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诗人宋兴周的新疆书写

2023-10-30高欢欢邹淑琴

新疆艺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疆诗人

□ 高欢欢 邹淑琴

戈壁沙海

宋兴周是清末民初一位颇有声望的西北边塞诗人。民国五年从北京入疆赴职,在新疆工作生活22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众多反映西北边塞之景以及边疆生活的诗作。诗人用诗文的方式对旅途中新疆的自然景象、城镇风貌、物产风俗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勾勒出了民国初期新疆的原始形象,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民国初期新疆自然、人文景观的整体面貌,是研究民国前期新疆形象的重要文献资料。

宋兴周(1877 年-1938 年),字怀西,又字静轩,甘肃甘谷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乡试中举,考进士失利后入仕,母殁后守制。服满后,宣统二年(1910 年)赴新疆为幕。次年辛亥革命爆发。宋以父老,即辞职返乡。民国五年(1916 年),宋兴周去北京求职,得护送新疆印信专员。之后,留在新疆办教育。宋兴周有学识、有才能,成绩显著,先后任皮山县县长、伽师县县长、昌吉州长、省府委员兼秘书长等。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宋兴周病卒于乌鲁木齐私寓。其著有《知足斋诗钞》八卷及《和陶诗集》等。①宋兴周将自己的西行感受和入疆见闻熔铸于诗文之中,呈现出一种富有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民国初期新疆形象。

一、民国初期的新疆自然景观

(一)独特的山水景观

宋兴周在清末民初旅居新疆,诗人在辗转南北疆各地的途中被沿途的边塞风光深深吸引,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为诗文,极尽笔力,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与我国其他地区平坦辽阔、平原广布的地势地貌不同,新疆深居内陆,干旱少雨,群山环绕。对初次来疆的幕僚文人来说,这种迥然不同的体验无疑是十分震撼的。如《哈满沟夜行》其二所述:

双峰对峙各狰狞,应有巨灵孤掌撑。

十里悬岩鹰怒爪,一钩残月雁归声。

人因腹馁频贪睡,马怯力疲不肯行。

尚有丰城雄剑在,夜塞腰际作龙吟。

此诗是宋兴周擢升昌吉州长,一路向东途经库尔勒,见到地势险峻的哈满沟时有感所作。哈满沟位于库尔勒市东北部,又名铁门关峡谷,是古丝绸之路的中道咽喉,也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冲。峡谷曲折幽深,两侧崖壁如刀劈斧凿,一线中通。诗作前两句描写的正是哈满沟这种险峻的山势,两山壁立,峡谷深邃,其间回荡着巨猿的嚎叫和南飞归雁凄切的叫声,绵延的陡峭山体遮蔽了硕大的月亮,只能勉强窥见一弯残月,山顶还有凶猛的老鹰不停地盘旋。从诗句可见,此地地势险要,凶险异常,稍不留神就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夜间横渡峡谷,诗人只觉“倦马徘徊愁夜咏,隆车鞺鞳接天来”(《哈满沟夜行》其一)。深夜赶路,人倦马疲,峡谷中回荡着高车在峡谷中驰行的巨响声,令人心惊肉跳。尽管作者一行饥肠辘辘、人困马乏,也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细应对,就连马匹也“马怯力疲”,不敢前进。夜行哈满沟无疑是作者入疆后一场惊险无比的记忆。

新疆的自然景观,除了山峡的险峻壮美之外,也不乏内陆河的清丽秀美之景。如宋兴周所作《午后抵莎车河将济,似与舟子相约,即使渡津,喜而吟此》:

