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人》《乌发碧眼》为例看杜拉斯写作中爱的源动力

2023-10-30许晶晶

新楚文化 2023年16期
关键词:追求记录不舍

【摘要】爱,同死亡一样,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本文以《情人》和《乌发碧眼》为例,试以感性的方式探讨杜拉斯作品背后的爱的源动力。分别从为爱守候、大胆追求、害怕失去和懷念等几个角度分析,正是因为爱而促使杜拉斯进行永不停止的写作。

【关键词】爱;守候;追求;不舍;记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6-0028-04

一、引言

不记得谁说过:有爱,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杜拉斯作为极具女性魅力的作家之一,爱,似乎填充了她的一生。从热带树林里一起冒险的小哥哥,到六十六岁时出现并伴她终老的扬,杜拉斯用其作品展示了她在爱情海洋中徜徉的一生。由此,笔者期待透过《情人》和《乌发碧眼》这两部作品去还原杜拉斯爱的踪迹,去追寻她写作中爱的源动力。

二、为爱守候

杜拉斯在寄给一个男人(可能是她的情人)的信中这样写过:“我总想保留一个地方,让我独自待在那儿,让我可以在那里爱。不知道爱什么,既不知道爱谁,也不知道怎么爱,爱多久,但要自己心中保留一个等待的地方,别人永远都不会知道,等待爱,也许不知道爱谁,但等的是它,爱。我想对你说,你就是这种等待。”[1]杜拉斯始终像少女一般,希冀爱的降临,不管是渡船上十五岁的少女,还是历尽沧桑的花甲老人,她始终相信爱是真实存在、是永恒,因此她也始终守护着孩子般纯净的心灵,用力地去等待爱。

十五岁半的杜拉斯拥有早熟的魅力,吸引了一位中国男人。起初碍于种族和家庭,她只是作为爱的接受者,只有当她一人站在回法国的渡船上感受着眼睛的干涩时,只有当她在余生不断地用回忆这一段过往时,她才确认自己曾认认真真地爱着。

六十六岁的杜拉斯本该看透了爱的种种模样,却在安德烈亚·扬突然停止来信时感到了失落。这不单纯是杜拉斯习惯了扬的追求与关注,而是因为她请求与扬见面,期待与他进一步交往。这样的勇敢不正显示着年逾古稀的她也保持着对爱的憧憬、执着与信任吗?

传统意义的观念认为爱就是爱一个人,爱到永恒。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借唐璜之口反问我们:“只有爱得少,才是爱得深吗?”对爱的追求与向往是贯穿我们人类始终的存在,将其锁定于一个人身上固然崇高,但却也在很多时刻下违反了人性。而爱,在杜拉斯的作品中不再是传统的意义,她并未为爱下一个“应该怎样去爱”或者“怎样才可以去爱”的标准。而是在用热烈的一生践行着对“爱”这个存在的守护,而非局限于对一个人或是一些人。她让我们相信爱的存在,然后在爱来临的时候勇敢地去接受,去感受与付出。这或许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崇高,却真实地解除了加在人类,尤其是女性身上的道德枷锁。

爱是一个过程,人是这个过程的中介,而爱一个人其实也是求证爱情的过程。在杜拉斯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她深刻地爱着爱情,在她写给情人的信中我们又看到她等待着付出爱情。这样的为爱守候,这样的等待让杜拉斯的内心世界始终鲜活,激情与憧憬促使她更加敏于感受外界的点滴。再加上文学家固有的感性让杜拉斯在内心世界为外部世界的经历勾画出一幅幅丰富的图景。外界与内心,由此和谐地统一于作者的作品中,呈现给读者的便是一部部流淌着生命节奏与鲜活色彩的作品,我们无法不惊叹它的美丽,更无法不惊叹于这份美丽的创造者——爱的源动力。

