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成长需求的精准思政教育模式探究

2023-10-31杨鸣郑瑞环

高校辅导员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杨鸣 郑瑞环

摘 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以成长需求为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投放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开展数据流量的网络行为分析与开放式的问卷调查,深入挖掘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特征,可以为精准思政厘清切入点。高校要深化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强关系,打造强互动、精准“翻译”、快速响应的教育链条,形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的深度融合与精进迭代机制。

关键词:成长需求;精准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2-0075-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教育部阳光计划“数据驱动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可视化及工作质量提升策略”(项目编号:19YG51)、2019年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成长需求特征分析及思政育人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D-059)阶段性成果。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承载着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使命,还面临着更高效、更好完成这一使命的现实问题。精准思政有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准供给,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最终在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提质增效。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探索模式:精准思政

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旨在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紧接着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拉开了教育信息化的大幕。教育信息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指出了实践道路的方向。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不仅作为技术工作,还以存在的动力机制作用于思政教育”。[1]而在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向大数据技术时代转型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驱动着数字化转型,又必将进一步催生适应社会发展变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精准思政。“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时代接轨的创新新样态,是对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和内在需要的精准把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手段和方法的精准选择,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精准评估。”[2]

(一)新时代使命与时代接轨的必然产物

在新时代使命的牵引下,作为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加展现时代感与实效性。“社会时代的变迁对青年群体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3]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与新时代青年接轨,用时代精神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用时代要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觉醒与信息获取的多样性、便利性倒逼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深度融合,形成了网上网下互融,虚拟现实互融、教育主体与客体互动的教育模式。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化转型的逐步实施,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应用,使受教育者需求的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教育方式方法的高效分类选取、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评估都成为可能,精准思政应运而生。

(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探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抓住时代发展的趋势,才能引领群众,说服群众。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遵循三大规律,把握好教书育人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精准地回应学生所惑、精准地满足学生所需,精准地引导学生所为,触达学生心灵、点亮学生成长的道路,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引方向。唯其如此才能赢得认同,将共产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并将爱国情、报国志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精准思政更能体现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从而达成目标。

(三)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实践探索

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从课程、科研等十个方面的育人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实践探索的路径,同时以育人为中心提出了挖掘要素、完善机制、优化评价、实施保障的局部闭循环。而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正是精准思政所要遵循的原则。十大育人体系对应的每一个目标都是精准思政最终要评估的目标,实现育人功能需要精准思政选择最优实践探索方法。精准思政的三个维度“治理、质量和实践”也较好地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精神。换言之,精准思政正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实践探索。

二、基于开放式问卷的上海大学生成长需求挖掘

唯有全面的调查研究才能洞悉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成长的困惑,为精准思政找到施策的突破口。

本文以开放式的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分析。开放式调查问卷于2019年1月开始,通过问卷星平台向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共计21所高校发放问卷,共收集14102份。其中男性占比51.55%、女性占比48.45%;2018年入学的占比29%,2017年入学的占比25.1%,2016年入学的占比24.1%,2015年入学的占比21.8%;共青团员占比86.95%,中共党员占比5.6%,群众占比7.45%;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者学生组织干部的占比49.22%;理科生占比69.2%,文科生占比30.8%。

(一)需求的开放式问卷基本概况

经统计,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APP从多到少排列分别是微信、QQ、微博、网易、支付宝、哔哩哔哩、淘宝、知乎、百度,该结果与网络行为的大数据分析结果高度吻合。使用最多的网络群分别为班级群、专业群、兴趣爱好群、家庭朋友群、工作群、宿舍群。将前期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行为归纳总结的六个方面作为选项,按上网关注内容的关注程度从0到100分打分,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学习教育、生活出行、新闻阅读、金融消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休闲娱乐与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关注网络的首选。

(二)个人期望与困惑的基本概况

通过请受访大学生填写个人大学最大的期望,并将期望以关键词进行聚类归纳出七个类别,大学生个人期望按照出现的百分比自高到低分别为工作赚钱、学业顺利、身心健康、升学、社会关怀、自我价值实现、情感需求。七类各自占比如图1所示。

