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结构化”教学

2023-10-30钱国芬

天津教育·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歌行茅屋结构化

钱国芬

语文古诗词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为了降低此部分知识的认知难度,教师可以采用“结构化”教学思路开展授课活动,让学生自主探寻与教材古诗词相关的课内外信息,研究古诗词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深度品读古诗词内涵,从整体视角出发认知古诗词,进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对此,为了使“结构化”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阐述了教师通过完善课前准备工作,开展系统化探知活动,改善学生认知效果的教学策略。

一、语文“结构化”教学概述

(一)“结构”与“结构化”

结构指的是系统内部组织中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具体方式。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广义的结构指的是语文各知识点、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狭义的结构指的是各文学作品的内部构造以及具体的结合方式。结构化指的是将不完整的、零散的、模糊的信息或结构通过某些方式,使内部各要素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使之变成完整的、系统的、清晰的结构的一个过程。

(二)语文结构化教学的含义

在语文课程中,“结构化”教学指的是教师依赖结构化知识讲授意识,遵循结构化授课思路,采用结构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化、整體化地认知单元知识,提升他们的思维结构层次,快速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结构化学习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文结构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单元授课目标,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搭配与组合,引导学生运用整体化思维对知识进行分析,使其从结构化视角出发,梳理、总结和认知单元重难点知识。

二、语文古诗词“结构化”教学策略

(一)教授结构化学习方法

在古诗词“结构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使其运用系统化、整体化的探知方法学习语文知识,在自主探索、自主分析过程中逐渐掌握结构化认知古诗词知识的方法,提高其结构化学习能力的同时,改善其古诗词认知效果。

(二)培养结构化认知思维

语文教师还需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结构化学习思维的重要性,开展以探索、解读、品读、感悟、总结为主的古诗词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了解与古诗词有关的所有信息,深切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知道诗人的品质志向,在提高其古诗词系统化学习质量的同时,使其形成较强的思维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开展结构化学习活动

在结构化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围绕知识讲授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结构化探知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给予他们适当的教学指导和认知帮助。另外,在古诗词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制定明确的结构化学习目标与教学框架,让学生根据学习步骤进行古诗词知识的自主探索,以提高他们的课程学习效率,提升其结构化认知能力。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结构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古诗词结构化课前准备

语文教师针对古诗词开展“结构化”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深入了解当前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知道他们的真实认知能力,然后根据授课内容制定结构化学习目标,设计系统化的认知框架,为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古诗词结构化探知打下良好基础。

1.授课目标确定。

在结构化教学活动实施之前,语文教师要先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知道他们当前的古诗词认知需求,分析古诗词单元教学的目的与内容,再以此为基础,制定明确的古诗词结构化学习目标。

例如,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古诗词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诗句意思理解阶段,而是要逐步进入古诗词知识整体化学习阶段。同时,教师要利用相应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结构化认知意识,提升其系统化学习能力。对此,针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词教学,教师可以制定以下结构化学习目标:了解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信息;了解此古诗的体裁、特点、意象、形式等元素;知道字词、诗句的意思;探寻诗人的思想情感和高远志向;探究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概述与总结此首古诗词的所有知识,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

2.制定教学框架。

为了让结构化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框架,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探知步骤,使其依据学习框架高效探究古诗词知识,从而提升其结构化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制定四部分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是古诗词背景探寻,学生需要自行查找此首古诗的创作者信息,以及具体创作背景。第二部分为古诗词元素探寻,即探究此首古诗的体裁、形式、韵律、特点等要素,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为古诗词深度解析,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逐段逐句分析诗词内容,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探索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部分为整体认知古诗词,学生需要梳理和总结所学内容,构建完整的古诗词知识体系,进而形成较强的结构化认知能力。

(二)推进古诗词结构化教学

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古诗词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结构化探知活动,引导学生从诗词背景、诗词体裁、诗词内涵等多个视角出发,探寻古诗词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运用结构化认知思路梳理和总结古诗词知识,从而有效提升结构化学习能力,提高古诗词认知质量。

1.探寻古诗词背景。

古诗词结构化学习的第一步是了解某一诗词的创作者信息和诗词的具体创作背景,知道与之相关的历史朝代、社会现状,从背景信息中探寻诗人的创作意图,感悟古诗词的内在含义。另外,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背景信息,能够知道诗人的思想主张、思想品质和高远志向,从而在古诗词品鉴阅读过程中,自觉将上述信息与诗词内容进行合理融合,进而更加快速地理解古诗词意思,感悟其中的深层含义。这样既可以使背景知识发挥出更大的拓展性认知作用,又能借此提高学生结构化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自行探寻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信息,初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例如,学生通过自行查找资料,能够知道此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根据资料可知,杜甫是唐朝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同时与李白合成“李杜”。杜甫主张的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因此,在他所创作的古诗词文学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其心系苍生的一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公元761年的秋天。一夜的狂风暴雨过去之后,杜甫用两年时间辛辛苦苦建造的茅屋被狂风卷走了屋顶的茅草,被雨水浸透了室内的衣被,在如此落魄的境遇下,他由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千千万万个与自身处境相似的百姓,感同身受他们的疾苦,从而写下此首古诗,表达了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宏伟志愿。教师鼓励学生自行找寻古诗词的背景信息,深入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探寻当时的社会情况,能够从背景元素中窥探此首古诗的创作意图,从而为之后的词句深入理解打下良好基础。