临河方命棹,意绪却纷纷。小艇依沙渚,轻桡破浪纹。

今日铁门关

浮云随壑转,涧水向田分。无限风光好,归鞍带夕曛②。

诗中提到的莎车河即叶尔羌河流经莎车县的部分。与其他奔流不息的大江长河不同,发源自昆仑山河系的叶尔羌河水量丰富,流速较为缓慢,是附近农田灌溉的主要水系。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临时将渡莎车河,轻舟依沙渚顺流而下时所见之场景。风轻云淡,落日熔金,河流曲折蜿蜒,历经千回百转流入田间,滋润农田。此外,诗人还描写了晚渡莎河时的困难,“雁去胡天冷,鹰盘沙碛多。舟人如有约,待我渡莎河”(《莎河晚渡两首》其一)。诗中所写的是大雁南飞、凛冬将至之时,莎河内水量大幅减少,河道中产生大量泥沙,堆积形成多个沙洲,阻塞交通的景象。此处体现了新疆河流以高山融水为主,水量随季节变化的水文特点。

(二)新疆的典型气候

新疆深居内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典型的内陆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夏季气候炎热干旱,冬季严寒刺骨。新疆水资源匮乏,植被稀少,主要以连绵的戈壁、沙漠地貌为主。如同其他入疆的文人一样,他们对新疆气候始料不及,于是纷纷写下诗句加以记述。宋兴周的诗文中也多有对新疆气候的描写,如《焉耆道中》其二所述:

一领羊裘荡晚风,严霜十月气犹融。

傍溪老木连天碧,隔树斜阳堕地红。

雕影远盘玄圃月,雁声遥带黑山风。

何须更上昆仑顶,才入南疆便不同。

此诗是宋兴周经甘肃一路西行,进入新疆南部的焉耆县时所作。焉耆地处天山中段,周围大部分环山,形成了山间盆地,有着夏季聚热,冬季冷潮的特点。诗人抵达焉耆时,正值金秋十月,已经能在此地感受到寒冬的凛冽,夜间寒霜凝结,必须依靠御寒的羊裘才能度过漫漫寒夜,而白天时却又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场景。此外,一进入南疆,诗人陡觉气候同北疆殊异,南疆气候温暖融润,傍溪而生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黄昏的太阳犹如巨大的轮盘挂在天边。《焉耆道中》其二突出了新疆地区季节不明、早晚昼夜温差巨大的气候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南北疆气候差异之大。

新疆天高地阔,大风天气频繁,且常常伴随着沙尘。宋兴周经焉耆地区感受秋冬交际时气温的急遽变化后,在前往皮山的路途中又亲历了新疆强劲的大风天气:“树密风头紧,沙深马足迟。”(《皮山道中夜行五更始得经宿》)大风从密林中急速穿过,林木在大风中摇摆不定,风中的沙土混合着被狂风卷下的残叶,在道路上堆积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沙丘,阻碍车辆前行。诗人不仅要面对狂风沙砾,还要在满地残叶黄沙的道路上匆忙赶路,实在令人举步维艰、头晕目眩。另外,还有诗人在《大风》中所述,狂风是作者行路中常遇到的天气状况:

大风振林木,落叶满天涯。

卷起漫山雾,吹开五色霞。

已觉精灵聚,翻疑羽箭鸣。

氈车风偶定,一夜镜中行。

狂风大作,树木在大风中摇颤,树叶被大风刮落又卷起,在空中飘零乱舞。山谷中的雾气也被大风搅动,吹散了山间的朝霞。风声从耳边呼啸而过,仿佛千万支箭矢从耳边飞过,其声尖锐凌厉。行路的篷车根本无法在这种天气中前进,诗人只能勉强在大风间隙时匆忙赶路,一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此诗凸显了新疆风沙强劲,飞沙走石的天气状况。新疆地区风力资源丰富,除狂风之外,微风、缓风也是常见的天气。如“野涧风声缓,山空鸟语微。尘沙惊马足,日暮溅征衣”(《莎河晚渡两首》其二),诗人傍晚行至山涧,感受山间微风吹拂、空山鸟鸣。

