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保险业在“利差损”危机下如何自救
2023-11-01胡翔葛玉翔朱洁羽
胡翔 葛玉翔 朱洁羽
为了应对寿险“利差损”带来的压力,日本寿险公司除了下调预定利率外,投资收益的降低导致企业更多关注运营效率和产品服务以降本提质。
上世纪80年代前后,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日本寿险公司制定了过高的预定利率,流通售卖了大量带有储蓄性质的养老保险和个人年金产品,市场上存在大量预定利率高达6%-6.25%的五年甚至十年期的储蓄型保险产品。
而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日本政府开始实施金融宽松政策,调低储蓄和借贷利率,史称“零利率”政策,银行贷款平均利率从1996年的2.603%下降到2000年的2.087%,贴现率由1990年的6%下降到1995年的0.5%。
利率的大幅下降导致固收类投资产品收益下滑,到上世纪末,日本寿险保险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已经下降到2%。
在资产端收益不断恶化的压力下,日本寿险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危机,资金雄厚的大型寿险公司凭借自己早年积蓄的盈余以及从“费差”和“死差”中的盈利,用于补贴“利差”中的亏损,尚可应对经济环境的下行压力,但有些中小寿险公司则不具备这种能力。
截至2001年,日本利差损超过1.5万亿日元。21世纪初,已有九家大型日本保险公司相继破产。这些公司破产时的产品预定利率远低于其破产前两年产品预定利率(图表1)。
寿险业应对措施
面对危机,日本寿险行业在降低预定利率、压缩经营成本、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被动调整;同时在政策改革以及保险公司开始接连破产的驱动之下,开展了合并重组的浪潮,通过扩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以熬过低利率寒冬。
下调预定利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寿险行业一路下调人寿保险的预定利率,从1985年的6%,下调至2001年的2%。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最大程度维护行业口碑,预定利率的下调仅限于新签发的保险合同,而对已经生效的以往的保险合同不具有溯及力。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的高预定利率问题积重难返,单纯的调整新产品预定利率并没有能大幅度缓解当时寿险“利差损”带来的压力。
2000年下半年,连续发生寿险公司经营失败事件后,部分破产重组的寿险公司选择下调仍在生效中的保险合同预定利率,强制降低负债端刚性成本,以此来保证公司的持续经营(图表2)。
除了下调预定利率外,投资收益的降低导致企业更多关注运营效率和产品服务以降本提质。寿险公司通过裁员、关闭或迁出营业场所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并改革代理人制度,将公司部分业务外包以提升运营效率;增加保单维系人员,提升服务质量以降低退保率。
从产品结构来看,日本寿险公司选择增加变额年金及外币保单的占比,将投资风险和外汇风险转移给投保人,同时增加健康险、癌症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新险种,在发挥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的同时,弱化预定利率下降所导致的保险产品价格升高影響。
新型变额寿险产品在持续负利率
1986年,变额保险引入日本,以应对日本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长期的低利率环境,其较高的灵活性、可观的投资收益对日本保险产品市场造成了冲击。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日本股票价格开始走下坡,投资收益的下降使得变额保险单的退保现金价值和到期收益大大低于最初的宣传预测,甚至低于支付的保险费。
此外,由于上世纪日本对于高风险保险产品的销售监管制度并不完善,投保人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受到代理人员的误导,没有被适当地告知涉及风险,使得日本变额保险产品遭到口诛笔伐而一蹶不振,十余年内日本人对投连险都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1999年,变额寿险在新发保单中只有不到1%的占比。
2008年之后,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物价持续下降,消费者无力长期支付传统寿险,叠加日本老龄化问题的逐步加重,更多人开始寻求保障和经济效益兼具的产品,至此日本变额保险逐渐重归投保人的视野。
2016年初,日本央行宣布实行-0.1%的负利率,日本正式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在负利率时代下,刚性兑付的产品逐渐退出市场,高浮动利率的变额保险在新发保单中的比重逐年升高,从2016年的2.04%增加至2021年的12.25%,从产品结构来看,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的第三大寿险险种(图表3)。
变额保险重拾关注的原因有两方面。从需求端看,变额保险具有保底条款,保单利益与连结的投资账户投资单位价格相关联,可以在保障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同时负利率使得固定收益保险产品吸引力下降,因此其深受通过寻求退休金来理财的大量老年人群体的欢迎。
从供给端看,变额年金使得部分投资风险转嫁给了客户,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下降,日本寿险公司有倾向性的增大变额保险的宣传力度。
* 作者为东吴证券研究所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