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尊师重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23-10-29杨云兰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尊师重教中国共产党传统

杨云兰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教育为百年大计之“本”,教师又是立教之“本”,是兴教之“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尊师重教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华民族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对传统文化尊师重教思想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2]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3]为此,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考辨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尊师重教思想的传承、弘扬以及发展。

一、传统文化尊师重教思想的内涵

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代典籍和先哲们给予了其丰富隽永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

(一)尊师重教,国之大本

尊师重教思想较为系统的阐述,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教育典籍《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视教育为治国安邦的前提与根本。《周礼·天官冢宰》也对师教的重要性进行了记载,把“教典”列为六典之一,作用是“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认为“师,以贤得民”。

教育是治理国家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古代先哲们注重思考教育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与相互作用。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重视道德教育在教化百姓中的作用。孟子提出“善教”,与善政相比,“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荀子把教师与国家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天地君亲师”,“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论》)。他还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王夫之继承了重教这一传统思想,认为“教本也,政末也”(《礼记章句》)。朱舜水也发表类似观点,“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劝兴》),尊重教育是治国的根本所在,选用贤士培育人才是首要政务。

可见,尊师重教已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礼法制度,是“国之大本”,兴国安邦的本源,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价值。

(二)选贤任能,兴学育才

选贤与能、兴办教育一直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王安石从国家兴衰、朝代兴亡的历史高度,指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兴贤》),要想实现太平盛世,就必须举贤授能。董仲舒主张兴建太学、设置明师以培育俊才,“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天人三策》)。

贤能之士既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力量,也是兴学育才的推动者与师者,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贤能之才,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这也是尊师重教思想固有之内涵。对于师者,《学记》有着独到见解:“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即使一国之君,也必须尊师;只有尊师重道,人们才能重视教育尊敬学问。韩愈的《师说》阐述教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严厉批评“耻学而师”行为,大力颂扬尊师风气。

因此,师严道尊,则“学风自善”,“民知敬学”。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育英才的历史使命,承载着民族兴贤的历史期望。传承选贤任能、兴学育才的文化理念,才能更好地发挥师者的作用,为中华民族培育有家国意识、有担当的德才兼备人才。

二、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尊师重教思想的重要举措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身作则,古为今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传统文化尊师重教思想精华贯通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新性发展。

(一)领导者身体力行尊师重教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一脉相承,真正践行着尊师重教思想,推动全党全社会力行尊师重教。

毛泽东指出应重视知识分子,他们是“人民事业的可贵资本”。[5]1939年8月,对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师,毛泽东评价他们的“任务和功劳是很大的”,教育了边区的儿童与老百姓,“发挥了抗战教育的作用,发展了边区教育事业”。[6]1950年4月,他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7]他珍惜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恩师徐特立60岁寿辰时致信祝贺:“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8]毛泽东不仅尊敬徐特立、柳亚子等师长,自己也担任过教师,甚至把教育事业当作终身欲从事的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尊师崇教理念。

邓小平倡导尊师重教,充分肯定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中的特殊作用,强调提升教师的政治与社会地位。1977年,邓小平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尊师重教提到新的历史高度。次年,他又指出:“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9]严格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抓紧抓好教育工作。[10]为了体现尊师重教,邓小平还多次要求切实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物质条件,“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11],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地致力于教育事业。

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基础地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2]。这是站在民族振兴与综合国力增强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尊师重教,“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13]江泽民赞赏那些为祖国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教师们。他满怀感激小学、中学和大学老师们给予的教诲,并探望严睃、沈尚贤、顾毓琇等老师。他还强调要为教师办实事,领导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和保持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14]。

胡锦涛立足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倡导尊师重教。2007年8月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他说:“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15]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以保障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他还特别关注农村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