尽管是微风,但其中还是裹挟着沙尘,黄沙惊了马蹄,侵袭了旅人的衣袍。

总的来说,宋兴周在任职途中途经南北疆各地,见识到了不同的地势地貌、季节交替、气候变化等,其诗作表现了民国初期新疆的气候特点和自然地理特征。

二、民国初期新疆的人文景观

(一)城镇环境、社会风貌

宋兴周在新疆任职数十年之久,在皮山、伽师等多地任职,在职期间勤政务、体民艰,也正因如此,他对南北疆城市、村镇的社会风貌十分熟悉。诗人很多诗作都是在行道途中所作,多以地名、道中为题,并在诗中对新疆多地的社会风貌、城镇环境等做了整体的描述。如诗人行至莎车境内时所作《莎车道中晚行两首》,其一:

自入渠沙界,轩轩气象新。

胡天闻汉语,遍地杂居民。

四野无荒境,千家如比邻。

东风初解冻,宿草尚如茵。

其二:

野旷风微缓,山遥气较和。

人来千树暮,春到万家多。

绣壤平如鉴,腴田密似罗。

喧喧城市近,马上正吟哦。

诗作中的“渠沙”即今莎车,位于于阗之西、疏勒东南,在今喀什地区境内,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一座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如诗中所述,进入莎车后,诗人看到了一片全新面貌的城镇社会生活图景。莎车城中喧喧嚷嚷、热闹非凡,少数民族和汉族交错杂居,常能听见少数民族之间使用汉语交流。城市中农田成片、土地肥沃、千家比邻,周围环境优美,微风和煦、绿草如茵、琼林玉树。整个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各族人民交流密切,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图景。除了莎车,叶城也是南疆绿洲中极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宋兴周行至叶城县时作《叶城道中》:

山腰含宿雾,石罅袅炊烟。

古涧樵人语,归来雪后天。

积水留鸦影,层冰碍马蹄。

山禽惊客到,飞过岭云西。

马嘶残雪走,川挟断冰流。

何处笳声起,随风入戍楼。

古堠烽烟断,荒沙驿路平。

如何笳鼓动,犹是战场声。

叶城县与莎车县比邻,处在喀什东南部。叶尔羌河河谷的积雪山岭形成的河流进入平原,汇入叶尔羌河,在它们出山的地方形成了片片绿洲。叶城县就在这一片绿洲之上,形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城镇,这里自然条件优渥,城市文明发展程度较高。《西域同文志》中记载:“地多林木,群鸦巢焉,即所有以名其地。”③可见,叶城林木资源丰富、鸟雀成群,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高的城市发展程度,这里常被比作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镶嵌着的一颗绿宝石。诗中“山腰含宿雾,石罅袅炊烟。古涧樵人语,归来雪后天。”的表述,也可印证当地山青树葱、云雾缭绕的良好生态环境。山腰间雾气缥缈,村庄里炊烟袅袅,百姓在林间伐樵,一片恬适宁静的生活景象。再如《英吉沙道中》也描写了在英吉沙城内花明柳绿、溪流蜿蜒、鸟雀悠闲的景象:

官柳依稀带笑颜,波光明灭绕溪湾。

双轮尽日随流水,鸥鸟不惊春意闲。

除此之外,还有《焉耆道中两首》其一(节选):

柳色依然尚耐攀,野桥官渡慰离颜。

孤云随意聊舒卷,幽鸟无声任往还。

诗作描写了焉耆县乡村幽静的生活环境。村落中柳色青青、交通便利、浮云舒卷,一片自然和谐、宁静安适的村镇生活图景。此外还有《晓发四首》中的描写:

长河隐隐晓星低,柳岸风轻趁马蹄。

双鬓飕飀④吹不醒,春山一路鸟空啼。

一抹寒林带野烟,溪流曲曲接山泉。

晓风不断晨星晦,恍似浓云欲雨天。

这是作者在旅途中早起赶路时对沿途风景的刻画。天空明朗、星辰低垂、树木葱茏、溪泉相接,和煦的微风与山谷中清脆的鸟鸣之声令人神清气爽、悠然自得。人在旅途,虽疲于赶路却亦陶醉于初春的美景中。

