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发展,情怀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2023-10-29张菊花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
■ 张菊花(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
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历史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古今中外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家国情怀的影响下得以延续。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自己背负的使命,由此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反映了个人对国家的情感与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珍贵宝藏,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下,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与家,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二,为学生树立小家幸福、国家富强的思想;第三,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国家历史后树立其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明确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从而为他们树立家国意识。
二、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
高中生面临关乎其今后发展的高考,很多教师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让学生记忆考试中的重点,而学生也为了考取更高的分数而不会深入探究历史知识,师生的精力均放在应对考试、提高成绩上,从而忽略了家国情怀教育。再加上在如今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历史是选修科目,对于未选择历史学科考试的学生而言更是毫无存在感。对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学科内容与家国情怀教育有效融合,不要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促进其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
(一)充分理解家国情怀
个人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怀便是家国情怀,同时也包含着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新时代体现个人家国情怀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人通过理想抱负体现家国情怀,也有人通过个人信仰体现对祖国的热爱。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让学生对家国情怀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其个人素养的提升。
(二)传承文化,增强使命感
1.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宝藏,经历几千年的岁月洗礼传承至今,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充分凸显了国家历史的辉煌和伟大。现代生活与历史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联,很多历史事件都是教育学生的有效素材。高中历史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感悟历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有意识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家中为家人讲述历史事件、普及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家庭的家国情怀。
2.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较多,不仅要对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同时也要了解在此过程中国家取得的伟大成绩。为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深刻印象,教师可以让他们观看历史事件的真实照片或电影、电视剧中的片段,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体会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一方面,家国情怀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通过学习高中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来感受其中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增强心智,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还需要对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进行分析,从而发展他们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结合教材内容,彰显家国情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发展更是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教材,梳理教学思路,从而开展有效的家国情怀教育。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理解并意识到家国情怀的内涵与价值。国是家的基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要一直将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对此,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文明以及国家的运行机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素材,带领学生对比古今中外的历史,让他们明白家国情怀对新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并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两张图片:第一张是二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第二张是苏东剧变示意图。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这两张图片反映了哪些内容,由此完成新课导入。其次,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并提问:“苏联在二战后的初期发展是怎样的?”引发学生的讨论。最后,教师利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古今中外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产生深刻印象,同时意识到社会主义的价值以及其对国家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能激发出他们的自豪感,从而促使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得到提升。
(二)学习先人智慧,增强民族自信
明代之前,我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均是名列前茅,但近代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民族发展的停滞不前。如今,很多高中生对我国历史了解甚少,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以中西方打招呼的方式为例,我国古时男人打招呼会用“抱拳”的形式,女人则会行“万福礼”,中式礼仪不仅文明,还更加卫生;而西方人打招呼会“握手”,两个人在握手时肌肤会互相接触,很容易造成细菌或病毒的传播。但西方凭借实力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人民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从而延续了西方的交际形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历史,了解封建制度的发展以及古人的伟大智慧。我国在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时,欧洲仍是众多邦国同时存在的状态,近年美国抗疫的失败也与该国的联邦制体制存在关联。学生在了解这一点后就会为古人的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时代一直在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紧跟时代,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国家历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学习资源,在历史资料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物图片以及《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早期工人运动的背景有初步了解。其次,教师继续通过多媒体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等事件,使其感受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再次,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影《1921》的片段,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建党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最后,提出启发性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四)利用生活资源,激发爱国情怀
中国曾因落后使人民受难百年,虽然这段历史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但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高中历史教师也应讲述一些光辉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予以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将自己融入当时的情境中了解相关的历史,由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中国特色主义社会从建立到如今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段发展进程是学生亲眼见证的,如现代四大发明:支付宝、网购、高铁以及共享单车,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还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现代与古代的四大发明,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开展实践活动,生成家国情怀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产生感悟的重要途径,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应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对国家历史产生感悟,进一步理解家国情怀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实践活动中,以此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并整理相关的史料,结合历史人物表演历史剧。学生需要自行搜集资料并对剧本进行编排,同时融入家国情怀才能带来生动的表演;可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阅读历史名人传记,并在课堂上推荐给其他学生,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观革命老根据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聆听历史故事和我国的革命历史,学习先辈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肩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自强的使命。在实践活动过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了解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撰写一篇活动后的感想,写下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感悟,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通过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让家国情怀深入学生的心中。
(六)优化评价过程,培育家国情怀
1.形成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即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优化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明确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学习任务和对应的策略,而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做出评价,也要指导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成目标。形成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得到反馈,了解自己实际的学习进展,并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通常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中会运用形成性评价,但将其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的家国情怀教育中,也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利用形成性评价对高中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培养,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学生也要进行自我反思,以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课时,教师需要先告知学生本堂课的目标,即了解苏联和东欧失败的原因,并对比中国的成功改革,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此提升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得到反馈信息,了解与学习目标之间存在的距离,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调整,促进其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
2.表现性评价
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进行观察,从而评价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即为表现性评价。做出表现性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表现性评价的内容是学生自身的表达和表现;评价的现实场域是课堂上的教学情境;评价的方式是对学生表现的观察与分析。区别于传统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践能力,主要形式为报告、演讲、情景模拟等。在高中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时,教师可以以家国情怀为核心内容,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再由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从而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素养。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占据重要地位,高中历史教师应明确教学侧重点,利用好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所有中华儿女都应具备的精神和品质,对此,教师需要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能够自主弘扬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