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腰突五穴”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
2023-10-30王晓慧赵建新
王晓慧 赵建新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是腰痛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腰部的不适和疼痛感,伴有腰部肌肉紧张和牵拉感,病程在12 周以上,无脊柱及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这类腰痛没有明显的组织学改变,如脊柱结核、肿瘤以及骨折等[1-2]。NLBP 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3]。有研究发现,NLBP 的患者患侧腹横肌和椎旁肌肉的变性萎缩,肌力下降,并且肌肉在活动时电信号激活减少[4],而其反复发作的原因可能在于失用性或保护性的机体体位引起的肌肉变性萎缩的肌纤维的变性改变[5]。腰背部肌肉的核心力量能保持整个脊柱力学稳定性,使机体力的产生和传递达到最适用的平衡状态[6]。腰部核心肌群的肌力下降,会引起肌肉电信号和调节信号紊乱,长期引起肌肉的神经支配能力下降,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7]。除了腰部的不稳定之外,腰部软组织的慢性损伤也是引起NLBP 的重要原因,局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组织挛缩和条索形成,导致软组织失衡,从而引起疼痛[8]。“腰突五穴”是赵建新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创新疗法,“五穴”是指大肠俞、关元俞以及L4、L5、S1的华佗夹脊穴5 个穴位,加以电针辅助配合治疗,临床效果肯定[9]。本研究采用电针“腰突五穴”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CST)治疗NLBP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病程3个月以上的腰背、腰骶疼痛,不伴有下肢单侧或双侧的疼痛或麻木感,没有间歇性跛行的表现;医师查体发现双下肢运动及感觉功能无明显异常;X 线、CT 以及MRI 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能够完成全部治疗并获得随访;腰椎未进行过开放性手术;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如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等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不能配合完成治疗和随访者;器质性病变或内科疾病引起的下腰痛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1 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的NLBP 患者7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 例。观察组男性16 例,女性19 例;平均年龄(45.36±4.28)岁;平均病程(4.31±1.14)年。对照组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平均年龄(45.82±3.98)岁;平均病程(4.53±1.53)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单纯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训练,包括6 个动作,通过箭步屈髋动作来锻炼髂腰肌肌力,通过平板支撑动作来锻炼腹横肌、腰方肌等的肌力,通过五点支撑动作来锻炼臀肌肌力,通过坐位俯伸来锻炼竖脊肌的肌力,通过仰卧卷腹来锻炼腹肌肌力,每个动作每日3组,每组10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8周。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上电针“腰突五穴”。定位:大肠俞、关元俞分别在第4、5 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L4、L5 华佗夹脊穴分别在第4、第5 腰椎棘突下旁开0.5~0.8 寸;S1 华佗夹脊穴正对第1 骶后孔。穴位常规消毒,针具选用东邦牌0.40 mm×100 mm 和0.35 mm×75 mm 一次性毫针,大肠俞、关元俞直刺2.5~3 寸,针尖到腰椎横突之间;L4、L5华佗夹脊穴针刺时针尖向椎体轻微倾斜(大约5~10°),针入2.5~3 寸,以患者有向下肢放射感为度。S1华佗夹脊穴要向腰骶方向针刺(大约15~30°),针入3寸左右。然后连接华佗牌SDZ-Ⅱ电针仪,调节为疏密波,频率为2 Hz,电流强度以患者的最大耐受程度为限,常规留针30 min,每日1 次,每周治疗5 次,针刺8周。注意患者治疗过程保暖。
1.4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 周、1 个月、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VAS 评分:使用10 cm 尺进行疼痛主观评估,1 cm 的长度代表1 分,0 分代表没有疼痛,10 分代表极度的疼痛。ODI 评分:包括10 个方面,包括疼痛的强度、站立、坐立、提物、步行、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交生活、旅行、生活自理,每个方面含6 个选项,分值最低为0 分,最高为5 分,满分50 分,分值越高其功能障碍程度越重。JOA 评分:评价腰部功能,总分29 分,包括临床检查、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动作等方面,分数越高功能越好。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下同。