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及对临床症状、炎症反应的影响
2023-10-30杨德慧潘廷辉张英平丁俊东
杨德慧,陈 成,潘廷辉,张英平,丁俊东,陈 丹,何 忠
(1.广东省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 珠海 519055 ;2.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珠海 519055)
疱疹性咽峡炎是临床常见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 型、肠道病毒71 型等感染所致,多见于7 岁以下儿童,四季散发,在春、夏季节有流行趋势,传染性较强,可成大规模爆发[1]。该病以咽峡部疱疹及急性发热为主要特征,并可引起畏食、流涎、口腔黏膜破溃等症状,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惊厥,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慢性肾炎、风湿热、肺炎、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尚缺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仍然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抑菌、抗病毒、退热、提高免疫功能等[3]。国内指南及共识推荐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 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给药方式以喷雾或雾化治疗为主,关于重组人干扰素α.1b 肌内注射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4]。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在采用抗病毒口服液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 肌内注射,观察对患儿炎症反应及临床症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广东省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0 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 例。试验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1 ~7 岁,平均年龄(2.89±1.24)岁,病程4 ~36 h,平均病程(18.02±4.45)h。对照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1 ~7 岁,平均年龄(2.94±1.19)岁,病程3 ~36 h,平均病程(18.19±4.62)h。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 >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 年版)》[5]中的诊断标准;(2)年龄≤7 岁;(3)病程≤36 h;(4)病历资料完整;(5)家属知晓本研究目的及内容,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重度营养不良者;(2)伴免疫系统疾病者;(3)伴神经功能紊乱者;(4)伴感觉功能异常者;(5)伴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者;(6)伴其他传染性疾病者;(7)伴凝血功能异常者;(8)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或过敏性体质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予抗病毒口服液(生产企业: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9994092;规格:10 mL×10 支)口服治疗,10 mL/次,3 次/d,共治疗3 ~5 d。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生产企业:深圳科兴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60059;规格:10 μg/支)肌内注射治疗,1 μg/kg,1 次/d,连续用药3 d,若患儿反复发热可连续用药5 d。
1.4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3 d 后患儿咽峡部疱疹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有效:治疗3 d 后患儿咽峡部疱疹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无效:治疗5 d 后患儿咽峡部疱疹无好转或有加重趋势,体温仍未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6]。
1.4.2 炎性因子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 d 后采集两组患儿的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置于EDTA管中抗凝,在4000 r/min 的转速下离心15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 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水平。
1.4.3 血常规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 d 后采集两组患儿的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采用迈瑞血常规流水线CAL8000 及配套试剂(生产企业:迈瑞医疗公司)检测全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WBC)、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UT)。
1.4.4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咽部充血消退时间、咽部疱疹消失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口腔黏膜愈合时间、食欲恢复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治 疗 前, 两 组 的TNF.α、IL.6、CRP 水 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的TNF.α、IL.6、CR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s)
注:a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TNF.α(pg/mL) IL.6(pg/mL)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n=50) 34.84±4.63 12.85±2.81a 41.92±6.35 23.47±3.75a 27.10±4.63 13.67±2.19a对照组(n=50) 35.24±5.17 20.02±3.25a 41.36±6.81 30.31±4.46a 27.46±4.59 19.11±3.24a t 值 0.408 11.801 0.460 8.300 0.390 9.836 P 值 0.685 <0.001 0.647 <0.001 0.697 <0.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WBC、LY、NEUT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的WBC、LY、NEUT 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的比较(×109/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的比较(×109/L,±s)
注:a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WBC LY NEU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n=50) 11.27±2.44 6.18±0.79a 5.43±1.04 1.69±0.41a 6.21±2.39 2.34±0.68a对照组(n=50) 11.43±2.87 7.41±1.96a 5.51±1.19 2.43±0.62a 6.27±2.16 4.65±1.03a t 值 0.300 4.116 0.358 7.040 0.132 13.234 P 值 0.765 <0.001 0.721 <0.001 0.900 <0.001
2.4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的退热时间、咽部充血消退时间、咽部疱疹消失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口腔黏膜愈合时间、食欲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比较(d,±s)
组别 发热消退 咽部充血消退 咽部疱疹消失 流涎消失 口腔黏膜愈合 食欲恢复试验组(n=50) 1.65±0.35 3.13±0.73 2.94±0.41 2.08±0.31 3.49±0.78 2.51±0.36对照组(n=50) 2.14±0.56 4.08±1.24 3.82±0.68 3.46±0.45 4.25±1.14 4.04±0.72 t 值 5.247 4.668 7.837 17.857 3.890 13.440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发病急骤,临床症状以急性发热、咽喉痛、拒食、呕吐等为主,其发病率较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本病的流行特征与手足口病相似,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为主,5 月发病率上升,在7 月达到发病高峰,随后逐渐降低[7]。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性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一般为3 ~5 d,发病初期即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具有多样性,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直接接触及医源性传播,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原发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稳定的特异性免疫,其免疫抗体可在体内长期存在,但不同肠道病毒感染无法提供交叉免疫保护,导致人群可重复感染[8]。大部分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过程呈自限性,其全身及咽峡部症状体征在1 周内可自愈,预后良好,但个别患儿的病情可进展至手足口病,甚至会出现心、肺、脑等器官功能损害,引起肺水肿、肺出血、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9]。
疱疹性咽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抗病毒口服液是治疗该病的常用药,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可发挥清热解毒、去湿凉血之功效,常用于腮腺炎、感冒、温热病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缓解临床体征及症状,同时无明显毒副作用,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重组人干扰素α.1b 是抗免疫应答药物之一,可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多种蛋白复制,发挥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此药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性作用,遏制病毒侵袭及感染,能够减轻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在治疗传染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10]。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在抗病毒口服液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 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效果明显,这与欧阳丽萍等[11]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在于,重组人干扰素α.1b 是广谱性抗病毒药物,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促进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RNA、DNA 病毒,对病毒复制环节产生干扰,抑制病毒吸附、核酸转录、蛋白质合成及释放等,降低巨噬细胞活性,进而起到抗病毒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的TNF.α、IL.6、WBC、LY、CRP、NEUT 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重组人干扰素α.1b 可有效下调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疱疹性咽峡炎会损伤患儿的呼吸系统,刺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加快炎性因子的转录过程,诱导黏附分子产生,使炎症反应进一步扩大,激活免疫应答,致使淋巴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加。重组人干扰素α.1b 具有抗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而可明显改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病情[12]。
综上所述,重组人干扰素α.1b 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儿的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