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3-11-01秦亚伟游江红刘永兰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20期
关键词:收治本院死亡率

秦亚伟,游江红,况 杭,刘永兰

(丰都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重庆 丰都 408200)

急性创伤是急诊科常见疾病,通常伤情复杂、病情紧急、危重症患者多、致死率高。如何提高急性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一直是临床急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目前创伤急救尚无统一模式,不同医院根据自身条件开展不同形式的创伤急救,导致救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别。重庆市丰都县是典型的“四山夹三槽”,地势差异大,交通事故多发,创伤患者较多。丰都人民医院常年承担该县内创伤急救任务,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创伤中心建立前后急性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差异,探索提高急性创伤患者急救成功率及其预后的措施,为优化本院创伤中心救治体系和全面推广建设创伤中心行一体化救治提供更多的临床数据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急性创伤患者34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创伤中心成立前,2021年7月至22年11月收治的1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将创伤中心成立后,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21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予以一体化救治。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102岁,平均(61.91±20.67)岁;研究组患者年龄为3~97岁,平均(62.68±18.78)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重伤标准,即AIS≥3分;(2)病历资料完整;(3)患者及家属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现场死亡患者;(2)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不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模式,相关人员轮流排班行院前急救稳定患者伤情,危重症患者予以生命支持与监测,患者到达医院后,随即展开相关检查,并按患者实际情况联合其他科室进行诊治。研究组: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成立急救小组,职责细分,建立急救管理网络,院外评估患者伤情,予以生命支持与监测,并实时反馈至院内,提前做好急救准备,患者到达医院后,迅速展开相关检查与抢救,减少急救等待时间,危重症患者开启绿色通道,无需等待。

2 结 果

2.1一般资料 对照组与研究组均为60岁以上患者居多,损伤类型主要分为钝性伤,损伤原因主要为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伤次之,与我国急性创伤流行病学相符,且保持了同质性,具有良好的比较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2组患者急救效率 研究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院前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辅助检查、院内急救时间、总急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急救效率比较

2.3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组128例患者,其中68例患者进行了院内抢救。经急诊抢救后,7例患者直接离院,4例患者转入上级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其余患者均在本院相应科室进行后续治疗,其中14例危重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研究组患者总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例患者行院内抢救时因抢救失败现场死亡,5例患者院内抢救后住院治疗,预后不佳而亡。研究组入组218例患者,其中93例患者进行了院内抢救。无抢救失败及死亡病例,无转诊患者,所有患者均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仅3名患者转入ICU治疗。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创伤是一个具有经济影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创伤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每年多达6 200万创伤患者就医,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高达70至80万,占我国总死亡人数9%,主要包括高处坠落伤、重大灾难事故死亡等,是我国第五大死亡原因,也是45岁以下人群的第一大死亡原因[2]。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因创伤死亡的风险要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对急性创伤患者,及时正确救治显得尤为重要。创伤急救主要包括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两阶段,其中院前急救是稳定伤情、挽救生命的基本环节[3]。目前国际上认可的主要有2种创伤救治体系模式,一种是英美模式,其院前急救强调患者的快速转运,另一种是德法模式,其院前急救强调患者的现场救治[4]。传统急救模式存在因院前院内信息共享、资源配置不对等导致患者救治不及时等弊端,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创伤急救需求。包括我国在内的一部分新兴国家,也正在建立和/或改善自己的创伤救治体系,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5-6]。我国现已逐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模式,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成立了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和国家创伤医学中心[4,7-8]。伤后一小时是创伤急救的黄金期,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为后续院内抢救与治疗争取宝贵时间[3],据不完全统计,创伤排在重庆市院前急救疾病谱首位,虽然主城及周边区域能快速获得院前急救,但是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患者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活动院前急救[9-10]。对此,丰都县人民医院通过不断加强专科能力建设和加快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力求缩小二者差距,挽救更多患者生命。2022年本院创伤中心成功建立,其建立后半年患者收治量达到了1 038人次,收治数量提升70.31%。本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创伤中心建立前后急性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差异,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救效率及治疗效果,评价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的优缺点,探索提高急性创伤患者急救成功率及其预后的措施,为优化本院创伤中心救治体系和全面推广建设创伤中心行一体化救治提供更多的临床数据和参考。

通过对本院创伤中心建立前后的急性创伤患者数据进行同比分析发现,创伤中心建立后院前急救时间翻倍,而辅助检查和院内抢救时间则明显减少,总抢救时间大大缩短。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促使患者伤残率、病人痛苦与病死率大幅降低,相应的创伤中心建立后,抢救成功率增长7.20%,ICU救治率缩减87.29%,转诊率与死亡率直线下降。据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对近500万例患者的最新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创伤救治体系覆盖超2.3亿人,医院收治的创伤患者颅脑创伤居多,全国创伤平均死亡率是为0.79%,其中创伤性脑损伤(TBI)死亡率达2.17%,严重创伤死亡率低于10.00%。有研究对我国多个省市TBI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TBI死亡率达5%,严重TBI的死亡率更是高达20%,其中重庆严重TBI死亡率更是居于全国前列[11]。本研究以出院时间为临床观察截点,创伤中心建立前共有TBI患者39例,其中TBI死亡患者4例,死亡率为10.26%,创伤中心建立后共有TBI患者40例,无死亡病例。以上数据表明,本院创伤中心大幅提升创伤急救效率与治疗效果,更好地维护基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为区县医院,本院基层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本院通过相关流程制度优化、基层医院业务技能培训,构建了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急诊手术、急诊重症监护室一体化救治模式,显著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与存活率,使基层患者满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本院创伤中心采取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逐步形成了涵盖急诊科等多学科在内的创伤急救团队,以保障创伤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高效运行。同时,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范远程医疗和双向转诊服务,基本实现信息与资源互通互联,患者共治,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与预后存活率。本院创伤中心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优化与改善。创伤急救队伍人员数量不充裕,与创伤急救需求增长量不匹配;未能完全实现信息化、数据化与智能化。未来有望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扩充高质量人才队伍,引进更加先进的仪器的与技术,学习其他医院的优秀经验进行本土化[12-13],并基于本院已有创伤患者数据开发本院的创伤信息系统,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此外,本院创伤中心利用AI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创伤指数和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对患者进行了伤情评估[14-15],但尚未显示出很强的相关性,未来拟采用更多损伤相关评分指数,如修正创伤评分、院前分类指数及CRAMS评分法等[16-17],对急性创伤患者进行伤情评估,根据其预后情况来评估各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在未来急性创伤患者急诊诊疗中选择最快速而准确的创伤评分方法,实现对急性创伤患者早预警、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与预后改善。

猜你喜欢

收治本院死亡率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应急病房筹建策略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腹症患者收治与防控体会
宁夏定点医院收治68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分析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全院病床统筹收治模式下的绩效核算方法初探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