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屈孕酮用于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的效果
2023-10-30沈丽萍郑立
沈丽萍 郑立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上一种良性子宫内膜的增生性改变,可引起白带异常、不孕、腹痛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从子宫内膜息肉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看,子宫内膜息肉一般均是在宫腔镜下进行的,能为术者营造良好手术视野,对息肉定位较为清晰;但病灶通过单纯手术治疗不能解决病因,患者术后病变复发率较高[1-3]。地屈孕酮是一种口服孕激素,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防止内膜息肉的复发。从相关研究来看,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和地屈孕酮共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获得不错治疗疗效,并可抑制病情复发[3]。对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福建省汀州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接受经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地屈孕酮的治疗情况,以指导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用药及促进预后得以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福建省汀州医院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2 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齐全者。(2)以子宫不规则出血、腹痛、白带异常等为临床表现症状者。(3)经宫腔镜检查、超声检查等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者。(4)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者。(5)患者及家属对本实验知情。排除标准:(1)有凝血功能障碍者。(2)行为障碍和认知障碍者。(3)子宫恶性病变者。(4)恶性肿瘤病变者。(5)近3 个月内接受过地屈孕酮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 例。对照组年龄30 ~43 岁,平均(36.52±1.32)岁;病程1.0 ~2.0年,平均(1.54±0.12)年;单发性子宫内膜息肉4 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17 例,平均息肉个数(1.79±0.25)个。观察组年龄29 ~44 岁,平均(36.53±1.35)岁;病程0.5 ~2.0 年,平均(1.49±0.21)年;单发性子宫内膜息肉6 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15 例,平均息肉个数(1.67±0.33)个。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经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干预。采取静脉全身麻醉方式,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入宫腔电切镜后先用探头探查宫腔深度,应用金属Hegar 扩宫器[奥克兰高分子医用材料(天津)有限公司,型号:21-0220-50] 将宫颈扩张9.0 ~9.5 号,置入宫腔镜,定位息肉位置,同时查看其体积、数目等。对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只切除功能层,对无生育需求女性采取宫腔镜电切环从息肉根部完全切除基底及其下2 mm 浅肌层。术后常规预防感染。
1.2.2 观察组
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口服地屈孕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口服地屈孕酮片(荷兰Abbott Biologicals B.V.,国药准字H20130110,规格:10 mg),于月经周期第14 天开始服用,10 mg/次,2 次/d。连服12 d,共6 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分析[4],显效:经治疗后,异常子宫出血、白带异常、腹痛等改善,宫内膜恢复有规律,发生周期性变化,月经恢复正常状态,月经量≤80 mL,超声检查发现宫内无异常回声;缓解:经治疗后,异常子宫出血、白带异常、腹痛等明显改善,子宫内膜比治疗前显著缓解,月经正常,月经量>80 mL,且≤100 mL,超声检查发现宫内无异常回声;无效:经治疗后,未达上述标准;有效率=(显效例数+缓解例数)/总例数×100%。(2)以月经失血图(pictorial blood loss assessment chart,PBAC)为准,计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12 个月月经失血量数值。其中,对小于每张卫生巾1/3 血染面积,计为1 分,为轻度;对每张卫生巾1/3 ~3/5 血染面积,计为5 分,为中度;血染面积接近整张卫生巾面积大小,计为20 分,规定为重度[5]。(3)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月经周期的15 ~16 d 进行复查,测量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 个月的子宫内膜厚度。(4)安排专人记录两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例数及比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PBAC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B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 个月,观察组月经量指标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BAC 评分比较(分, x- ±s)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 个月,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比较(mm, x- ±s)
2.4 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状况比较
对照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9 例,观察组复发1 例。观察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0,P=0.004)。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局部异常增长所引起,属于一种良性病变,引发异常子宫出血,绝经前女性可见经期延长及子宫不规则出血等,对女性健康有较大威胁[6]。这就需寻求有效的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以改善患者不良病症,恢复患者健康。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风险小、安全性高,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视野的清晰度;有利于准确切除息肉,可确定息肉数目、大小,对息肉做切除处理,改善患者异常的月经周期;且不会破坏卵巢功能,为患者预留生育功能。但有研究表明,受手术操作技巧、术后患者雌激素过多等因素的影响,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后有一定复发率(2.5%~43.6%),并与随访时间呈正比[7-8]。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有限,有必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复发率[1]。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局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水平失调关联性较大,所以在对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后增服孕激素药物,抑制雌激素的分泌,减少术后复发风险[9]。近年来,地屈孕酮被广泛用于功能性出血及闭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中。地屈孕酮多为临床用药,属于一种口服类孕激素药,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用药后不会产生雌激素、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2)可对术后受损子宫内膜起到一定修复作用,减缓子宫内膜异常生长,使月经周期保持稳定。(3)不产热,对脂代谢也没有明显的影响[10]。该药是口服天然的孕激素类药,相比黄体酮,可使子宫内膜进入完全分泌相,优势明显;对雌激素起到拮抗作用而产生增值效果,引起细胞凋亡、抑制腺体细胞生成、防止组织对炎症反应加重、抗血管生成;长期使用可使子宫内膜腺体萎缩、间质蜕膜化,可抑制子宫内膜生长,从而抑制息肉的复发,减少月经量[11-12]。地屈孕酮防止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风险,加速子宫内膜进入分泌相,有利于生成促排卵结局,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疗效较明显。在这种激素作用下使子宫内膜由增生阶段转向黄体期,并会抑制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促进卵泡的发育,并促进排卵引起内膜组织发生周期性脱落,维持稳定的月经和子宫内膜生理,减少息肉复发风险[13]。
本研究发现,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因为在单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前提下,联合地屈孕酮治疗疾病,使月经量减少,并降低子宫内膜厚度,防止息肉再次发作;与手术治疗方式相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两组治疗后6、12 个月PBAC评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地屈孕酮减少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抑制内膜过度增生,最终减少月经量。两组治疗后6、12 个月子宫内膜厚度比较,观察组较低(P<0.05)。考虑原因是相比对照组的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在此手术治疗基础上配合地屈孕酮用药使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经用药后能调整患者雌激素水平,减少雌激素排泄,以此引起子宫内膜脱落,会抑制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并转化子宫内膜,最终降低子宫内膜厚度。两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比较,观察组较低(P<0.05)。原因在于通过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地屈孕酮拮抗雌激素和将增生性子宫内膜转化,使其发生周期性剥脱,将预防或降低息肉复发[14]。袁素丽[4]研究中为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 地屈孕酮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干预价值,经分组后对照组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而观察组则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并联合地屈孕酮片;对比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与对照组的71.88% 比较,保持在较高数值(P<0.05);术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观察组这一指标水平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观察组月经比对照组恢复较好,减少了复发。上述结果与本次研究有相似之处。本次研究由于研究样本的限制,影响了研究深入进行,后续在此方面的研究需增加样本量的投入;另外,也可从更多指标进行深入分析,以丰富对此有关研究,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综上所述,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屈孕酮可获得良好治疗疗效,有助于减少月经分泌,使子宫内膜厚度变低,减少息肉复发风险,可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