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实践路径
2023-10-30张成龙罗泽明
张成龙 罗泽明
【摘要】本文阐明当前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况,分析新时代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选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内容、构建四维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服务平台、构建“管+教+培”三位一体师资队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等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 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4-0026-05
党的二十大报告绘就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高地”。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以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培养堪當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重要工作之一,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教育部在2022年7月19日召开的“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十年来,我国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提升。可见,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和科研成果。笔者研究发现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主要集中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逐渐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国家科技战略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许多企业面临发展模式、经营方式、产品变革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帮助实现变革。因此,一些高校逐渐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知识传授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方式,与时俱进地改革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突出实践性,强调知行一体化。一些高校通过专创融合特色课程,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用实际课题案例教学,营造出具有实证分析和科学研究氛围的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逐渐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想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就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属性,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改革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青年学生真正懂得创新为了谁、依靠谁,自觉地把追求创新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高校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站位,了解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师。他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四史”中蕴含的思想理论、育人元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激励学生从“四史”中汲取创新创业的奋进力量。
(三)创新创业教育逐渐与生产相融合
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设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针对企业招聘方向订单式培养人才。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级版,它与校企合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产教融合本质上是指生产和专业教育培训的一体化,把专业教学与实训放到实际生产环境中,将“教”“学”“做”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当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借鉴职业教育中专业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生产结合;或者通过生产情景模拟、构建实践训练场景,让学生尝试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创新创业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逐渐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生产相融合,推进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协同育人基地建设,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要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肩负起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的艰巨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破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问题,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遍地开花,对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笔者通过对包括桂林理工大学在内的广西80多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分析发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仍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缺乏层次性
笔者研究发现,当前广西34%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缺乏层次性,目标不够具体,不同类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相似。在其课程体系的设置里并没有充分凸显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没有很好地结合专业特色、行业特色、地方特色和国家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体现定制化、精准化的课程体系特点,课程实施效果不如预期。一些高校相关课程的设置只是简单模仿借鉴他校经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没有严格依照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科学编排课程内容,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定制专创融合型课程,没有拓展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没有合理地开设学科前沿、创新思维、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没有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分层次的人才培养上,一些高校尚未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全流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未能有效促进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实践平台缺乏深入联动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多侧重于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部分则主要通过开展验证性的实验课进行,出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难以衔接的情况。广西有64所高校已经建设了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创客空间等校内实践平台,但是有些学校并没有充分发挥实践平台的作用,课程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践平台缺乏深入联动,导致创新创业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衔接不充分,许多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有些实践课程无法实现针对性教学,也没有及时更新创新创业实践内容,因而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缺乏系统培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通常由兼职的专业课教师组成,多为实践经验不足的“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任教,相对缺少创业创新实践磨炼,难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接地气、冒熱气的经验和指导。同时,笔者调查发现广西有超过60%的高校没有针对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进行过系统的培训。教师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较少,有的教师未能有效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利用校企、校地等合作平台,未开展赴企业挂职锻炼、接受岗位培训、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与创业精英交流等实践活动,从而缺乏企业管理结构与制度、人员组成与配置、岗位职责分配等方面的知识与实践经验,未能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参与具体项目研发、孵化、推广来提升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对行业的认知层次,缺少积累实战经验的机会。教师由于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培训和锻炼,也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施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无法共同克服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就无法获得第一手经验。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时,也未能有计划地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很少邀请本专业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来传授先进理念和经验,也很少有机会走出去跟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交流。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育人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
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广西部分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需求,没有随着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业态、企业形态的转变而转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需要进一步改造升级。高校需要根据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内涵和人才培养建设的目标,制定一套与当前高校师资能力和学生需求相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效果,以适应时代要求。目前,部分高校还未能结合自身特点及专业需求把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本和以创新驱动为要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未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思路,未找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新颖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时间与地点固定,形式单一,教学形式仍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上。教学方式落后于互联网时代,教学过程较为简单,师生双向互动式、研讨式、情景式的教学形式较少。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兴趣、能力、心理行为模式等把学生细分为多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灵活地参与实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例如,针对分组竞赛能力型学生,可引入小组创业团队实践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针对创新研究型学生,就要摒弃大班授课方式,改成小组教学,通过具有浓厚创新创造氛围的专项工作室开展教学,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等等。
三、新时代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路径