习近平感恩与敬重教师。1999年,习近平回信初中语文老师写道:“尊师敬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的恩情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16]他还关怀教师、鼓励教师,对教师表达深深敬意,表扬张桂梅、黄大年等优秀教师事迹,要求在全社会宣传并弘扬优秀教师们的先进事迹与高尚品德。此外,习近平多次讲话也传递了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与尊敬。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17]强调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羡慕的职业。

正是共产党人的躬身示范,为尊师重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表率,树立了尊师重教的优秀榜样。

(二)党和政府推进尊师重教的制度保障

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在立法立制、教育事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依靠政策引领,使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指出“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18]1925年,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关于教育的决议案中也提到要重视工人教育,“增加斗争能力的教育”,促进“工人阶级的觉悟”。[19]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尊重知识与知识分子,尊重教师,出台多种政策措施,在政治、工作、生活上尊重与优待教师,开创了尊师重教的新风气。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20]工农大众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师是苏维埃国家教育权的实施主体,苏维埃国家法令必须保障教师的政治权利。1933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关于土地斗争中的一些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教员“是一种使用脑力的劳动者”,“应受到苏维埃法律的保护。”[21]1934年2月16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布《小学教员优待条例》,在经济待遇上保障了教师的生活,“小学教员的生活费,依照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生活费”。[22]总之,中国共产党与苏维埃政府极力提倡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利用法律规章条例等维护和改善教育与教师的地位,推动了苏区成人扫盲与儿童义务教育普及事业的发展。

针对陕甘宁边区落后的文化教育,1939年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提出:“发展民众教育,消除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民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23]1940年《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中又指出要“提高小学教员及社教工作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并给其中的优秀分子以各种的奖励,反对任何轻视他们的不正确观点。”[24]为了取得自卫战争的胜利,《陕甘宁边区政府战时教育方案》(1946)强调“各级学校及一切社教组织应立即动员起来,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卫战争服务。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保卫边区的宣传员与组织者。”[25]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教育,重视并调动教师的教育力量,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令,使传统文化尊师重教育思想有了法律上的现实皈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等的颁布,从法制上保障了重教思想,依法确立了教师专业地位,有力维护了尊师重教风尚。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在重大会议上作出尊师重教的决议与部署,下发重要的教育文件,在政策上确保了尊师重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继承并创新发展了传统文化尊师重教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提出“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6]《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2019)指出:“师道尊严进一步提振。全社会对教师职业认同度加深,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显著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要“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加快形成接续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27]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由此,党和国家政府从制度上对尊师重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给予了保障与重塑,体现出尊师重教的教育情怀,使尊师重教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觉信念与自觉行动。

(三)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尊师重教是一个社会尊重知识与人才的具体体现,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思想的传统,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调“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8]中国共产党对教师节的设置与重视,即是其中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共产党自1941年起就开始举行“六六”教师节纪念活动,一方面敬礼教师,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增强国民教育;另一方面又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紧密结合,动员教师进行抗战宣传,成为“民族革命的战士”[29],使教师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是文明的传承者。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先尊师。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节的决定》,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这开启了尊师重教的新纪元。在历年教师节主题中,在全社会引领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尊师重教,为人师表”(2006)、“尊师重教,奠基未来”(2007)、“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2019)、“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2022),等等。

教师节发扬了尊师重教美德,也传递着中国教育精神。党中央极为重视每一年的教师节,不仅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敬并表达殷切期待,也大力表彰宣传优秀教师。这种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弘扬,让教师真正体验到尊重与关怀,由然而生职业荣誉感。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30]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传承“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理念,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地发扬师道尊严,倡导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形成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真正把尊师重教、爱师敬师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余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尊师重教是中华传统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31]建设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强国,而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与教师,其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教师。因此,面临新时代提出的新挑战,立足历史与现实,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尊师重教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做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决策,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32],这无疑增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自信,促进了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尊师重教思想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尊师重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对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相融合的成功探索。

猜你喜欢

尊师重教中国共产党传统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尊师重教永远在路上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尊师重教的古代先贤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