三、大胆追求

如赤子般对爱执着的杜拉斯,在爱情降临时勇敢地追求爱、接受爱以及感受来自爱的痛苦。

(一)《情人》中的表现

十五岁半的杜拉斯毅然决然地上了那位中国人的私家车,是接受他的爱的开始,也开始了这份看似离经叛道的爱情。首先是年龄问题。只有十五岁半的杜拉斯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来说都只是一个孩子,然而早熟的她却一直冷眼旁观那位中国人对她的好奇、迷恋甚至是痛苦。不管是《情人》还是《中国北方的情人》,杜拉斯始终没有直面描写过对她情人的迷恋或是不舍,却正是这一种被动,让她身上多了一份神秘,让她的中国情人为之倾倒、为之折服。如果说这是少女的杜拉斯有意地使用心机征服中国情人,未免太过牵强。她只是以一个原生态的少女形态出现,懵懂而决绝地感受爱、回应爱。然而急切地与情人发生关系,持久地保持情人间的肉体关系,这似乎更加突破了道德的限制,但是从爱情本身来看这不更加昭示了杜拉斯在追求爱和感受爱时的大胆决绝吗?孩子样的杜拉斯不会仅仅因为感官刺激而贪恋这种关系。因此这暗藏的主动和表面的被动其实更展示出杜拉斯那一颗追逐并掌控爱的心。

其次是种族障碍。肤色在杜拉斯时代是评断地位高低的决定因素,也是交往中难以逾越的鸿沟。她与中国人的相爱从开始便不被允许。可是杜拉斯没有放弃,一方面她在与中国情人的交往中感到惴惴不安,甚至些许耻辱;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自拔,乖巧而大胆地出入他们的蓝房子,接受中国情人的付出并给予回应。如果说传统情侣间全身心的回报是大胆追求爱情的表现,那么像杜拉斯这种在心理重压下的回应不是更加令人心疼吗?爱是盲目,是疯狂,亦是沉重,所以人说爱需要不管不顾、大脑空白,如若在爱的同时肩上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无法放纵地去爱,亦无法停止去爱,那将又是怎样的悲哀。我们难以知道杜拉斯在爱的时候心里到底是怎样的矛盾与挣扎,只知道当她面对母亲的打骂斥责,面对学校的禁令时所做出的所有决绝的行为背后藏着对这份爱怎样坚定的执着和追求!

最后,家庭的阻碍与肤色问题相伴而生。母亲不允许杜拉斯与那位中国情人相爱,于是杜拉斯欺骗母亲说与他在一起是为了钱;哥哥们不屑承认杜拉斯的爱情,于是她一方面看似高傲地让情人满足哥哥们的所有物质要求,一方面在心底里深深愧疚,并细语安慰情人……如果说不是因为爱,杜拉斯完全可以对情人的难过置之不理,事实上她心里的不忍与难过,正是来自对他的爱。这表面的冰霜与心底的柔情恰好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一边看到她肩上承担的压力,一边感受到年幼的她心底的隐忍与爱。聪明的杜拉斯在这里选择用客观而淡然的叙述,而不是直白的心理揭示,恰好与主人公的矛盾无奈形成呼应,让读者切实感受到那种欲说还休的挣扎与隐忍。少了大篇幅的顾影自怜,却多了留白的惆怅与哀伤。这便是弥漫在这部作品中的基调吧,淡淡的愁绪,讲述着如水平静的故事,翻涌着的却是如火的执着与追求。

回观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备受煎熬的女孩子。这份煎熬是对爱的决绝,而对爱的决绝则是杜拉斯生命的源动力,她的生命为爱而绽放,也是感知到爱的存在和对爱的追求滋润了她的生命,使之更加美丽和充满魅惑。并在此中,因为爱而体验到的种种,为爱而经受的种种,不管是煎熬,还是快乐,甚至是痛苦,都更加令她的内心充盈,令她的文字充盈。在这个层面上,大胆地追求爱,是她这些充满诱惑的文字的源动力。

(二)《乌发碧眼》中的表现

如果说《情人》中对爱的大胆追求让读者充满了痛心,那么杜拉斯对与安德烈亚·扬的这段感情的追求则直白火热了许多。

年龄同样是横亘在杜拉斯与扬之间的一个问题。她66岁,他27岁,近四十岁的差距令杜拉斯身边的朋友都难以接受,杜拉斯却说:“很奇怪你会考虑年龄。我从来不想它。年龄不重要。”[2]这更符合一位艺术家的气质,重视的是灵魂与情感的交流。杜拉斯突破年龄的束缚,响应的是心底对爱的渴望,忠诚的是内心对爱的大胆追求。