(一)选择恰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一是建构全覆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学校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不同专业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等,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走进创新创业、新企业创立、企业运营管理等通识与专业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课程群。二是选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首先,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认知,传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及行业环境,了解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企业创办流程以及财务管理、项目管理、风险评估等;其次,教师要注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素养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最后,教师要致力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既包括学生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的提升,又包括创新能力、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等等。
高校应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分阶段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全体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一要构建连续性的课程体系。学校要构建与专业相配套、与学段相适应的连续性的课程,并适时地进行课程优化,以适应新的变化,从而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接受不同层级的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指导。学生毕业后还可以继续与学校联系,与时俱进地接受或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二要构建分级化课程体系。从层级的角度设置课程体系,以便不同层级的学生选择相应的课程。教师也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三要构建专业化课程体系。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从专业的角度来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不同专业要有不同的与专业相对应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就是由专业的师资队伍,选用专业的教材,进行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开展专业化的课程教学。四要构建针对性课程体系。这个主要是讲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以专项案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发展目标的大学生找到针对性的课程。五要构建渗透化课程体系。这个主要是讲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中,渗透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六要构建网络化课程体系。这个主要是讲课程的网络化问题,学校要把创新创业课程及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教学资源发布到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学校和学生都要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共享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化课程教学与学习,打破时空限制和教学程序,使学生能更加自由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二)构建四维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服务平台
学校要从多维视角出发,构建“课程、实训、校企、成果”四维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服务平台,发挥学科优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更加高效、便捷的平台。一是营造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气氛。从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知识、个性发展六个方面培养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竞赛展示活动和具有学院特色的科技文化节,举办创新创业课程讲坛,邀请优秀企业家、创业者、成功校友进校演讲,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二是搭建创新创业科研实训平台。优化科研训练管理制度、激励制度,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师生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加强师生高水平科研训练,努力培养交叉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学校全天候、全免费开放平台资源,打造学生“自创”、师生“同创”、产教“领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鼓励教师与产业对接,并带领学生设计、开发项目,将创新创业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将成果传播分享于社会,实现科研与学生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三是搭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教师要走进企业,调研并了解各类企业对课程教学的要求,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学校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教学、教研和评价等活动,使之与高校教师参与构建理论框架与实践教学体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和孵化场所,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专业孵化助推项目落地发展;邀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分析和辅导,进行创业研讨与培训,并开展创业沙龙、创业答疑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项目路演,做好创新交流、新产品的展示发布等工作。四是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学校要专门设立一个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为师生知识产权申请、科研项目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服务;引入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投融资机构,为师生提供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市场调查、商务谈判等服务的第三方市场化合作平台,助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将转化效益反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创新企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管+教+培”三位一体师资队伍
组建管理队伍、教学队伍、培训队伍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强化育人内生动力。一是组建创新创业管理队伍。学校层面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专题会议。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及各分管校领导,全体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书记、院长等共同制定全校性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及目标,形成校委会专题研究创新创业育人工作制度。二是组建创新创业教学队伍。由主管副校长、教务处领导组织校内外创新创业教学名师、实践获奖教师和一线管理教师组成专家咨询服务机构,为学校制定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创新创业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指导方案落地和各项制度、措施落实。三是组建创新创业培训队伍。依托学校现有师资培训资源,吸收优秀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实践指导教师,建立“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专项”制度,组建面向全校教师开展“双创”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改革、考试改革、竞赛项目等系统性培训活动的师资培训队伍,完善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培养机制,实施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培养学分制管理,开展以提升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校本培训、以创新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专项进修培训。
(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形式
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高校要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惯性影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扩大实践教学环节,把传统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灌输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亲身实践。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动手实验等各种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辅以活动、游戏、问卷、测评、视频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性。三是强化课程实践环节,充分利用课下教学中的各类创新创业课外活动,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课程实践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30%,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把实践教学分为认知性实践、体验式实践和创新性实践等不同类型,实施相应的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要以国家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契机,搭建实习实训平台,组织并指导大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从目前来看,广西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各异,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明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也各具特色。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各高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实际,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实践性显著、应用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践教學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激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增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吸纳相关企业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开展职场体验和实践实训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元假设、内在逻辑与系统方略[J].当代教育论坛,2022(4).
[2]朱爱萍,韩莹,胡效亚.“五位一体”应用化学专创融合特色课程的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22(12).
[3]张秋菊.课程思政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1).
[3]尹兆华,刘丽敏,王丽红.融入党史元素的“思创融合”课程化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22(6).
[4]荆鹏飞,何丽娜,宋瑞波,等.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
[5]关春燕,何淑贞.协同理论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A类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021JGA20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