通过形式填空的方式采集并归类,按照出现次序多少对大学生解决困惑的途径进行排列,得出如图2所示的大学生困惑分类图,限于篇幅,具体问题的提炼结果在此不作介绍。图2显示上海大学生对学业、人生目标、时间管理、就业择业最为困惑,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提供了精准靶向。

(三)理想信念与支持系统基本概况

通过数据分析,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对自己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百分制得分72.42),对自己的理想信念也较为清晰(百分制得分67.54)。同时在问及自己的理想信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联程度时,百分制得分67.43。这一系列问题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大多数同学相信且清晰自己的理想信念,但是自身理想信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联程度并不是非常理想。这一问题说明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通过开放式自由填写并归类后,发现解决困惑的方式出现次数的占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自己消化解决、同学或好友、寻求网络或书本知识、家人、娱乐或运动消减、老师或辅导员,如图3所示。值得关注的是只有极少数的同学遇到困难时会选择向老师或辅导员寻求帮助。

三、精准思政的系统框架与深化实践

“精准思政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应用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所产生的新模式、新样态。”[4]如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是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发展所需攻克的关键问题。而精准思政在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下所达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发展问题的精准回应。然而精准思政并非是先进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嫁接,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牵引下,遵循教育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闭环框架内,凭借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实现的精准识别问题、精准制定方案、精准供给内容、精准即时反馈应。高校应结合反馈不断完善与精进思政教育方案,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成长教育的深度融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一)使命牵引与问题导向

青年一代的培育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使命的实现,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首要问题。使命的牵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精准思政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种新样态、新模式,承载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更好的路径。使命的牵引为精准思政指明了方向,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

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是推进精准思政发展的原生动力,而有效性的问题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着力点的确认。“受教育者理论思维能力与理论指导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有效性所在。”[5]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涉及其要素、过程、结果的有效性,高校应围绕教育对象的认知图式、知识储备、动力系统与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满足受教育者成长需要。成长需要的满足主要包含适应社会的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站在有效性的视角开展精准思政工作,就能摆脱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的形式主义,就能避免为了彰显先进信息技术而使用先进技术的教育困局。

(二)精准思政的双闭环系统框架

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本质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过程与结果,本文构建了精准思政的双闭环反馈系统框架,如图4所示。系统框架的构建有利于更宏观、系统地对精准思政进行实践探索。

1. 精準思政的要素

精准思政要素主要由思政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政教育内容构成,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凭借着先进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思政挖掘三要素特征的能力更强,其三要素所体现出的特质更加深刻、更加精准,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反馈更加快速。

一是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也需要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参与其中,在各自的育人领域发挥作用。

二是受教育者,即指教育对象。不同的社会变迁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的青年突击队、学雷锋青年、上山下乡知青,到万元户青年、特区青年,再到海归青年、云养青年”,[6]时代烙印深深印刻在当代青年的身上。当前网络时代、数据时代的受教育者也注定承载着时代的特征。为了更好地挖掘受教育者特质,高校可以尝试通过认知图式、动力系统、自我教育、知识储备、人格结构五个内在方面去研究,同时还需考虑受教育者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群体氛围(受教育者个体的周边环境)。

三是教育内容。精准思政对教育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标准,需要实现精准的内容供给。因此,在教育内容方面,教师需要以新时代的视角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把握与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牵引下,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逐渐完善甄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结合新时代受教育者的特点不断完善,同时做好“翻译”工作,即将教育内容转换成受教育者易于感知、便于接受的形式。最后是高校要做好教育内容的实施,这里的实施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分层、分类的定制式精准实施,以期达到效果最大化。

2. 精准思政的过程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实施精准思政,其各要素发生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精准思政的过程。过程直接关系着行为是否能够产生符合目标的结果,也是行为是否有效的前提保证。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没有过程的结果更是无效的。因此精准思政的过程决定着结果的产生,而精准思政的结果又反作用于过程。