当然,与扬灵魂的交汇是杜拉斯渴望爱情的先决条件。扬看过了杜拉斯的每一部作品,从文字中了解了杜拉斯的整个人生轨迹和思想波动。之后几年如一日的信件传递了他的思慕。如同一汪清水,缓慢而有力地融入杜拉斯的生命中,她开始盼望他的来信,将信件妥善地保存在盒子中,并且邀请他来她家……当扬突然中断来信、失去音讯的时候,杜拉斯感到焦急煎熬,一天天的等待,一封封信的寄出是她迈出了追求这份爱情的第一步。当扬终于出现,杜拉斯像少女一般冲上去拥抱他的时候,对爱的追求终于有了更激烈的展现;而当两人最终突破肉体禁区时,杜拉斯对爱的追求有了最原始的结果展现。其后杜拉斯对与扬肉体交流的欲望,对扬时刻陪在身边的渴望,以及扬消失后的焦急惶恐都能说明杜拉斯在这一场爱情中大胆地追求着、接受着、并且回应着。

《情人》中那少女的追求是重压下的“冷漠”而平淡,那么《乌发碧眼》中杜拉斯的追求则是激烈而直白。可是不管平淡也好,激烈也罢,跳动在杜拉斯心中对爱的激情总是不变的。因为相信爱,她大胆追求,因为追求,生命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因为多姿多彩,她用心记录。这一部部的文字,正是她血液里爱的激情,透过这一颗颗文字,我们也看到了她对于爱的执着与信任。“踏着她的足迹,就是走在她所开辟的水稻和沙砾之路上,就是走在没有任何描绘,没有任何标记的边缘。她的领地总是变幻不定,偶然的停泊不是为了歇息,而是为了更好的出发。”[3]即使总在经历失去的痛苦,杜拉斯也从未停留过,她不断地出发,不断地追寻爱的曙光,不断地使生命更加多彩。

四、害怕失去与怀念

害怕失去与怀念,这两种情绪虽然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态,一个是在爱情中的惶恐,另一个则是爱消散之后弥漫在内心的纯个人的思念,可是却同时反映了杜拉斯对爱的念念不忘。

“我看见了日光下所发生的一切……我看见了。我看见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捕风。我看见那些弯曲得不能再直起来。我看见那些缺少的不能被填满。”这段《圣经·旧约》中的文字反复出现在杜拉斯的作品和传记中,略带消极的语言,是浓浓的悲哀。不管是怎样的刻骨铭心,不管是怎样的美丽瞬间,总会消失在时间的洪流里,那些相似的场景,那些熟悉的味道再次出现时,竟成了蚀骨噬心之痛。渴望爱、执着于爱的杜拉斯始终怀抱着少女般纯净的心,她紧紧抓住爱是因为害怕失去的痛苦,她不断地追寻爱,是因为她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爱的味道。少女时代的爱情并没有随着离开中国而消散,更没有因为时间地流逝而变淡,它在杜拉斯的记忆中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甚至因为记忆的永恒而更加珍贵和美丽。海边蓝房子,与中国情人在一起的每一个细小点滴……活生生地跳动在杜拉斯的记忆中,她用破碎的文字记载,亦是在重复和惦念。“打开的每一部作品都好像是一個漫漫长夜。”[4]杜拉斯这样定义自己的文字,因为她害怕在时间的流逝中那些珍贵的记忆、珍贵的过往都消失不见,因为她不舍得过去消逝,所以她试图用一颗颗文字恢复曾经;试图在旧日重来中获得满足。其实我们都曾试过对无法释怀的情境用力回忆,希冀在此中让一切美好更多一点,更长久一点,那么我们阅读杜拉斯的记载不恰好是在追寻她曾经的足迹,不恰好就是在感受她对爱的执着吗?细腻敏感的杜拉斯让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身体里刻下印记,用力地抓住过往,也便抓住了绝望的感觉。酗酒、黑夜、记忆……文字是杜拉斯的释放,亦是拖拽她走向曾经的毒药。

