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的思考

2023-10-29周良贤福建泉州晋江市永和中学福建省泉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

■ 周良贤(福建泉州晋江市永和中学/福建省泉州市)

中学历史信息量增加、知识结构复杂化,考点出现变化等,使得学习历史的难度增加,教师承受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对此,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充分利用新《课标》提供的便捷条件,充分考虑教学环境的变化,构建符合历史教学的创新模式。因此,有必要做好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研究工作,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问题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创新,受到各类因素影响,其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具体问题如下:

1.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

中学学生承受着较大课业压力与升学压力,且学习时间有限,所以教学中普遍采取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只在思想层面对新《课标》有所认知,而实际教学时依旧会选择传统教学方式。加上中学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历史课程课时有限,传统教学方式虽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却可以提升成绩。

因此,教师们在综合考量后,会依旧选择自己熟悉的教学方式,造成教师为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依旧存在较多的唯分数论,受此影响议题选择难免跑偏,且操作难度较大,导致师生都不愿意去摸索,加上研究议题活动要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而且无法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这也导致教师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缺少参与的积极性

在传统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设计上课,而学生只需认真听讲、准确回答教师的问题就可以了,但这造成部分学生缺少参与课堂的意识。教师还会在考前归纳知识点,而学生仅需要做笔记、背诵知识点,因而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直接影响到了创新的推广。

受上述原因影响,学生逐渐变得懒惰,面对问题不愿意主动思考,也不想浪费精力参与实践,缺少参与创新的兴趣。长此以往,议题探究就会变成漫无目的聊天,议题也会缺少可议性,因而达不到预期目标。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参与讨论,被迫发言后不会思考自己的回答,也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想法,没有很好发挥创新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创新虽然形式新颖,能更好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发展需求,但在实际中效果有限,这一点限制了其顺利开展。

3.学校缺少必要保障措施

创新实施需要得到学校层面的保障,主要原因还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给教师提供创新的实践活动平台,教师缺少相应的培训机会,虽然对新教学理念有所了解,却没有可以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受到高考压力影响,学校没有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举办的公开课很多时候都是表演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时,实际中历史课堂上的创新不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有限,大部分教师尚处于摸索阶段,学校没有提供了解各种信息的渠道,如没有创建与创新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话题,无法获得丰富的资源库,教师无法参考成功案例等。而且创新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教学资源的支持,如果欠缺教学资源,将会影响到教师议题的选择,最终只能选择类似议题进行代替或是直接放弃议题。

二、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历史教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对此,教师需要做好探究工作。历史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观念、教师专业素质不足及历史资源利用不足的影响,现将历史教学问题及成因归纳如下:

1.应试教育观念影响

素质教育背景下,部分学校依旧存在应试教育观念,体现为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经常出现教师讲得精神奕奕,而学生听得索然无味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受到该因素影响,历史教学将减负提效作为新思想。对此,需要历史教师正确看待减负提效,明确其价值,调整传统教育理念,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因素。

2.历史教师专业性低

国家教育领域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但实际中应试教育依旧存在,即判断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指标就是学习成绩,忽视对其他素养的考察,不重视提升学生的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减负提效,就要求教师提前掌握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持续探究历史创作创新活动、提高自身情感素养等。但就当前实际情况来说,中学历史教师群体缺少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师,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我,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3.课程资源利用问题

历史教学时主要为课堂教学,似乎只有在课堂上端坐着才算听课,这种模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中学生的情感需求,也不利于调节学生的情感机制。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课程资源,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如果历史资源不足,实际教学时就仅能依靠教材资源,而无法利用其他资源。

同时,一些学校的办学经费有限,会影响到历史资源的采购资金分配,将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历史资源利用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的思考

在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时,需要考虑教学现状,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具体措施如下:

1.预习环节融入批判性思维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它在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前对新知识进行了解和整理,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也可以借助批判性思维实现对知识脉络的梳理和结构的规划,不会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框限制,只是为学生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非线性的教学规划。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知识储备、学习需求、教学疑惑等对批判性思维的结构进行灵活调整和规划。实际上,中学历史课程的各知识间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新知识的引入往往需要借助旧知识的引导和烘托。而利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计算机知识构建,可以选择其中的关键词搭建结构框架,为学生营造一种逐层递进的结构氛围。这种预习模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促进个人潜能的挖掘。

