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3-10-30朱萍于晴
朱萍 于晴
【摘要】本文论述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各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从育人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角度提出在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以期能从教育实践中发现优势与不足,为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新闻传播 应用型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4-0056-04
文化是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特质之总和。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价值观体系、道德准则、信仰、艺术作品、生活方式和习俗等。在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毗邻东盟国家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要契合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特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顺应国家、民族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宝库,是经过内化的深厚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可敦化社会风气,提供精神的指引,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推动力。
现在中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又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战略期。展望世界,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而西方话语权仍处在主导地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需要提升,如何用自己的语言逻辑讲述属于我们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我们的文化,这是新闻传播教育要实现的目标。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坚强基石。中华民族就是靠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才历久弥新、凝心聚力,一直伫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新闻传播本身就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它被看成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被赋予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践行中国道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新闻传播教育则担负着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的新时代创新人才的任务。
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媒体需面向全球起到积极的传播作用;对东盟国家的交流传播,地方更要发挥地缘优势,毗邻东盟国家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地方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要适应国际舆论传播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培养“兼具中国灵魂与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要站在全面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高度,坚持立足国情,在传承中创新。
地方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要坚持守正创新,建立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机制,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具备自身特色的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文化自信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必由之路
新闻传播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文科专业,承担着传播信息、监督社会、传承文化的使命,无论是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还是实践应用都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源头活水中不断汲取营养和能量。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高质量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
聚焦国内,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媒业已进入数字化多媒体时代。新兴信息技术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我国媒体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融媒体”已成为媒介生态的新形势,在产业化、融合化的发展时期,受众需求日益多元化,融媒体时代给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新兴思潮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德布雷《媒介学引论》一书中提到了传承和传播的差异。当前新旧媒介圈之间交错融合,重新组织了社会的不同力量。传播在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更加多元化。在信息洪流中,要将优秀内容很好地传承下去是新闻传播行业的责任与义务。
同时,新闻传播事业具有信息载体以及声音放大器的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特殊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就意味着要传播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现如今的新闻学与传播学起源于西方,一些常提到的西方新闻理念与我国的国情并不完全符合,我们要探索完全属于自己的新闻与传播学科逻辑框架,构建完全属于自己的特色学科道路,突破西方价值体系的桎梏,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作为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与涵养作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具备文化自信、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二、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找準地方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立足点
根据地方应用型院校自身的区位特点,找准新闻传播专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立足点,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中。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不断强化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建设。新闻人才培养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实践经验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凸显中国特色、民族风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面对多样化的传播环境,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崇高的新闻人格和职业道德,并形成较高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要立足地方特色,从整体上增强民族自信。对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善于将当地优秀人文资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中,强化传统德育及素质培养。尤其是在融媒体时代,面对多样化的传播环境,依托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又是新闻传播教育应有的使命。重视新闻传播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既有利于深刻认识新闻教育的本色,积极推动新闻教育的良性发展,又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有效预防不良文化对学生思想的侵蚀。
最后,要适应时代需求,在新时代信息化条件下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其特征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如何运用信息新技术保护、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中国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时代的需求,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传承文化的使命,并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视角的应用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才能适应国际舆论传播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各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要重视和契合国家发展需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多元文化视角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明确培养目标,将文化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理念中
地方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将文化素养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理念中,明确培养目标,并突出校本特色。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广西的地方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均突出了以素质为本的育人理念,明确了培养拥有综合人文修养、富有发展潜质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并融入思想教育、知识能力提升和综合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中。以下选取广西一些有代表性的院校为范本(见表1)。
(三)突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和特点,进一步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角度系统全面地完善课程建设
应用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培养职业素养高、职业能力强且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建设一套系统、科学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需要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考虑课程的整体性和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以及课程设计中知识、能力、素质、品格的指向性,并且要从院系层面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推进。
广西的应用型院校的新闻传播院系通过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各院校均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在通识类课程板块或基础课程中,同时关注到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补充。有些院校在开设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等通识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辅以如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等导读类或鉴赏类选修课程。
但广西的应用型院校仍需进一步从整体上完善课程建设。有些院校开设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不多,而且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偏好,如果能根据培养目标全面地进行多门课程的整体统筹,就会使学习内容更全面、系统;还可考虑由多位有专项特长的教师共同承担同一门课程中的各部分内容教学,以更有利于形成课程特色。同时,可充分结合地方特点,形成校本特色课程。如针对地方民族文化和广西面向东盟的地域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广西财经学院就开设了东南亚文化概论等课程。
(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多元化,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体系
目前广西各院校都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知,除以课堂讲授作为主要载体外,还采用了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如开设博雅大讲堂,在端午节、农历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举办民俗体验日等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书画大赛、“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校园行”有奖活动等。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成为新闻传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更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营造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一些院校还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平台和人文景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效的补充。如贺州学院建有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和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传习馆、瑶族服饰贺州学院工作站等;北部湾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也通过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建设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使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互补充,推进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学形式,是地方应用型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另外,一些院校还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一线,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创作优秀作品,并搭建传统文化项目实践平台或者交流展示平台,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各类主题的短视频制作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和自主传播,在平台上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进一步融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Z].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德布雷.媒介学引论[M].刘文玲,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融媒体时代下广西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2019C25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萍(1976— ),广西南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晴(1998— ),辽宁鞍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