除了对城镇环境的描写外,宋兴周的诗作中还有对新疆各地百姓生活习惯、生活场景的描写,如他在皮山道中所作的《皮山道中夜行五更始得经宿》(节选):

日暮行人少,春来气渐和。

黄昏灯影乱,满耳杂胡歌。

树密风沙紧,沙深马足迟。

几家流水曲,正值上灯时。

渐觉春光好,雪消不见痕。

晚风吹倦马,落月淡孤村。

诗题中的皮山是南疆的一个城镇,在今和田地区境内。诗人到达皮山县时,正是冬春相交的季节,气温回升,冰雪消融,春光一片大好。黄昏时分,城中的百姓在结束一天的劳作后纷纷归家用餐、休息,耳边时常传来少数民族对唱的歌声,显示出一种祥和安适的乡村氛围,极具生活气息。此外,诗人行路至五更还未投宿,疲累困倦之时只觉“夜静闻鸮语,山深怖客魂”(《皮山道中夜行五更始得经宿》)。村落的夜晚寂静空洞、漆黑可怖,从侧面显示出当地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

新疆游牧民族所居毡房

毡房局部

(二)独特的民俗风情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在近现代新疆,很多地区依然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民俗生活习惯,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汉族同胞在物质生活、饮食习惯、礼仪规范等诸多方面多有不同。宋兴周在新疆工作生活了二十年余年,对当地百姓日常生活十分熟悉,他在诗文中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关于新疆少数民族饮食习惯方面,宋兴周在《公子行》其一中道:

锦衣公子日三晡,羶肉酪浆不御厨。

省释空肠牛吼苦,方知此物胜莼鲈。

这里所写的“羶肉”即羊肉,“酪浆”则是牛羊等动物的乳汁,多用来指代酒。此诗是说,新疆少数民族百姓每日饮食以吃羊肉、喝酪浆为主。在诗人的心里,新疆的“羶肉酪浆”竟可胜莼鲈⑤之思,聊慰思乡之情。此外,还有《晓发四首》其二中所述:

鸡声嘹亮柝声残,晓起晨羹入馔难。

赖有瓮头新酿酒,强开笑口当朝餐。

作者在旅途中往往需要早起赶路,条件艰苦,没有食物可作早餐,只能饮用新酿的美酒充饥。早餐亦可食酒,写出了新疆饮食习俗的独特。民居习俗方面,则注重实用性和保暖性,这也是因为新疆的特殊气候造成的:

朱门繍户玉为床,美酒红炉羁睡乡。

领略边庭风雪味,才知毳幕胜华堂。

《公子行》其二这首诗中,作者有意将其他地区的房屋特点和居住环境与新疆少数民族居住的“毳幕”作对比。在其他地区,百姓多居“华堂”,即高大明亮的房子,房屋也是“朱门玉床”,屋内有“美酒红炉”;而新疆则多以毳幕为主,“毳幕”即新疆游牧民族所居住的毡帐,御寒抗风,帐顶似锥,内部陈设简略。这里突出了新疆地区的游牧民族常住毡房的居住特点,以及游牧民族随水草而迁徙游牧的生活方式。

今日叶城

叶尔羌河

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善歌舞,音乐舞蹈艺术发展较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域歌舞、音乐,也出现了一批极具西域特色的乐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羌笛、五弦琴、胡笳等。《叶城道中》一诗中描写了宋兴周在旅途中听到新疆乐曲:“何处笳声起,随风入戍楼”“如何笳鼓动,犹是战场声”,作者在行路途中忽闻胡笳奏出的悲凉的乐曲。笳,即胡笳,是西北民族地区多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其声凄怆、哀怨,声调悠远极具穿透力。这里诗人用战争中士兵牧马吹奏胡笳的场景,传达出内心对战争残酷、悲怆的感叹之情。

