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2023-10-29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妇女家庭时代

许 英

(山西师范大学 临汾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现实生活中,“男”和“女”是作为相对应的两个参照物而存在,男性-女性,男人-女人,男孩-女孩,男生-女生,男子-女子,男神-女神等都是两两对应,反映着生活中彼此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客观存在。“妇女”一词作为女性的统称,是不同于女性、女人等自然存在状态的词汇,新时代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是新时代的呼唤,故“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成为新时代共识的重要课题。“妇女”既具有“被定义”的政治意涵,也是一种区别于“他者”的限定和“自我意义”的定义,在家庭建设中呈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笔者重新审视新时代“妇女”的性别作用和社会价值,不仅是社会性别秩序重建的需要,也是女性群体觉悟和整个社会性别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

一、新时代妇女在“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中的独特作用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依托在家庭中,妇女在家庭生活依托中有着建设者、养育着和引领者的独特作用。

第一,妇女是家庭生活有形空间的重要建设者

妇女扮演着多重性别角色——女儿,妻子,儿媳,母亲,婆婆,祖母,多重身份连接着娘家、婆家、自家三个家庭人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自家”概念可能还会裂变为另外的家:老一代夫妇和儿子/女儿各自组成的核心家庭。“妇女”角色的出现,建构了“家”的概念,丰富了“家”的内涵。“妇女”也因此在频繁转换和复杂的角色身份中,担当了空前繁重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娘家女儿对原生家庭的父母和婆家媳妇对夫家的公婆都需要尽责尽心;作为男性伴侣,从组建小家到养儿育女到中年到晚年的每一个阶段的家庭建设;作为母亲,对儿子/女儿组成的核心家庭的关爱;作为祖母和婆婆,对第三代子孙的照料和慈爱。“妇女”在有形的“家”的不断形成中成为家庭重要的建设者,从成立自己的小家到建设自己的小家再到连接起娘家-婆家-自家三个家庭中“家人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无不传达着新时代妇女把家庭与生活联结成一体的一个重要作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妇女,就没有千千万万个小“家”,更不会有代代相传的大“家”。妇女构建出了“家”的实际存在,承载了千千万万人对“家”的渴望,同时,“家”对妇女赋予了更多期待和希冀,妇女本身又需要在不断“解构”“重构”自我中,以反省精神审视作为女人的主体身份及认同。

第二,妇女是家庭生活无形情愫的重要养育者

家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空间,而且充满着无形的东西——夫妻间的爱恋,亲情间的无私奉献,家的无尽牵挂和思念,家的心灵归宿和安放等情愫。如习总书记说的那句话:家庭是人们身体的住所,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庭每一个成员共处于一个“家”的统一体中,共同滋养着“家”的情愫,但是“从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看,大部分妇女在家庭情感建设中有着“指挥棒”一样的无声传递的力量。[1]这个指挥棒把情感指挥到哪里,家人的情感就安放在哪里。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滋养着家的气息,把“人”和“家”的纽带紧紧联系在一起,带给人们的力量,也融化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妈在家在”成为了老百姓对妇女在家庭建设中最朴素的一种表达。因此,“家”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为了吃上娘做的那顿饺子赶着末班车回家的千千万万个游子,把心安放在了“家”的港湾,是“妇女”养育了“就爱这口”的家的味道的爱家情愫。

第三,妇女是家庭生活美好夙愿的重要引领者

新时代妇女在家庭建设中作用的独特,强调“妇女”和“家”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妇女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的作用,强调妇女带领家庭成员进而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的力量。新时代对“妇女”独特作用的宣言正是传达着新时代妇女在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建构着“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自我解放,在“我行我素”的思想解放中选择活出“我自己”的活法——学习煲汤技巧,从家务中解放出来,进行科学理财,玩玩抖音,刷刷新闻……新时代的家庭生活不仅吃饱而且要有营养,不仅穿暖而且更要舒适,住要温馨,行要健康,构建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妇女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嵌入在家庭美好夙愿中,以“母性”的胸怀孕育了的美好梦想的勇气,在家庭建设中引领家庭成员去建设更加自由而可以实现“自我”的美好家园。

建设好家庭的生活依托是家庭建设的第一要义,“有家,有爱,有希望”是美好家庭生活依托的重要旨义,妇女在家庭生活依托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新时代妇女在“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中的独特作用

妇女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同样不可替代。新时代妇女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体现出了独有的理性和饱满的创造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妇女既是物质文明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稳步提升。近年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人力资源中的女性比例也已达到40%左右。历史和现实向我们证明,中国妇女具有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聪明智慧的美德,在新时代的大浪潮中必将是社会力量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第一,妇女是连接家庭梦和中国梦的编织者

不可否认,妇女是带着梦想组建“家庭”的,把自己的人生理想编织在家庭幸福中。同时,研究显示,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更愿意将家庭资源配置在子女教育上,更愿意把“家”的幸福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中。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70%的妇女已经参与到家庭的重大事务决策中,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建议已经成为家庭建设的重要参考[2]。调查数据充分显示出新时代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敏锐性和决断力,充分发挥着妇女独特的造物主的优势。当年朱德就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曾经提到,是母亲教给了他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是母亲鼓励他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二,妇女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培育者

“家”“国”场域普遍实现了妇女从单重角色(私域“内人”或“持家人”)向双重角色(兼具公域“社会人”及“持家人+养家人”并重)身份的构型转变[3]。与此同时,妇女们仍然孜孜不倦地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角色的冲突中努力绽放自我,把智慧和美丽谱写在双重角色建设中,忙碌中游刃有余,在自己-家庭-社会中不断历练出了潜在的能力[4]。”身体力行地珍惜着新时代的大好舞台,培养着“个体”从家走向社会“公领域”的大情怀。

