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生活情景导入策略

2023-10-31梁恩涛

考试周刊 2023年42期
关键词:双减情景习作

梁恩涛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由于资源和条件的限制,这些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较为有限;另一方面,乡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增强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生活情景策略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生活情景策略是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真实地感知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民族地区乡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通过强化生活情景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该地区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双减”背景的基本内涵

“双减”背景,又称“双减”政策,是指中国教育系统中减少课业负担和学生考试压力的改革举措。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教育“双减”政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和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系统存在过度注重应试教育,培养孩子们应对考试的能力,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发展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同时,由于家长对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和过度追求学习成绩的心态,也加剧了学生的考试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教育“双减”政策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减轻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加强素质教育和家校合作,可以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生活情景教学策略的基本内涵及教学原则

生活情景教学策略的基本内涵指的是一种以真实生活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和创造真实场景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场景化教学:教学内容围绕真实生活场景展开,创造出可以反映真实场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学习内容。

2.情境创设:通过设计和构建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实践。这些情境可以包括仿真游戏、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问题导向:生活情景教学侧重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情境设计中,会引导学生面对具体情况提出问题,通过研究和解决问题来学习和掌握知识。

4.合作学习:在生活情景教学中,学生通常需要通过合作与他人互动,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实际应用:生活情景教学强调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情景教学策略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真实生活情景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教学原则如下。

1.情境化原则:生活情景教学强调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2.交互原则:生活情景教学鼓励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够培养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者中心原则:生活情景教学将学生视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设计教学活动。

4.激发兴趣原则:生活情景教学强调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5.批判性思维原则:生活情景教学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真实情景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反思原则:生活情景教学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估。通过反思,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

三、民族地区乡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在民族地区的乡村小学中,习作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不足:在一些乡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习作教学所需的教材、书籍和其他教学资源有限,这可能限制了教师教学的效果。

2.教师教育水平不高:在一些乡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得不足,教师的教育水平可能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习作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3.语言环境贫乏: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们的母语不是普通话,他们的语言环境相对贫乏,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缺乏创新教学方法:一些乡村小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的习作教学方法,这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潜力的发掘和培养。

5.学习动力不足:在一些乡村地区,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这可能影响他们在习作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和努力程度。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教学资源的投入:政府、学校和相关机构可以加大对乡村小学的教学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教材、书籍和其他教学资源。

2.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提升他们的习作教学质量。

3.引入多样化的语言环境:提供更多的语言资源,促进学生在多种语言环境中学习和写作,培养他们的多语言表达能力。

4.推广创新的习作教学方法:引入创新的习作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小组写作、互评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能力。

5.提升学习动力:通过教育宣传、家长参与和激励机制等方式,提升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四、“双减”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生活情景导入策略

(一)利用生活经历

教师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并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家庭故事或描述一个特殊的活动和感受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来进行创作,这样的情景描述更真实、更生动。

例如,在进行《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一习作教学活动时,因“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个习作主题中的“我”限定强调,这就使得这一习作主题与学生紧密相关,教师可采取利用生活经历策略,引导学生以他们的生活视角,把所看所想所感缤纷世界叙述描写出来。

习作活动步骤:第一,习作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缤纷的场景,如参加某个节日活动、旅游经历或家庭聚会等,并鼓励学生主动分享他们的经历。第二,习作引导。a.观察和思考: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用五官感知和描述不同的颜色、形状、声音和气味等。同时,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发问学生:“最为让你心动的某一时刻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生活中是否有缤纷的事物或场景,为什么它们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文学鉴赏:教师介绍一些描写缤纷世界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和童话故事等。学生与教师一起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并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缤纷世界的。第三,创作过程。a.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缤纷的场景,并开始构思自己的习作。b.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拍照或录像等方式记录和表达他们所选择的场景。c.学生分组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第四,习作的呈现。a.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进行整理和编辑,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润色。b.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在班级或学校的展示活动中呈现,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成果。第五,反思和总结。a.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b.学生写下关于自己学习《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个主题的感悟和体会。

总之,通过这个习作教学策略,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和表达了缤纷世界的概念,并通过创作写作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同时,这个教学策略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文学写作水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探索自然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户外,用心感知自然的美丽和变化。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场景(如田野、山林、湖泊等),并通过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个场景中的细节、气氛和感受。

例如,在进行《美丽的秋天》这一习作教学活动时,由于民族地区乡村小学生所生活的环境风光旖旎、自然环境丰富变化多样,每一帧每一瞬间都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关于自然风光或四季主题类的习作,他们具有丰厚的习作来源,只是他们不懂如何组织语言描述出来,教师可采取探索自然环境策略培育发展该地区乡村小学生的习作素养。

