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区域游戏背景下幼小衔接之“身心准备”策略
2023-10-31姜丽丽
姜丽丽
一、缘起与背景
(一)缘起
幼小衔接即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上,长期以来不只是小学认为这是幼儿园的任务,幼儿园自己也认为这是自己的分内事。无论是1950年代从苏联传入的学前教育学教材,还是后来国内自编的学前教育学教材,往往都将“幼小衔接”作为独立的一章内容。也就是说,起初“幼小衔接”这一提法和做法不能全都推给小学教育界。但改革开放后,经过皮亚杰发生论的儿童心理学的传播、童年研究的推进等,中国的学前教育逐渐构成以儿童为本位的新范式。但是,当学前教育界发生这些范式变化时,小学教育并未产生相应的范式变化。这表明中国的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存在断裂问题。
由此,我们开始思考,幼小衔接我们需要衔接什么?《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幼儿园指导要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文章就幼小衔接之身心准备展开详细阐述。
(二)背景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秉承务实求真、反思求新的态度,我园将本土特色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坚持“以生为本、面向未来、源于生活、归于实践”的课程理念,开发形成了具有一幼特色的四大课程体系。在四大课程的基础上,2017年,我园又提出了将“‘一带一路’元素融入自主探究活动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儿童”的大课程目标。课程基于甘肃、河西走廊、嘉峪关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内涵,对主题区域活动进行了再次创新和延展,立足于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动态交流,实现了开放自主,全园幼儿自由选区的混龄区域活动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幼儿主观能动性。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指导意见》,我们厘清了思路、更新了观念、找出了问题、形成了对策,重新出发……在《幼儿园指导要点》的指引下,聚焦课程体系,立足四大准备,再实践、再深挖、再探索,基于幼儿园课程建设,实现了幼小衔接和课程的双轨道结合。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其次是与课程有效融合,最后建立多方联系。
从课程出发,基于儿童的幼小衔接,在生活中渗透,游戏中生成。以尊重幼儿为基本前提,以课程目标为基本导向,将幼小衔接渗透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和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方面的准备,让幼小衔接课程化,实现幼小衔接课程共同体并赋予内涵,让幼小衔接变得有趣有料,在多彩的课程体系中推动幼儿向往小学、生活习惯的发展目标。课程基于儿童观的需要、教师观的转变、课程观的思考,切实让新理念贯穿于幼小衔接、落地生根,在此过程中下功夫、举实招、出实效,科学打通幼小衔接通道,实现幼小衔接与课程的双向奔赴,让幼小衔接回归常态。
二、行动一:厘清思路、更新观念
科学的幼小衔接,应以儿童的发展和需要为出发点、以儿童的健康发展为落脚点,去思考幼小衔接接什么、怎么接、谁来接等问题,从教育观念、衔接方式、衔接内容、衔接主体等方面进行变革性的转向。
(一)儿童发展观的转变,走出“小学化”误区
在主题区域游戏背景下的幼小衔接中,关注幼儿的身心准备是基于新的儿童发展观念的重要策略。传统观念往往将幼儿看作是小学的准备阶段,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然而,新的儿童发展观念认为幼儿时期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情感、社交、探索和自主性等方面的发展。在主题区域游戏中,幼儿通过参与各种多样化的活动和游戏,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实践,从中获得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和发展机会,逐渐准备好迎接小学的学习挑战。因此,基于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幼儿学习准备初探强调了关注幼儿的身心准备,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适应能力,为成功过渡到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上,一些教育者和家长倾向于将幼儿的发展看作向小学迈进的准备阶段,过早地注重学术成就和认知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然而,根据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和研究,通常认为幼儿时期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情感、社交、探索和自主性等方面的发展。在主题区域游戏环境中有一个医院主题的角色扮演区域。传统观念可能会强调幼儿对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例如记住医学术语、模仿医生的动作等,强调幼儿的认知能力。然而,基于身心准备的策略,我们会更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和社交技能,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鼓励他们模仿医生关怀病人、互相帮助和体验责任感。此外,我们还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以及促进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索。
通过关注幼儿的身心准备,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幼小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策略的转变有助于创造一个积极、有趣且促进全面发展的主题区域游戏环境,真正发挥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潜力。
(二)教育评价观的转变,实施“差异化”衔接
传统的幼小衔接过于注重幼儿的学习成果和统一标准的评价,忽视了幼儿个体差异和发展状况。然而,基于身心准备的策略要求我们实施“差异化”衔接,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需求。个体差异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个体差异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学习节奏和兴趣爱好,因此,评价和衔接应根据幼儿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发展心理学理论则强调幼儿发展的非线性和发展潜力,幼儿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和需求,因此,评价和衔接应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提供适应性的支持和引导。基于身心准备的策略强调对幼儿的个体发展进行细致观察和评估,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这样的策略认识到幼儿在身心、社交、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提倡个性化的教育和评价,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支持,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全面的学习准备和幼小衔接的成功。
在主题区域游戏环境中,设置一个农场主题的角色扮演区域,为幼儿提供一个具体的场景来体验农场生活。然而,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我们不仅强调幼儿能否识别和命名不同的农场动物,还更注重基于身心准备的差异化衔接。对那些在认知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探究更深入的问题,如动物的特征、习性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幼儿可以参与更复杂的角色扮演,扮演农场主或农场管理员的角色,深入了解和研究不同动物的需求和适应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推断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而对那些在认知方面较为薄弱的幼儿,教师可以注重他们在角色扮演中的参与和表达能力。例如,通过与其他角色互动,扮演农场动物的声音、动作和行为等,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这些幼儿与其他幼儿合作,建立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和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差异化衔接策略,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不仅能够挖掘每个幼儿的潜力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还能够促进他们在身心、社交和认知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这样的身心准备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还能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施“差异化”衔接,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的个体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并为他们的学习准备提供有益的支持。这样的策略转变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包容、更体贴的主题区域游戏环境,使幼儿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学习,充分展现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通过这种差异化衔接的实施,幼儿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幼小衔接的过程中,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
