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体育运动类App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的方法探析

2023-10-30区文航宋香湘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

区文航 宋香湘

【摘要】本文分析运用体育运动类App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的意义及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运用体育运动类App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 体育运动类App 体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4-0031-03

国务院2021年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大学生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群体,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在社会上具有示范作用。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体育运动,营造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使大学生形成的运动意识和习惯成为全社会体育运动的榜样,促进“全民体育”的实现。实践证明,运用体育运动类App构建大学体育文化,是提升大学生运动热情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操场”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对提升全民的运动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一、体育运动类App是大学体育教学的现实需要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22年6月发布的《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81.1%。其中,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儿童、青少年的比例为55.9%,可见,我国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不容乐观。

在大学中,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是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学传统体育课上课时长一般是固定的,加之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体育课有限,体育教师很难为学生普及大量的体育运动知识。每一位学生的生理状况存在着差异,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使之充分获得个性化发展。而且体育教师只能够掌握学生上课时的运动状况,课堂之外无法了解学生是否按要求进行课后运动、运动时长是否达标、运动姿势是否标准等问题。因此,亟须探索一种便捷高效的方式,帮助高校教师即时掌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督促学生完成体育锻炼任务。

互联网飞速发展至今已经完成了从电脑到智能手机的媒介更迭,并伴随而来各类App的大量运用,体育运动类App也应运而生,成为虚拟体育活动与现实体育运动的结合体,成为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其即时性与交互性不断地驱动着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指导。体育运动类App能实时为教师提供学生的体育运动数据,并对运动数据进行分析,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笔者调查发现,体育运动类App具有较大的学生用户基础,对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是大学体育教学的现实要求。

二、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是一种独具特色、以大学生为实践主体的校园群体文化,由形式多样的体育课、校园运动会、大学生体育文化节等构成,是广大师生在长期的体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之一。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各学校也在不断加强体育教学,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建设更多的运动场馆,配置更多的体育设备、设施、器材。但部分高校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认识仍不够深入,忽略体育文化建设,把体育文化单纯地等同于体育课的户外活动,割裂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统一性,缺乏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一)高校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知不到位

从课程教学来看,对非体育专业学生来说,高校更重视专业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太重视体育教学和体育成绩。有不少高校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专业建设上,认为按照要求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开足体育课时就行,其他的是体育教师的事,没有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学生体育观念。学生没有强烈的体育运动观念,没有人人参与的体育运动意识,自然也就难形成天天锻炼的习惯,也就没有体育运动气氛,难以形成浓厚热烈的体育文化氛围。高校对体育文化建设不重视的另一种表现是体现在“三风”建设上。在学风建设上,高校更重视专业学习、实践上,没有把体育教学放在合理的位置;在教风建设上,高校更加重视专业教学与专业教学设施建设,更加重视专业教师及其队伍建设,没有把体育教学与专业教学、专业训练相融合;在校风建设上,高校更加注重专业特色,更加重视专业渲染,没有把体育运动与专业特色相融合,没有营造专业与体育相互辉映的气氛。因此,一些高校常把体育文化当作一种摆设,浅层次地建造一些体育运动塑像、制作一些体育运动图画,营造一种表面化的氛围。其实,体育文化气息来自体育运动气氛,来自体育教学和活动,来自运动场地、设备、器材等。如果高校没有浓厚的体育文化气息,那么就难以形成体育运动氛围,无法展现体育运动文化内涵,更不可能出现专业与体育相辅相成的效果。

(二)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资金投入不足

高校的体育物质基础决定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从总体上来看,国家对高校体育资金的投入与其他投入相比要少许多,高校的体育专项资金来源又较为单一,因此高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运动场地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条件,有的运动项目,比如球类运动项目,如果没有完善的场地那么就无法进行。因为资金投入不足,所以许多高校没有足够的体育馆、运动场等,也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体育运动设施、装备和器材。有的高校虽然建有不少的体育场馆,配备了品种比较多的运动器材,有比较多的运动设施,但与师生的总人数相比,人均拥有量还是比较少。有的高校由于体育运动专项资金不足,甚至为了减少体育场馆运维费用,只有在上体育课或比赛时才打开场馆,其他时间紧闭场馆。有心锻炼的学生想要运动,却没有合适的运动场地,也没有充足的运动器材可以使用。体育场馆的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与资金,要想建设一個新的体育场馆高校就得压缩其他方面的投入;场馆建好后,每年还得投入大量的运维费,如游泳馆的运维费就相当大,有的高校甚至对外运营也难以维持。高校的运动场馆不足,影响学生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也就难以营造一个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影响体育文化建设。因此,高校要意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从思想上、物质上给予更大的支持。

