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民航特色气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10-30王坤,但博
王 坤,但 博
(1.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 天津 300300;2.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012)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充分体现[1]。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构建满足当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要求和个体成长规律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2-3]。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当前民航业发展中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民航业的可持续发展。气象因素是影响航空活动安全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传统气象院校的毕业生存在缺乏民航基本理论知识,业务工作上手慢,培训周期长等问题。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培养民航特色气象人才,对于保障航班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 凝练知识结构,找准思政融入点
课程建设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实施的主战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可将价值观念引导渗透到知识传授当中,提高育人质量。气象学学科属于理学范畴,其专业课如“大气物理学”“流体力学”“动力气象”等课程数理特点明显,多基本原理和公式推导,思政点需巧妙融入,否则生硬突兀,可能还会引起学生反感。笔者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凝练和全面梳理,气象学课程的思政融入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传统文化与气象理论知识交相辉映
气象学家竺可桢曾说“人们若不能把握寒暑阴晴的规律,无论衣食住行都会发生问题的。远在三千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许多卜辞,都为要知道阴晴雨雪而流传下来。”[5]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对气象的描写,既是记录自然现象,也是表征社会思想意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些朗朗上口的气候谚语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聆听气象世界的“弦外之音”,提高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1.2 着眼学科发展,传承先辈精神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的丰富使得一些当代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中国于1958 年开始云雾降水物理研究,由于贫穷落后,观测仪器匮乏,科学家们便自制仪器在衡山、泰山和庐山进行云雾观测,经过40 余年的研究积累和在国际合作中的学习,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整体已经逐步接近国际水平[6]。诸如这样的科学家事迹不胜枚举,引入气象学发展史中赵九章、顾震潮、叶笃正、陶诗言等中国大气科学领域的开创者们的宝贵经历,鼓励学生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勇攀高峰”“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意识到气象学学科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运用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气象监测服务等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3 坚持科学理念,辩证看待问题
运用唯物辩证法,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气象高科技发展的利弊,善于运用但不完全依赖于新技术、新设备;理解环保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从行业角度出发,关注航空业碳排放情况、可持续航空燃料使用等;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大气,反过来大气的演变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倡导低碳行动,辩证看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关于气候协议的不同观点及措施。
1.4 敬畏规范,强化担当
民航人的职业操守“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对气象也要怀有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强调学生务必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充分利用气象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产生,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利用气象知识和资源,提前预测航空危险天气,准备应对方案,培养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2 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理工科专业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及可操作性。以“情景化―启发式”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实施“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业评价、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全要素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能课堂”;开展“期中期末全过程”,关心期中,关注期末的学习全过程评价;通过“天气情景化”“专题化”“案例化”等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多种教学平台齐上阵”,通过超星、微信、智慧学习平台、雨课堂等多种平台将教与学紧密结合;线上线下课堂交叉互动,活跃教学氛围。
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能力+思政”能力并重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转变;从原来枯燥、抽象的气象知识到形象化、具体化的“身临其境”的气象感知转变;教师从“教学生”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生学”的角色转变。
民航特色气象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民航理论知识基础,以“民用航空气象探测”“航空天气”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准确掌握影响航空活动的天气条件,行业规范和运行标准熟记于心,帮助管制员正确指挥飞行活动,提高飞机运行安全,助力航班运控人员正确制定航班计划,提高航空公司运行效益。
3 提高站位,以知促行,以行践知
聚焦“三全育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当代民航精神为动力,重点解决学生认同、立志、德行三方面的问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校教师要走在行业的前头,做技术革新的先锋队,同时也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做“大先生”,做“为学、为人、为世”的典范。要主动学习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强化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要求社会的包容感更高,教师要将育心和育德相结合,开展耐挫教育,鼓励学生有大胆试错的勇气,不怕失败的决心;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班导师工作,开展谈心谈话,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真学实做,智行合一。将劳动实践课程化、阵地化、日常化,加强校地联系、校企合作。邀请气象局、空管局等专业技术人才为学生开展线上线下交流讲座,鼓励学生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工作单位、企业实习,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就业平台。在气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努力做到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
“三全育人”有着教育模式和指导思想双重属性。“三全育人”是在对立德树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和发展,是指充分调动各种教育力量,在学生成长各个阶段发挥各方的育人作用[2]。教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同心协力、同向同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施服务岗位员工素质提升计划,针对师生的高频需求,提升管理服务育人效果,实现“全员育人”;以“明德至善弘毅兴邦”为指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理念、民航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全过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免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出现的断档,实现“全过程育人”;育心和育德相结合,强化责任意识,不断出台新的教育载体和管理政策,实现“全方位育人”(图1)。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完善育人体系,培养出“吃得苦,下得去、干得好、靠得住”的民航特色气象人才。
图1 “三全育人”理念下民航特色气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思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