:2023 年第15 期参与学习互动的人数达到45405629 人,总点击量为70424810[2]。2022 年第21 期网上主题团课参与学习互动的人数为61410835 人,总点击量为134755255 次[3]。从内容更新的周期上来看:“青年大学习”除了寒暑假以外,每个月大约更新四至五次,刚好吻合学生在校开展团课学习的频次,适合青少年大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从内容分布上看:栏目内容丰富多彩,有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把党的重要思想和先进理论以精简生动的短视频进行宣传推广,深入浅出地说明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等,覆盖面广、百花齐放。
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人们乡土情结的具象和升华,是人们家国意识与理想信念的双向统一,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就是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精神动力。通过专题学习,能进一步帮助青年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爱国心、报国情,通过汲取榜样的力量,更好地构建起正能量的青年长城。比如专题中及时上线抗击新冠疫情的政策解读和榜样宣传,根据疫情动态更新全国人民抗疫的情况,将抗疫防疫的知识普及广大青年学生。以丰富的事例介绍了那些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和后勤保障的青年人的身影,这些形象高大的逆行者用身躯、用行动为人民百姓筑起了防疫的钢铁长城。在众多的抗击灾情险情的事件中可以看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灾情疫情一发生,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响应迅速,广大青年人也行动起来,为抗击灾情疫情做出卓越贡献。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的国际大环境中逐步站稳脚跟,实现国家富强、政治稳定、民族和谐、人民小康。
(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对人自身道德品格的培养,认为修身是立身之本。《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价值观对人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人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青年大学习”在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便捷有效传递时政热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贴近青年的知识点和兴趣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和树立精技强国的志向,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足当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技能本领建设祖国,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中,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起着润物无声地推动作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 年5 月1 日正式实施,明确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以及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人才要求。对学生来说,仅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方向和道路的选择。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青年大学习”为牵引,通过学习座谈、宣讲交流、征文演讲、实践体验、集体讨论、个人自学和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等方式,多形式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强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更好地组织和团结青年,增强学生对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认同,强化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有家国情怀、有理想信念以及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高职学生。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离不开正确的观念指导。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同样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塑造爱国主义情怀与掌握知识本领同样重要。依托“青年大学习”这个平台,学生们将学习继承和发扬“饱含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昂扬斗志、寄托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热忱渴望、承载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责任与期待”[4]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一)培育劳动精神的必要性
过去十年,中国构建了适合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既能连结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又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高职教育作为连接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有着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5],高职教育以为社会输送职业技术型人才为主,这些战斗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2021 年,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超过95%和90%,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在70%以上。可以说,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非常不错的。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职业院校高就业率的背后是与时代需求的同频共振。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冷板凳”的职业教育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高职学生在升学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打破了以往“职业学校低人一等”的偏见。任何一个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是充满挑战与曲折的、呈波浪形上升的态势。需要注意的是,高职学生有着年龄小、社会阅历浅且好奇心强的特点,在知识培养和技能培训上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大环境下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是否认同劳动精神,对大学生的工作选择及对待职业的态度影响重大。可以说,劳动精神的培育与学生的职业选择以及职业生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做好劳动精神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劳动精神塑造不仅仅是某一堂课、某一门学科的责任,是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课程+劳动,通过劳动技术技能培养、校园劳动实践、社会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将劳动精神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载体——“社会实践”,使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职业价值观培育活起来。
(二)多形式开展劳动精神培育
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强化青年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他们通过实践,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在具体生活后带来的变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奋进力量,已经成为学院职业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据统计,近两年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共组建实践团队100 支,在校内形成“校、系、团支部”三级联动机制,通过积极宣传、广泛动员学生,并充分利用每年7 月至8 月的暑假时间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覆盖全省各地。学生的社会实践紧扣“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多彩乡村+学史奋进”“青春· 筑梦”“红色文化旅游”“返家乡”等主题,带着“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的疑问,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且成果显著的代表性村庄,对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及当地村民进行访谈,了解其村庄在致富路上的产业运营方式,观察并切身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一系列发展成就,完成视频拍摄和海报设计,形成新媒体文稿和调研报告,可谓是收获满满。作为缩小城市和农村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贯穿于农业农村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全过程,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团结协作,深度挖掘家乡人民的急难愁盼,真正用脚步去丈量乡村土地、用眼睛发现劳动精神、用耳朵倾听乡民呼声、用内心感受家乡变化。广大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体察社情和民情,在基层课堂和亲身体验中了解感受乡村新变化,了解潮汕地区“种田如绣花”的优良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创造价值的直接经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对潮汕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增强学生劳动热情,返乡投身建设家乡的赤子之心,真正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一勤天下无难事。《左传》有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幸福生活与勤奋的劳动密不可分。劳动关乎个人的精神发展和德性养成,是人的情感与意志、感官与肢体、想象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是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的劳动。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劳动创造了人本身”[6]。新中国成立74年以来,中国涌现出知识型、专业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各种先进劳动者,他们的精神和事迹熠熠生辉,值得学生去学习。