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2023-10-29张文倩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 张文倩(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对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必要具备的思想品格以及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需要掌握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其次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理念,根据核心素养的特点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使核心素养成为课堂的发力点,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赋予新的动力。但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还没有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深远影响。对此现象,应给予充分重视,及时调整教学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知识增长以及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1.品德良好

品德良好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第一个实质内涵,同时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都处于养成阶段,这一阶段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认识的重要阶段,需要家长以及教师的科学引导,而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先锋军,应该切实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确保学生能够做到“先成人、再成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热爱生活

作为祖国的朝阳与希望,小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但是根据相关调查,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学生对生活丧失热情,对社会以及祖国缺乏热爱,而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有义务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所在。但是,一方面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热爱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没有掌握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现阶段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不仅面临着家长的期望,同时社会环境也高度“内卷”,导致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教材知识,还需要在周末以及寒暑假的时候参加各种兴趣班,使学生的课余时间被严重压榨,而学生没有时间去探索生活,自然也就难以热爱生活,难以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3.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也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目标所在,旨在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能够积极探索,进而内化为学生的理性思维、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养成团结协作的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遵纪守法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包含道德素养,同时也包含遵纪守法意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教师应该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质效果,使学生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养成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以及民主意识,使学生能够逐渐成为一名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这也是素质教育下的重要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运用法律法规合理的维护自身利益,使学生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学生。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1.学生兴趣较低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明白,但是却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以及重点,但是当前很多教师依然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使教学课堂气氛沉重,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一些道德与法治理论性的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的理解不仅需要教师的讲解,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常识,如果教师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很多教师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也缺乏合理性,多媒体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本应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并没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板书教学”没有多大差异,教师只是改变了知识的载体,在利用PPT进行课件展示,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讲解。对此,学生可能一开始还会产生学习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丧失兴趣,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缺乏良好的课堂环境。

2.学生缺乏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

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视,而是将主要学习精力放在了语、数、英等主要学科当中,认为道德与法治只要在考试前背诵一下考试大纲的内容就好了,所以导致很多学生把道德与法治课堂当成了语、数、外等学科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如何才能够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特别是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在课后学习时间减少以及课后辅导被取缔的情况下,如果学生不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考试中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成绩。

其次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更大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的相关价值观念还未构建完整,缺乏基本的是非观,再加上当前网络世界的侵蚀,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上了不归路。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特点构建高效课堂,有效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化作用,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法律法规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教师讲解知识主要以教材为主,并且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没有结合到具体生活案例进行分析,而教材上的一些案例也是一笔带过,其更多是一种放松,导致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在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小水滴的诉说”,在学习完这一章节之后,学生应该具有节水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重视水资源。但是,我们观察到学校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严重,这就是因为保护水资源只是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却并没有变成学生的具体行动。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此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的实质效果。

4.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

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断优化的必要前提,也是改变教师教学思想的“引航灯”,在核心素养要求下,学校应将核心素养培养纳入教学评价范畴,使教师能够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但是当前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现有的评价机制更多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分数进行评价,这样做会导致学生形成“分数论”的思想,进而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开展道德与法治学习,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完善的教学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全面的评价,同时也应该包含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这可以使教师认真对待课堂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

1.以日常生活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核心元素,而构建有效课堂,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当然这种联系一定要在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联系,抓住教学中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进行学习。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好朋友》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根据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以“友谊对我的影响”“我最好的朋友”为主题开展自由讨论会,并且根据教材内容让同学们谈论“帮助朋友是否会让自己受到损失”或“自己对友谊的期待是什么”等议论性强的问题。在进行讨论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反面例子,由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交友原则进行讨论,如“我的好朋友犯了错,我应该维持这段友谊吗” 抛出这些课本上的反面案例,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在学习小组里面挑出代表讲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讲完之后可以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评价的方法,应采取鼓励性评价,在认可学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其不足的地方,并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解释,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友谊对成长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一个“好朋友”。学生可以联想自己的朋友进行学习,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结合教材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意识

上文中提到小学道德与法律的核心素养包含遵纪守法意识,这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所在,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每个人都不遵守纪律,我们的社会就不能稳定和谐,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以教材为根本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意识。

例如,在学习《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根据教材提供的几幅图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上下楼梯时没有规则、如果上公交车时没有规则或如果驾驶汽车时没有遵守规则会如何,接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搜集一些视频,使学生了解到不遵守规则的危害,如一些车祸问题正是因为很多驾驶员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而在学生观看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骑自行车或电动车如果不遵守规则会如何,使学生能够了解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切实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质作用。

3.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在小学阶段年龄较小,了解这个世界主要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等途径,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单纯依靠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教师运用一些视频、图片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在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生活中的常识经验引入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乐趣,同时通过多媒体引入社会生活,让学生了解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

例如,“从一滴水说起”这个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匮乏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大问题,了解我国一些地区缺水的问题以及我国建设南水北调等工程的意义等,但是仅凭书本上的文字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看到缺水地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讲述地球上的植物、动物都离不开水资源等知识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展开讨论生活中水资源浪费污染的现象,以此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避免水资源污染的意识,养成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景区的图片,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喜爱,从而有效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以及文化素养。

4.完善评价机制

评级机制的完善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因此要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除了上述几项措施,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激励的方法。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是对学生的评价,在日常教学课堂上以及课后教师都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记录。这里记录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有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遵纪守法意识,教师可以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鼓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使周围的学生能够受到感染。而如果学生不遵守规则,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了解规则的意义与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一名遵纪守法的优秀学生。

其次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定期鼓励学生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教师在收到学生的反馈之后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以及课外教学资源,从而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