三、运用体育运动类App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的有效方法

体育运动类App让原本线下体育运动变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运动,其丰富的内容、新潮的设计、操作的便捷,对大学生而言既新奇又有趣,具有较强的运动趣味性,符合大学生喜欢接触、研究新事物的心理特点。因此,高校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网络入手,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体育运动氛围,充分利用运动类App构建全新的大学体育文化。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体育运动类App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一)引导学生积极使用App,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使用体育运动类App,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举措。在现实中,有些学生偏向“塑形”,有的偏向“增肌”,有的单纯为了增强体质,这些都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类App进行“私人订制”。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订制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通过App丰富的内容板块、个性化的订制、强制性的运动要求,追使学生改变生活习惯,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并将个人的运动数据分享至其他社交平台,在与其他用户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营造体育运动氛围。为了提高体育运动类App的使用率,高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学生会等,引导大学生积极使用;学工部(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可通过App发起种类多样的户外运动挑战赛,如跳绳、跑步、骑行等,激发学生的参赛欲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灵活运用App多项功能,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效果

体育运动类App具有很多优势和功能,如可以记录运动时长、运动轨迹和运动消耗的热量,可以进行运动疲惫感分析、制订个人运动方案、查看同伴运动情况和分析运动数据等,可谓集科技与运动于一身。为此,高校可依据体育运动类App的特点,灵活运用其中的功能,帮助大学生提高体育运动的效果。例如,多数体育运动类App具有打卡功能,无论是学校的强制要求还是个人自愿制订运动计划,均可以利用它督促大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体育运动,完成既定的运动目标。再如,鉴于一些大学生有盲目运动的行为,在运动过程中练什么、怎么练、练多久没有计划性,学校可以运用体育运动类App为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提供“量身定制”的运动方案,使其科学地运动。学校可以提供运动视频,引导大学生在App上学习体育技能,或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从而营造“人人参与锻炼”的氛围,促进形成良好的大学体育文化。

(三)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大学生体育运动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尤其应该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多维度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可以运用体育运动类App(教师版本)监测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发现异常行为及时纠正,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使运动更科学、更高效。此外,高校教师可用体育运动类App辅助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教学,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引入体育运动类App后,高校的体育课不仅局限于课内,而且可延伸至课外,帮助学校建立更为完善的体育课程考评方式,打造集功能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体育课堂。例如,学生在校园内打开运动类App中的定位功能,系统自动定位学生所处的坐标,实时记录学生在校园内的运动数据,并发送到体育教师的手机上,让体育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课外锻炼的情况,实时掌握学生的运动效果,并据此改进体育教学,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构建校园文化的新载体

体育运动类App在高校的运用一般基于学校的硬性要求,或者大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推荐,App把大学生与体育运动连接在一起,激发了大学生的运动热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鉴于此,高校可以打破院系、班级、宿舍界限,通过信息技术将学生分成各类体育兴趣运动小组,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相应的体育运动项目。跨院系组建志同道合的运动小组,能够发挥同伴带领和监督的作用,使大学生把注意力从整日在宿舍打游戏、追剧转移到户外健身上,让校园体育文化真正活起来。总之,借助体育运动类App这一新媒体,学校可以轻松发布各类活动信息,组织开展诸如“荧光夜跑”之类的群体运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用群体性的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构建常态化的校园体育运动文化。

互联网技术持续进步,智能终端也在不断发展,体育运动类App逐渐成为营造高校体育氛围的有力推手之一,让学生在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在“健康中国”实施背景下,高校应该通过体育运动类App这一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运动变成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让校园更加充满运动气息、充满青春活力,从而构建学校体育运动文化,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光元.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11).

[2]杨明.体育运动类App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J].灌篮,2019(10).

[3]侯猛.“互联网+体育”背景下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3).

[4]张皓天,张娟娟,杜旭静,等.运动类App对大学生运动习惯培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21(10).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92020KY61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区文航(1984— ),广西贵港人,在职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宋香湘(1991— ),通讯作者,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网球方向)。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