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物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3-11-01刘丽莉代波马雪李鸿波
刘丽莉 代波 马雪 李鸿波
[摘 要] 为了落实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研究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愿景和育人目标。同时,结合“高分子物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进行了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寓德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领域培养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分子物理;教学实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重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2023CLJZW06);2022年度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基于区位—学科—平台优势的材料类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2021-856)
[作者简介] 刘丽莉(1976—),女,黑龙江海伦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多功能高分子材料和智能响应高分子材料研究;代 波(1976—),男,四川绵阳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磁性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研究;马 雪(1983—),女,山东东营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核废物固化材料和新型建材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7-0049-04[收稿日期] 2022-11-09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代表了我国古代传统德育的典型模式,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视。但在中国高等教育起步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理工科专业基础课被认为是以普遍认知的科学技术知识、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为授课内容,呈现客观性和不变性,很难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显性的、直接的关联。因此在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但是,从“大学之道”着眼,理工类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具备专业基础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更要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有品德、有内涵的专业人才[1]。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因此,理工类高等教育应将专业知识、政治理论和学生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切实实现“三全育人”。同时,明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了解每一门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用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具有客观事实特征的隐性思政元素构建育人育才的思想内核,使其具有更加深刻和牢靠的教育作用[4-6]。
一、“高分子物理”课程简介及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思路
“高分子物理”是一门典型的工科专业基础课,上承“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下启“现代分析测试技术”“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高分子成型加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的重点基础课程[7]。“高分子物理”课程涉及以高分子和高聚物为对象的全部物理内容,内容庞杂、头绪繁多、概念抽象。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要掌握有关聚合物的全部内容,而教师如何既能圆满地完成基础知识传授任务,又能潜移默化地达到价值塑造的效果,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8-9]。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核心育人目标是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专业人才,课程思政目标包括三个层次:(1)为国育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专业精神,使其对国家文化和发展充满自信,对专业基础和前沿具有认知并热爱,无畏国内外复杂环境的挑战。(2)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遵循工程伦理,发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3)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在纷繁芜杂的情况下能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
针对上述目标,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可以明确为:(1)将科学技术发展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专业自豪感,以及愛国主义精神。(2)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时代使命担当。作为未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扎实学好专业技术知识,将国家需要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向。(3)强化工程伦理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增强其创造能力、沟通能力、领悟能力和执行能力,为我国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高分子物理”课程思政结构设计和元素挖掘
在“高分子物理”课程思政结构设计和元素挖掘中,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广泛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和模型,通过国内外重要事件、行业内重要发展、特殊性能的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史等引入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科学问题。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润物无声的特点。
(一)“高分子物理”课程思政教学结构设计
“高分子物理”课程具有清晰的脉络,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建设需求可划分为四个教学单元。
1.绪论:重视教学第一课。绪论课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与学生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配合,以及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绪论课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高分子物理”课程绪论部分紧扣科技抗疫的话题,通过拆解医用一次性口罩进行实物教学,由口罩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引出本课程的核心点——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讲述科技抗疫中高分子材料的作用(熔喷无纺布、呼吸机中的膜材料等)和中国高分子材料应急研究的成果(可重复使用的熔喷布和可重复使用口罩的研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专业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其家国情怀。
2.高分子结构:专业基础理论中的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家精神内核。高分子物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理论不断争鸣,各种观点不断碰撞,这种特点在本课程的高分子结构部分表现得尤其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然辩证法融入其中,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相关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规律,明晰高分子学科发展的脉络,引导学生从学科和理论的争鸣中感知并建立科学技术发展观和工程伦理理念,同时辅以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故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如何才能够具备敬业精神。
3.高分子运动规律:辩证统一的运动观。高分子结构上的特殊性是高分子材料具有特殊物理性能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宏观性能是建立在微观结构的基础上的,而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独特的高分子运动规律表现出来的。具体来说,高分子运动单元具有多重性;高分子运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温度依赖性。因此,不同结构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分子运动模式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而同一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在不同条件下也会由于分子有不同的运动显示出不同的物理性能。高分子这种独特的微观运动规律既是高分子结构和性能建立联系的关键点,又与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不谋而合,通过二者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高分子材料性能:大国工匠与科技报国。虽然高分子学科建立时间不长,但高分子材料的使用伴随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我国在开发天然高分子材料方面曾走在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利用竹、棉、麻的纤维等高分子材料造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利用桐油与大漆等高分子材料作为油漆、涂料制作漆制品也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技术。通过对我国历史上高性能高分子的梳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教师可以深入阐述我国古代和当代材料工作者的工匠精神,以及他们对材料性能尽善尽美的追求。此外,还要对高分子材料结构设计和性能提升过程中的工程伦理进行强化,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担当和信念。
(二)“高分子物理”课程隐性思政元素挖掘和设计
根据“高分子物理”课程的育人目标、具体内容和思想政治结构设计,利用當前时事、实物模型、科学理论特征和学科前沿与发展,深入挖掘了与课程内容高度关联的12个隐性思政元素,具体见表1。
三、课程思政实施方法与途径
(一)紧扣国内外科研和产业新进展,线上案例分享及群组讨论教学法
“高分子物理”作为高分子材料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以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著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紧扣教学内容,收集国内外(尤其是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最新研究进展,建立案例库和视频库。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学班分享群,每次课前将课程相关案例内容分享给学生,并在授课时引用分析,课后群内讨论答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和讨论,形成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案例设计中,包含知识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调动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在交流讨论中主动分享获得的新思想。
(二)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作为“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授课教师,需锤炼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对专业的热爱,要热爱并坚守三尺讲台,自觉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只有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及专业自信的教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担当、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素养过硬、工程能力突出、创业创造思想强烈的高分子专业复合型人才[10]。
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国家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而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材料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亟须具有强大意志和信念的专业人才,从而在各个领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11]高校重构“大学之道”,要从“教”走向“育”,构建立德树人新模式,营造“三全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水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我国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领域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优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10-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1)[2022-09-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51.
[5]陈敏生,夏欧东,朱汉祎,等.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0(8):77-80.
[6]张汉壮.立德树人玉汝于成[J].中国大学教学,2019(1):13-16+32.
[7]金光日,华幼卿.高分子物理[M].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77-80.
[8]胡应模,吕凤柱,安琪,等.《高分子物理》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165-167.
[9]朱平平,何平笙,楊海洋.浅谈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J].高分子通报,2007(8):55-59.
[10]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22-09-10].https://www.gov.cn/xinwen/2018-05/03/content_5287561.htm.
Desig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Polymer Physics
LIU Li-li, DAI Bo, MA Xue, LI Hong-bo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Guidelines for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educational target of polymer physics is deeply analyzed. The teaching desig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by exploring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o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and help students to shape outlooks on world, life and values.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is expected to cultivate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polymer and composite material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olymer Physics; practice of teaching;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