精准思政的过程包含了双闭环的反馈过程。第一个主闭环反馈由精准教育的使命、任务、目标,以及思政教育者、思政教育实施各环节、受教育者、有效性检验等构成。这一过程的起点要追溯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使命的牵引下,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育人目标。为了达成终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先进的技术,如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受教育者开展系统、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达到受教育者政治观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情感转化的内在认同,以及外在行为的一致性表现。受教育者内在认同与外化变现的教育结果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检验反馈到使命、任务与目标以作比较,从而决定是否调整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第二个次闭环反馈过程由思政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思政教育实施各环节构成。该过程是一个快速响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精进的过程,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与受教育的可塑性。教育内容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教育方法的制定与再完善,都取决于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后,其所表现出行为的快速反馈。

3. 精准思政的结果

精准思政的结果与思政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政教育开展、意识形态的构建形成了价值需求的满足。精准思政教育的结果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价值的体现,是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者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需要,是满足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的价值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有效性验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较难实现,源于难以量化。而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精准思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大数据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赋能,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可以从实践行为中得以验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结果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在过程监控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不断迭代的精进过程。

(三)精准思政的深化实践

精准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的一种尝试,是彰显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样态。唯有不断地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才能更好地起到精准供给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提质增效的价值。

1. 构建精准思政主客体的强关系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彻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由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快捷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权威和主导地位已在动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受教育者,自我意识觉醒,主动性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大。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处理好。

在笔者对上海大学生需求的调研中发现,当大学生遇到成长中的困惑时,近40%的同学选择自己解决,近20%的同学选择向朋友求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有5%左右的同学会选择向学校的老师或辅导员求助。这一现象表明当学生遇到成长中的困惑时向思想政治教育者寻求帮助的比例偏低,一定程度上说明受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系处于弱关系。“强联系力量”假设表明社会网络是以人情网作为主导,信息获得是人情关系的副产品。强关系与弱关系可以通过“互动频率、互惠广度、亲密程度、感情深度”四个方面进行鉴别。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鉴别以及重塑带来启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强关系是精准思政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过程。

2. 打造强互动、精准翻译、快速响应的教育链条

同样得益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更加快捷、精准地通过线上投放到目标人群。与此同时,受教育者对投放内容的兴趣程度以及是否认同投放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凭借技术手段通过行为进行识别。如期望被认同的推文是否被阅读、停留在推文的时间、是否被转发、是否被点赞等都能够作为判断思想认同的变量被采集。这种看似单向传输,实则隐形强互动的关系更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产与再生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响应。

精准“翻译”是指期望被关注或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将内容的表现形式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转换或将内容与解决受教育者成长需求的内容相融合,从而实现传递信息对受教育者的价值性,增强受教育者认同感。在调研中大学生的成长困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互动、精准翻译的切入点,诸如如何学好大学课程、如何设定人生目标、如何择业就业、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等。

3. 形成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与学生成长的深度融合与精进迭代机制

“立德树人”“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四个自信”“爱国爱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词语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成为高频词,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要素,即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实現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大学生成长规律中探索卓有成效的路径,需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的深度融合机制。本文调研中上海大学生个人最大期望是工作赚钱、学业顺利、身心健康、升学、社会关怀、自我价值实现、情感需求。用劳动换取报酬是生存的现实,完成学业、升学是就业的敲门砖,这些都是大学生们迫切期望能实现的目标。以这些为切入点,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触及大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点亮前行的道路,必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认同与外化表现的一致性。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在每次挖掘教育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一次次精进的迭代。

基于大学生成长需求的精准思政是时代所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所提出的精准思政是在所构建的精准思政双闭环反馈系统的框架中,通过不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强关系,打造教育链条,形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的深度融合与精进迭代机制,从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但其仅是尝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之一,探索与实践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卢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建构到关联性议题审视[J].理论与改革,2018,(06):112-121.

[2]张金岭.“新时代高校精准思政高端学术论坛”在电子科技大学召开[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12-09)[2023-02-28].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12/ t20191209_280325.html.

[3][6]谭建光.中国式青春:从青年突击队到青年志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青年群体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9,(03):36-42.

[4]吴满意,景星维.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J].学术论坛,2019,(05):133-139.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01):22-24.

(责任编辑:田丹丹)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