第三,妇女是家庭性别平等的参与者

“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家庭性别平等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2015年4月12日,“他为她”的启动,在推进男女性别平等中有了更加坚定的立场。在这个场域中,既要为了寻求共同的发展目标,强调男女之间的同一或统一,又要为了呈现世界的丰富多彩,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前者不是要否定个体之间的不同特性,后者也不一定就是在制造两性对立,更不是用此之长攻彼之短,一决雌雄,而是充分认识两性所具有的独特性,达到相互之间“力量互补”,优势发展[5]。妇女不是旁观者,而是主要的参与者。

家庭是同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连在一起的。家庭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是家庭和社会紧密的融合,是家庭社会功能的重要课题。

三、新时代妇女在“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中的独特作用

习近平指出: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的文明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关爱、是体贴、是尊重……妇女在家庭文明中是家风文化的生力军,是家庭文化新风尚的实践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的践行者。

第一,妇女是传承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生力军

妇女是良好家风的生力军。正如梁启超所言,“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说的就是教养的根本源于母亲。母亲所具有的母性本能,温中有柔、爱中有笑,富有表情的面庞,感情的细腻,处世的谨慎,为人的爱心……必然塑造着一个样本,为家庭中的“抚育”“教育”“赡养”等多种功能的发挥生发出家的文化。

第二,妇女是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实践者

新时代家庭文明新家风,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围绕“家庭形成爱国爱家深深的家国情怀、相亲相爱紧密的家庭关系、向上向善正道的家庭美德、共建共享共同的家庭追求[6]。”新时代妇女是剥离了封建内涵的“慈母、孝女、贤妻”基础上建立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有精神”内涵的角色定位。

第三,妇女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的践行者

家庭培养好孩子,是在为国家培养好公民,也是在为整个国家与民族培养好国民。对于教育孩子本身,母亲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对于孩子成长,母亲的作用占到90%以上。”90%这个数字绝不仅仅只意味着一个数字,更意味着母亲是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人物。

新时代妇女极大地关注到教育“为谁教育孩子?培养怎样的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引导与启迪孩子要懂事,要善良,要诚信,要正义……尤其面对新时代网络问题对孩子的冲击,母亲相比于家庭的其他成员,更喜欢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坚持正向价值观的引导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孩童心中就萌生、发芽,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自觉行动。

四、新时代发挥妇女家庭建设独特作用的有效路径

(一)立足“性别”视角,表达妇女独特作用,合力奋斗

“独特”一词体现着是一种辩证思维,是对男女两性性别差异的一种态度,是在承认两性作为“人”平等的前提下,彼此相互尊重差别,并给予差别以平等的价值认可[7]。换句话说,女性相对于男性是独特的,但这种独特性是在男女两性共同成长环境下的一种态度表达,男性并非被排除在外,妇女发展也不仅仅是妇女自己的事,是需要靠觉醒或者觉悟了的男性与女性一道加入解放妇女和解放人类的行列,合力奋斗。妇女首先要增强自身主体意识,不断提升自己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家庭建设能力。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力量为我们自己而行动,能够做出决定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的主角。”我们就有责任理解独特、认可独特、张扬独特、发扬独特。

(二)立足“家”的视角,建造“为了家”的生活,坚持不懈

“家”并非纯粹的“私人空间”,“家”还兼备某种社会公共空间功能。家庭对家庭成员来说,一是信仰和精神的寄托,二是公正和公平的仲裁。在此意义上,在家庭生活中建造“为了家”的生活,不仅仅是妇女个体行动力量的指向,也是对妇女独特性认识的重要指标。我们不能脱离生活经验谈家庭建设,不能在生活之外谈生活。妇女在“家”中活出自我权利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的“为了家”的社会敏感性。简单讲,利己与利他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没有“为了家”的社会敏感性的个体是无法谈及自我权利的维护,家庭建设的意义亦将沦为虚幻。所以,要靠觉悟了的男性和女性坚持不懈地建造“为了家”的生活。

(三)立足“国”的视角,培育家国情怀,超越女性

福禄贝尔曾说:“国家的未来,与其说是操纵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新时代的母亲既具有妇女在家庭中的独特作用,更是超越女性的,是存在于家庭而走出家庭追寻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追求自由、独立,过程中实现自身解放。简单地说妇女有着自身的家庭职责和义务,她们在营造温馨的、和谐的、美满的、有爱的“家”的气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种责任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家庭的责任和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一脉相承的。

“新时代”, 妇女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重建社会性别秩序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妇女而言,既要“同中求异”,体现出在社会发展中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征,又要“异中求同”,反映出发展方向目标的一致性和社会行动的协同性。

“个性化”和“多元化”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不一样”,即,女人可以与男人不一样,不同妇女群体或个体利益“不一样”……“不一样”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给予妇女展示生活和实践的多样性或多元化,“合理”“合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权利。

“一致性”和“协同性”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步调一致”,在思想和行动上步调一致,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步调一致……“步调一致”既是要从女性的立场出发,又要超越女性的立场,将视野放大到“人”的高度,培育家国情怀,共同建设人类家园,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良性运行。在新时代里,不论女人还是男人,“求大同存小异”既是一种行动策略,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猜你喜欢

妇女家庭时代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当代妇女的工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