习作过程:第一,习作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幻灯片或图片,让他们观察和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教师用简单的描述引导学生观察树叶变黄、天空变蓝等景象,引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第二,习作探究。a.教师向学生介绍教材中《美丽的秋天》习作,并阅读给学生听。可以先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再逐段阅读,让学生感受散文的美感和意境。b.分组讨论: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指出习作中描绘的秋天景色和美好的事物。而后,每组选择一段描写秋天的内容进行展示,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和感受。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积极给予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第三,习作实践。a.分角色朗读:将习作分成不同角色,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习作。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时加入表情、动作和音调,增加习作的生动性。b.写作训练: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中的描写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自己心目中的美丽秋天。而后,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换作品,并进行修改,可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篇最满意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第四,反思总结。a.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了解他们对秋天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写作过程中的收获。b.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秋天会给我们带来美丽?如何通过写作来表达对美的感知和理解?c.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未来的写作中,发现和描绘更多美丽的事物。第五,延伸活动。a.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户外探索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和观察秋天的美丽景色。b.引导学生在家中或学校附近选择一个主题,创作关于秋天景色的图画,并制作展板或相册进行展示和分享。

总之,通过以上的习作策略,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学会善于从生活环境观察和用心体验,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关于自然景色描写的习作思路、语言组织能力和创作能力等。

(三)提供多元生活信息资源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激发想象力的素材,如图片、音乐、视频、实物等。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素材进行生活情景设定,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习作。这样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扩展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进行《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这一习作教学活动时,由于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性,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实验方面体验不多,所积累的习作素材少之又少,但是他们所经历的丰富民族乡村生活体验,也可视为一种有益的“小实验”。为了拓展学生关于这一主题的习作思维,培育发展学生的习作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采取提供多元生活信息资源策略推进这一习作教学活动。

习作过程:第一,引入实验主题:“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让学生猜测实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做的小实验尝试呢?过程如何?结果如何?”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回忆,形成与实验主题相关的生活场景。第二,实验信息资源提供。a.展示实验材料:教师向学生展示红、黄、蓝色的食用色素,并解释它们与食物变色的关系。b.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颜色的食用色素并加入同样的食物中。c.观察和记录:学生观察食物的变化,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d.分享实验结果: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和自己的观察记录。e.讨论和总结:通过讨论,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食物变色的原理,并思考其他可能的实验。第三,习作实践。a.引导学生写《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习作,要求他们回忆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小实验,比如“如何去除白色衣服污垢?如何用多种颜色调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如何帮妈妈制作使用方便的针线盒?”等,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b.提供习作范例:让学生阅读多样的习作范例,帮助他们理解习作的结构和语言表达。c.分组互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进度,形成小组互相帮助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d.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习作展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体会。e.教师评价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写作技巧和表达。第四,教学评价。a.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记录是否准确,观察和思考能力是否得到提高。b.学生的习作是否能够表达清晰,有逻辑和创造力。c.学生的合作和互助能力是否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五,拓展活动。a.鼓励学生进行其他相关实验,探索更多科学现象。b.组织学生撰写科学实验报告,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c.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发现。

总之,通过采用提供多元生活信息资源策略,以小实验为媒介,开展乡村小学《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习作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引导学生生活观察和思考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在农村地区会有这样的情景?”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并进行深入的讨论,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更多的写作思路。

例如,在进行《家乡的传统节日》这一课教学活动时,基于民族地区传统节日比较丰富,且该地区的乡村小学生从小就有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家乡传统节日的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份浓烈的情感已经内化为一种深厚的乡情和乡土文化。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家乡的传统节日》这一课主题精髓和技巧,教师可采取引导学生生活观察和思考策略给予推进。

习作过程:第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和思考。a.教师介绍生活观察和思考的概念,并解释其重要性。b.教师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节日?是如何庆祝的?你可以想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和记忆?”第二,探究家乡传统节日。a.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学生家乡的传统节日。教师让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描述他们看到的内容和感受。b.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记忆,并鼓励他们提问,激发其好奇心。第三,习作。a.教师解释习作的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例如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包括该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和自己的亲身体验。b.分组让学生共同讨论准备习作的内容和组织结构。c.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始习作。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如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描述词和句子连接词。第四,分享和评价。a.教师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分享,可以让一些学生读出自己的习作。b.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可以根据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第五,总结和回顾。a.教师提醒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优秀表现。b.教师向学生强调家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第六,教学延伸。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实地考察的方式,深入了解家乡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习作,探讨家乡传统节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些传统。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和思考的这一习作教学策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更为深入,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化意识。

五、结论

毋庸置疑,在“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乡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采用强化生活情景策略能够有效提高习作教学的效果。该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在中段习作教学中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发展他们的习作思维和习作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乡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情景习作
情景交际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楼梯间 要小心
把美留在心里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