三、诗作的情感意涵

(一)赞美新疆,悠然自洽之情

宋兴周在通过诗文书写新疆景观之时,常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叹和赞美之情。诗人在北京求得护送新疆印信专员之职,一路向西,穿越瀚海戈壁,伴随沙尘砾石而来,经历了新疆戈壁风沙和极端气候的洗礼,后又面对磅礴大气的西北大川,亲身感受边陲宁静安适的村庄生活,心中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另一番感受,使舟车劳顿带来的疲惫和迁职入疆的失意都烟消云散。诗人不由地发出感叹:“领略边庭风雪味,才知毳幕胜华堂”(《公子行》其二)。原始的景观和安逸的村落生活抚慰了诗人奔波戍边的疲惫,心中只剩下对新疆溢于言表的赞美之意。

新疆地区山高路远、沙海连天,这成为宋兴周西行入疆的巨大挑战,但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同样塑造着诗人坚韧不拔、乐观的品格。诗人远离故土,千里迢迢来到他乡就职,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难以适应的生活方式,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锦衣公子日三晡,羶肉酪浆不御厨。省释空肠牛吼苦,方知此物胜莼鲈”(《公子行》其一)。诗人饥肠辘辘之时,初次尝试新疆的“羶肉酪浆”,似乎别有一番滋味,并称赞“羶肉酪浆”之鲜美可胜莼鲈之味,表达了他乐观豁达之感。此外,诗人还作有《漫兴》一诗:“雪里苍鹰知奋翅,风前娇鸟爱梳翎。媸妍自是关天性。一入明眸无遁形。”诗人用比拟的手法,将自己比作雪中苍鹰、风中娇鸟,既然苍鹰在大雪中仍能振翅高飞,娇弱的飞鸟亦能在大风中爱惜羽毛,自己也应当如苍鹰飞鸟般乐观生存,不畏艰难,甚至渴望能够做出一番功业。

(二)思古忧今,慨叹报国为民之情

从宋兴周在新疆的从政经历来看,他始终热爱新疆,心怀百姓,所以在他的诗文中常有渴望做出政绩造福百姓的慨叹。例如《奉檄由皮山移宰伽师,皮民夹道争送,爆竹声如雷,相续不绝,作此留别两首》,其一:

宦海年年浪里浮,今逢祖帐报觥筹。

万家爆竹闻归路,十里笙歌拥故侯。

老去文情偏耐索,兴来诗思不须求。

此行莫负群黎望,忧乐常须系念头。

其二:

飞鸟仙人去不回,尘缘未尽我重来,

只惭无补群黎望,敢道厚非百里才,

夹路儿童排竹马,携壶父老颂台莱⑥。

汉廷自昔多循吏,尚友何妨首再回。

此诗是宋兴周由皮山换任至伽师时,面对皮山百姓夹道相送的场景时有感而发。从诗中可以看出,宋兴周极受当地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纷纷自发为他遮道送行,携老带幼,十里笙歌。诗人也动情地借用“汉廷自昔多循吏”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做官清正廉洁、为民尽责,直接地表达了作者投身新疆、造福百姓、报效国家的志向。还有《哈满沟夜行》其二中的“尚有丰城雄剑⑦在,夜塞腰际作龙吟”。

注释: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甘谷文史资料》第10 辑,政协甘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7 年,第94 页。

②曛(xūn 勋):日落时的余光。

③清乾隆官纂,吴丰培整理,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西域同文志》,1984 年,卷三,第25-26 页。

④飕飀:风声。

⑤莼鲈:《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这里代指羶肉酪浆。

⑥台莱:喻指功德、贤才。

⑦丰城雄剑:传说吴灭晋之际,天空斗、牛两宿之间常有紫气,豫章人雷焕谓“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地点在豫章郡丰城。尚书张华乃任雷为丰城令。雷到任后,在丰城狱中掘得宝剑两口,一名龙泉,一名太阿。斗、牛之间紫气即消失。见《晋书·张华传》。

猜你喜欢

新疆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