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治疗前7.54±0.87 7.32±0.93治疗后1周1.98±0.43*△4.21±0.59*治疗后1月1.01±0.61*△2.88±0.71*治疗后3月0.78±0.69*△1.54±0.42*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检验,以()表示,采用t检验,组内多节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如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1 周、1 个月及3 个月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 周、1 个月以及3 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 周、1 个月以及3 个月的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分,±s)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治疗前32.23±2.65 32.78±2.04治疗后1周12.58±2.39*△20.46±1.88*治疗后1月7.48±1.04*△13.49±1.56*治疗后3月3.66±1.80*△7.56±2.12*
2.3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JOA 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 周、1 个月以及3 个月的JOA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分,±s)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治疗前13.04±3.54 13.81±3.89治疗后1周20.53±3.49*△17.48±2.69*治疗后1月24.43±2.87*△21.14±1.89*治疗后3月26.13±1.08*△24.21±1.05*
3 讨 论
目前NLBP 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阶段研究多关注于肌肉源、骨源及中枢源来解释其发病机理[10-12],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关节,有支撑和运动两大重要功能,而腰椎是脊柱中活动量和支撑强度最大的位置,这导致腰椎损伤最为常见[13]。腰椎的稳定性依赖骨骼系统和软组织系统的平衡,长期腰部的损伤会引起腰部软组织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出现NLPB[14]。腰背肌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加强肌肉的力量,松解肌肉软组织的粘连,平衡软组织力学状态,增强腰背部肌肉整体力量,从而恢复腰椎骨-软组织生物力学平衡状态,从而缓解NLPB 患者腰痛症状以及恢复腰部的功能活动[15]。NLPB 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督脉、足太阳经以及足少阳经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出现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症状[16]。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腰椎病症病位在足太阳膀胱经,而“腰突五穴”的大肠俞、关元俞归属膀胱经。华佗夹脊穴位于膀胱经合督脉结合处,联络并调节两经,可振奋阳气,调畅气血,能起到松经络和促炎症吸收以达到镇痛消炎的效果[17]。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NLPB 是核心肌群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或者缺乏腰背肌的锻炼导致肌力下降,肌肉紧张,引起腰部骨-软组织失衡引起的慢性劳损疾病[18]。失衡的椎间小关节、椎间盘及椎体附件上的感受器对稳定性失衡和炎症因子极为敏感,很容易产生疼痛相关物质导致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19]。本研究中采用电针“腰突五穴”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电针结合了电刺激和针刺的双重治疗效果,研究表明电刺激课题抑制痛觉神经的传导并加快引起疼痛的炎症因子吸收[20],可振奋经气,缓解疼痛,改善功能[21]。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是针对腰部内侧深层的稳定性肌群的肌力、稳定性、平衡性等功能的练习,目的在于激活深层核心肌群的活性,恢复多裂肌的平衡协调控制,加强腰椎的稳定性[22]。
本研究结果示,两组患者在完成治疗后1 周、1 个月以及3 个月后的VAS 评分、ODI 评级以及JOA 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表明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改善NLPB 的症状;而且观察组在治疗后1 周、1 个月以及3个月观察组的VAS 评分、ODI 评分以及JOA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这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电针能够更好地改善NLPB 的疼痛和腰椎功能。
综上所述,单纯应用腰背肌核心稳定训练和电针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均对NLPB 患者治疗有效,且电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电针能够快速减轻疼痛,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恢复骨-软组织平衡,二者联合的效果要优于单纯核心稳定性训练。不足与局限: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证据等级较低;样本量较小,未来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观察;随访时间较短,很难明确长时间的治疗效果;采用的观察指标均为主观性指标,很容易收到患者和医师主观性的影响,结果可能存在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