在组织中学生开展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并将其视作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开展。中学生阶段正是学生各项启蒙和能力培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好动,好奇心强,自身也缺少合作意识与能力。对此,历史教师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以小组模式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学习小组方式分类与整理时政资源,然后根据要求进行展示,通过这种共同协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从而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当前影视剧市场繁荣,有很多关于历史的电视剧电影。但需要注意,很多影视剧存在混淆时空、胡编乱造的情况,和真实历史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将其作为历史素材。同时,很多历史纪录片更为贴近历史真相,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场景与历史事件,如《中国通史》《大国崛起》等。

2.运用游戏教学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虽都是基础性内容,但涵盖范围广、任务重,学生理解和实践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如果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活动,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等。对此,教师需要开展系统性规划,利用教学研讨,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交流空间,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游戏教学法的灵活性以及多样性,提前做好准备,针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丰富和转变,实现内容趣味性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合理的游戏设置,吸引并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内容丰富的游戏环节掌握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要求以“立项目、促教学”的形式,将所有教学知识整合、浓缩,然后精讲给学生,引领学生针对内容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开展更多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提升经验技巧,使其在实践中学习、钻研、模仿、探究和总结,取长补短。于学生而言,历史课程过于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游戏教学法和历史课程教学融合,使学生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同时,主动进行探索和知识延伸,掌握隐含在游戏中的关于历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要注意,在利用游戏开展历史课程教学时,不仅要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还要帮助其进行知识的梳理,引导和拓展,使学生能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游戏教学法的价值和作用。

3.运用线上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线上历史专业教学开展的根本就是学习资源。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历史专业的视频教学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特别是慕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助力了线上历史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当前这种形式也适合发展线上教学。对此,不仅要使线上教学和线上下教学内容尽可能保持一致,而且要将以前零散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方便学生查找和学习。相比以前零散、单一且缺乏联系的知识点,当前线上教学资源的种类丰富、内容详尽且联系紧密,堪称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学习平台的作用是将学生、教师以及学习资源联系在一起。教师发布学习任务以及学生接收任务都要仰仗平台来进行,且学习平台还能帮助学生和教师及时、有效地沟通,确保线上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目前为止,在线教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不积极,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学生本身的懒惰和不自觉。在学生一个人学习时,会不自觉出神,容易放松。且学生在线学习时会产生一种孤独感,遇到问题时会因为没有教师和同学的陪伴、鼓励等而放弃。但是通过构建学习平台,教师能够和学生们进行及时的在线交流,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快速解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督等,为学生营造出一种与同学和教师在一起上课的氛围。另外,学习平台的建设还可以依托目前唾手可及的网络通信工具,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实时连接,如组建班级QQ群、微信群,学生可以利用QQ群专门接收教师传送的资料并进行学习成果展现,利用微信群与教师开展在线答疑,也方便教师监督。

4.合理设置问题,培养批判思维

问题不仅是课堂的核心,也是教学的核心,它能活跃思维、启迪灵魂和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质疑和提问,培养其批判思维。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贴合学生知识体系,关注其近期发展,在学生认真思考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问题的设置要生动有趣,贴合学生的认知以及兴趣爱好,由此激发其探究欲。在提问后,还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提醒,指引学生朝着正确方向思考前行。

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我国领导人参加国家公祭日的图片,然后提问什么是国家公祭日?为什么要将12月3号设置为公祭日,可不可以换一天?学生思考后就能直接给出答案:公祭日是我国为纪念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危难而设立的纪念日,之所以定为12月3号,是因为1937年的这一天日本在我国南京进行了大屠杀,30多万人民惨遭杀害,所以不能换。将问题和事实相联系,不仅能快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激起其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提问当时的国共关系如何。联系历史,学生发现,在面对日本的问题上,国共两党的态度非常统一,立马冰释前嫌、一同抗日。通过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针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培养其批判思维。

总之,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需要和教学现状结合起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顺利完成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时要选择合适的着手点,结合学生情况制定历史思维教学方案,潜移默化间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继而达成预期教学目标。为此,需要历史教师做好教学实践研究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在多解中学创新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