三、行动二:借助课程,全面准备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为科学推进幼小衔接,幼儿园坚持“以生为本、面向未来、源于生活、归于实践”的课程理念,开发形成了具有一幼特色的四大课程体系: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园本特色活动课程、主题月活动课程、自主游戏活动课程。
(一)整合多学科的课程
通过整合多学科的课程内容,为幼儿提供全面的学习准备。在主题区域游戏中,可以融入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元素。例如,在农场主题中,幼儿可以学习农场动物的名称、动作和特征,还可以学习与农场活动相关的动词和形容词。通过与角色扮演的互动,幼儿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表达。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学习,以教授与主题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在农场主题中,幼儿可以通过数农场动物的数量、比较它们的尺寸和形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几何认知能力。例如,幼儿可以通过数数农场上的鸡、羊、猪等动物,了解它们的数量关系,并通过比较它们的尺寸和形状来区分它们。教师还可以结合科学学习,让幼儿通过探索和实践,了解与主题相关的科学知识。在农场主题中,幼儿可以了解动物的饮食习性、繁殖方式和生态环境。他们可以观察和探索动物的食物链、生长过程以及与其他动物和植物的相互关系。
通过整合多学科的课程,幼儿在主题区域游戏中能够更全面地进行学习。这种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还能够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主题内容,全面准备幼小衔接。同时,通过与角色扮演的互动,幼儿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乐趣。
(二)个体化的学习支持
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提供个体化的学习支持。在主题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观察并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
教师在观察幼儿参与主题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幼儿的兴趣、参与程度和学习进展。例如,在农场主题的游戏中,有的幼儿可能对动物感兴趣,而另一些幼儿则对植物种植或者农场设施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例如针对感兴趣的领域提供更多资源和活动。教师可以开展小组活动或个别指导,针对幼儿的发展需求提供个体化的学习支持。例如,在农场主题游戏中,幼儿可以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角色,如农民、兽医、植物专家等。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任务和适应性的引导,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订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评估。例如,在农场主题游戏中,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订关于动物和农场的学习目标,如认识不同动物的名称、学习如何照顾农场动物等。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和兴趣,制订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反馈来评估幼儿的学习进展。
通过个体化的学习支持,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的个体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在主题区域游戏中获得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种个体化的学习支持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为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行动三:细化活动、有的放矢
一日生活皆课程,一日活动皆衔接,每天的活动看似简单平常,却处处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包含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一)全力改造、适性发展
采用“室外+户外”双路径,打造趣玩特色活动,成为促进儿童“适性”发展的基地。改造生态园游戏区、游戏部落区、沙水区、考古、淘矿等主题游戏区等。为了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可以进行幼儿游戏区的改造和创新。改造生态园游戏区,为幼儿提供模拟自然生态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参与种植、观察自然景象、探索动植物的生态关系等。改造游戏部落区,让幼儿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建立小社区,体验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的乐趣。在沙水区,可以提供水池和沙滩等场所,让幼儿进行沙雕、水中游戏等活动,促进他们的感官发展和动手能力。还可以设计考古和淘矿等主题游戏区,让幼儿通过模拟挖掘和寻找宝藏的活动,培养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幼儿游戏区改造,创造出趣味特色的活动场所,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幼儿通过参与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活动,可以体验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创造想象等多种类型的学习和发展。“室外+户外”的设计双路径,将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相结合,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成长路径。
通过这样的策略实施,既提供了适应幼儿发展需求的游戏环境,又为幼儿的身心准备和幼小衔接提供了重要支持。这样的游戏区改造将成为儿童“适性”发展的基地,引导幼儿发挥自身潜力,培养创造力、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幼儿为本、活动赋能
进入大班下学期后,上小学已成为孩子们日常讨论的话题,随之而来的疑惑和担忧也占据了孩子们心理活动的绝大部分。因此,老师及时捕捉幼儿心理动态,开展了“担心收集器”活动,引导幼儿将关于上小学的担忧和问题表达并分享,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所想、所困、所思。
先后开展了“你好·小学”活动,通过参观、了解小学校园、教室、功能室、课间活动等,在亲眼所见的同时,又为其留下想象的空间,对小学的好奇心得到初步的满足。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疑问:小学生上课与幼儿园一样吗?小学可以玩区域游戏吗?小学要写很多作业吗……关于小学的一切,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往届毕业幼儿,于是,老师将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哥哥姐姐请到幼儿园,现场为孩子们答疑解惑,练习坐姿、佩戴红领巾、演示跳绳技能,在你问我答,你说我展示的互动中,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在身心上极大缓解了幼儿的焦虑情绪。
通过参观小学,孩子们用绘画的语言诉说自己心目中小学的样子,有教学楼、有教室、有操场……幼儿园VS小学的不同之处,也统统跃然纸上。伴随着孩子们对小学生活的深入了解,关于小学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对即将进入的新阶段有了更多的想法。于是老师为孩子们设置了“时光信箱”,鼓励他们将自己的问题用文字加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留给未来的自己,等进入小学后,再回头来看留给自己的信,一定会是温暖且意义深远的。
五、结论
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各种因素之间建立起了连接,使幼儿能够在更加完整的系统中感受课程的乐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激发,对幼小衔接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切的准备都旨在为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