只有认真参与劳动,才能更加理解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崇尚劳动。作为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青年学生应顺应历史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幸福观、劳动平等观和劳动践行观,理解劳动本质、认识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内涵,心怀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接好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在具体实践中领悟劳动真谛,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通过劳动强化理解能力,开拓想象能力和激发创造能力,进一步思考人生前进方向。因此,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劳动精神培育,有利于推进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幸福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强健体魄、顽强意志和高尚品格,有利于以科学的理念与手段让大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适应当前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环境,在体验发挥所学技能获得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坚定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乡村振兴,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
四、以“校企结合”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通过人才培养打造“大国工匠”
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大国工匠”,在精神层面鼓舞和引领人们向美好生活的目标不断努力。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7],这种细节上的坚持和态度上的严谨是一名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特征。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渐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而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使其成为劳动教育的内在支撑,加大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培养愿意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始终追求卓越的高技能人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看到汕头经济发展对实用性人才方面的巨大需求,为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每一阶段的课程中,将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核心要义、对“大国工匠”有正确的认知,通过具体的劳动过程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水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所需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成为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不断钻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推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8]的培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二)政校企多方联动,打造工匠摇篮
新时代职业教育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政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背景下,“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9]。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校企结合”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职业价值观培育实起来。学校积极响应汕头市“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校、企三方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洽谈,推动人才培养与地方特色产业需求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缓解产业人才紧缺的瓶颈,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学生提供“技能改变人生”的重要平台,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区域内企业所需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使职业价值观培育实起来。近五年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果显著,学校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截至2022 年12 月,与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170 多家,实训基地69 个。通过联合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平台、建立产业学院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以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习实践、政校合作、组建产业学院为着力点,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开展创业过程培训,提炼学生创业成功案例,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实现校企共赢的合作目标;学习、借鉴、对照省级“双创”基地建设标准,深入开展学生需求调研,积极与校友企业沟通交流,依托本土产业特色,高起点谋划具有潮汕品牌特色的双创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方案,确保基地功能齐全,促进成果有效转化。在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和严峻的就业环境双重压力下,聚焦学生就业需求,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拓展校企合作范围,竭尽所能发展新的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深入了解企业背景、运营模式、核心竞争力产品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情况,根据企业需求提供人才输送和技术支持,努力降低疫情对学生的实习和就业的影响,想方设法为学生的技能人才梦创造更多可能,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社会的“四方共赢”。
(三)与时俱进,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前信息爆炸、科技一日千里,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加之近几年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线上课程较多,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实习均受到一定的影响,面临的人生问题也更多更复杂。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又将如何实现?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迷茫能否意志坚定?面对诱惑能否不忘初心?这些问题让青年学生在心有疑惑之余也在不断寻求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青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敢于担当时代责任、回答时代问卷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新的时代、新的挑战,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形势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更高使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前社会产业技术构成日益复杂、专业分工更加精细、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青年学生作为准劳动者更应当着眼于当下,在还未走出职校大门就业之时,没有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忘我投入的付出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就无法实现技能人才梦。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自古以来并不缺少匠人匠心,但目前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进程中,亟需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创新和超越是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技艺追求的“工匠”。因此,新时代青年应自主自觉“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10],以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为榜样,对岗位保持热爱、敬业和负责,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保持个人劳动价值创造力的可持续,提高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成长为胸怀“国之大者”、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落实职业价值观培育,是众多高职学校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目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所设专业基本对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对地方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得到肯定,对区域产业发展、企业发展以及学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职业价值观培育上,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坚定不移地贯彻“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校训。在入选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培育单位名单的机遇之下,在“提质培优”背景下,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专业特点,以丰富的青年大学习、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他们成长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使技能人才符合国家推进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形成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