杜拉斯的记忆破碎而零落,于是文字便也破碎而本真。《情人》中中国情人的形象是那个记忆中孱弱单薄的男子;《乌发碧眼》中男子忧郁的神情是陪伴在自己病榻前的扬怜惜的眼神;还有那跳动在文字间歇的小小身躯是奔跑在热带树林里的小哥哥的身影……杜拉斯始终不曾忘记,亦不愿忘记,于是她固守着过去的点点印象,重生在自己的文字中,也便得到了永恒。永恒失去,杜拉斯可以永远借此怀念。杜拉斯是坚强的,她在文字中重现过去的甜蜜,亦是重复着过去的悲伤;杜拉斯也是脆弱的,无法卸除记忆的包袱轻松生活,选择铭记以获永恒。这样的女子,如何不令人心疼。

也许是厌弃了纯粹的文字,后期的杜拉斯开始喜欢上光影流动的感觉,她选择用画面、镜头和语言对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对心里的小小感觉进行记录。她说:“现在,我的电影就是我的书。”[5]少了破碎的文字带来的回味,却多了更直观的显现。不管是《广岛之恋》中在树林里奔跑的一幕幕场景,还是《卡车》中一辆辆卡车的出现又消失,杜拉斯想表达的都是出现在心底或者记忆中的那一幅幅画面,或者说是由那一幅幅画面引起的一丝丝感觉。杜拉斯的经历也是很多人的相似经历,一幅画面、一阵旋律、一缕气息会让那些有相似经历的人产生别样熟悉的感觉,猛然间走向曾经的某个瞬间。只不过,很多人会在刹那之后走回现实,杜拉斯却不同,她执念于过去,不单是过往的种种经历,还有更多的是细小的情景,因为不舍,因为执着,她选择用镜头的定格来重现曾经、描绘内心。通过屏幕上那些定格的影像,纵然破碎和凌乱,却可以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她对于过去的留恋,对于曾经感情的不舍。从这层意义上来讲,习惯于徜徉在自己世界中的杜拉斯并非生性孤独,而是她对于过去有太多的放不下,深究其原因,不也正是因为她对于过去的事、过去的人,爱得认真爱得深刻吗?因为这些爱,她反复回忆,割舍不下;因为这些爱,她用画面还原,为记忆、为灵魂找寻一个出口。可以说那些文字、那些画面是她在爱着的证明,而爱,亦是这些文字和画面诞生的源泉。

五、结语

爱,同死亡一样,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有多少人为爱而动笔,又有多少人去记录有关于爱的点点滴滴。一生敏感而孤独的杜拉斯从未停止去爱,就好像她从未停止写作一样。同样身为女人,杜拉斯为爱生、为爱死,她在为后人留下巨大的精神飨宴的同时更以她本身的人格魅力震撼了笔者。基于此,笔者愿抛弃客观而冷漠的作品分析,希冀以感性的方式探究杜拉斯一部部作品背后的盛大的爱,还原她一个有血有肉的身躯和灵动丰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杜拉斯.杜拉斯文集——物质生活[M].许钧,主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2]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M].王道乾,南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玛格丽特·杜拉斯.乌发碧眼[M].王道乾,南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阿兰·维贡德莱.追寻杜拉斯的足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5]玛格丽特·杜拉斯.杜拉斯文集——广岛之恋[M].许钧,主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6]米榭勒·芒梭.女友杜拉斯[M].胡小跃,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许晶晶(1987.5-),女,汉族,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方文学文化比较、美学。

猜你喜欢

追求记录不舍
不舍的十二月
不断不舍也不离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锲而不舍“追求”陈都灵张艺兴哈欠连天状态不佳
莫言《红树林》蕴含的文学价值思考
浅谈中学生追求流行音乐的思想
秦秀英:自己“记录”自己
见与不见
见与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