2.深入解读歌行体。

在了解古诗词创作者和古诗词创作背景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本身的各要素知识,比如古诗词的体裁、古诗词的形式、古诗词的特点等。学生通过深入研究,能够对古诗词有一个更细致的了解,知道古诗词的重要组成要素,知道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知道具体要素的特点和实际作用,从而为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奠定坚实基础。

在讲解古诗词意思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体裁,知道此首古诗的形式、组成要素和特点。例如,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词。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唐时期文人雅士依据汉魏六朝的乐府诗所建立的一种文学体裁。歌行体的形式包含五言、七言和杂言,同时,在音节、格律上的要求较为自由,这使得歌行体诗词富有较多的变化。歌行体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因为句子较多,所以此类诗歌并不讲究一韵到底,诗人在创作时不必过度讲究平仄,可以根据实际创作需求自由换韵。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一共有二十四句,其中以七言为主,同时加入了二言和九言,而韵脚则随着诗句的内容自由转换。

另外,歌行体保留了汉乐府诗词叙事的特点,诗人需要在诗词作品中清楚讲述所遇事件,记录人物的言论,抒发内心的思想情感。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杜甫既讲述了風雨卷走茅草、浸湿寝被的过程,以及孩童“包茅入竹去”的寒心事件,又抒发了内心的叹息,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强烈愿望。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此首古诗词的体裁、形式、韵律、特点等要素,能够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歌行体文学作品的认识,知道二言、七言、九言,了解格律与形式之间的联系,知道乐府诗与歌行体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之后的诗词内容深度解读打下坚实基础。

3.整体赏析古诗词。

在古诗词探知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研究、自主分析的空间,引导他们从整体化视角出发,细致探究古诗词各个段落的意思,以及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带领他们从表层信息理解过渡到深层内涵感悟,使其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感悟诗人的创作情感,知道诗句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进而真正读懂古诗词,掌握古诗词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启发学生的多维思维,培养他们系统化的认知意识,提高其结构化学习能力。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诗词一共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共有五句,每一句的结尾都以开口呼的平声韵脚来押韵,如“号、茅、郊、梢、坳”。作为歌行体诗词,此段落叙述的是诗人拄着拐杖,衣着单薄地站在屋外,眼睁睁看着辛辛苦苦搭建的茅屋屋顶被狂风吹烂,茅草随风飞走,飘入水塘的过程。此种直接的描写手法能够让人们切身体会到诗人想要挽救茅屋,却又无能为力的焦灼心情和愤懑之情。

第二段也是五句,这部分内容是对上一段故事的补充叙述,讲述诗人在补救茅屋的过程中被南村群童欺负的故事,继而感叹自己年老无力,同时表达了因“老”而受欺的愤懑情绪。

第三段共有八句,讲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布衾寒冷如铁板的当前生活窘况。同时,诗人也从此种情境中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自身所经历的各种艰苦处境,再由此联想到与自身遭遇相似的广大百姓,从而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悲凉情绪。

第四段一共六句,这部分是全诗的精髓,是诗人对当前苦难的升华表述。诗人采用七言、二言与九言相互穿插的方式,描述了未来生活场景,表达了内心对安定富足生活的期盼,以及改变当前现状和百姓生活的远大志向。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和理解古诗词内容,深入探寻各词句、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析诗句背后的深层内涵,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此首古诗的认识,使其真正感悟古诗词内涵,又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结构化解析古诗词的方法,增强其整体化学习意识,在提升其结构化认知能力的同时,改善其系统化学习质量。

4.梳理总结古诗词。

结构化认知的最后一个步骤是从整体视角出发,梳理与总结所学知识。对此,在古诗词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科学梳理,引导他们将与古诗词有关的课内外知识进行合理总结,最终构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古诗词知识体系。

在深度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诗词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复习的空间,引导他们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单元重难点知识,带领他们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概述诗人的思想观念和理想抱负,最终构建一个庞大的、完整的、有逻辑的古诗词结构化知识体系图。

例如,学生可以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主题,分出诗人、创作背景、歌行体、古诗词翻译、古诗词赏析五个主要分支,然后结合所学内容对每个分支的知识进行概述总结。比如,在“古诗词翻译”部分,学生可以细分为全文翻译、字词注释和重点词句释义三个分支,并将每个分支的内容补充完整。在“古诗词赏析”部分,学生可以分出四个分支,每个分支概述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同时,用箭头符号标注各段落之间的联系,体现诗人的创作思路。通过绘制古诗词思维导图,学生既可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记忆,又能进一步理清古诗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学习意识,提高结构化认知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可以采用“结构化”教学策略开展授课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寻课内外知识,研究古诗词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感悟古诗词的内在含义,在培养其系统化学习思维的同时,提升其结构化学习能力和古诗词探知能力。

猜你喜欢

歌行茅屋结构化
长歌行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长歌行
东瀛长歌行
雪域高原长歌行
茅屋
茅屋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有一种美叫悲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