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学历史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策略研究
——以《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历史)》为例

2023-10-29解晓静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山东省东营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积极性中学生世界

■ 解晓静(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山东省东营市)

中学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3—15岁左右,从发展心理学上讲,他们的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一方面,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其情绪外显,兴奋性较高,而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具备了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特质对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具有双重作用,需要教师合理利用。

《中外历史刚要(下)》主要是进行世界历史的学习,相对于中国历史而言,学生对世界历史比较陌生,这种陌生感会降低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虽然在世界历史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学生积极性的相关因素

(一)有利因素

1.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主要以“兴趣”“求知欲”“考试”为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中学生活泼好动,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比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此外,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世界历史知识竞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参与之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2.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知识,并且渴望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进而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中学生既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普遍喜欢具有广泛参与度的课堂活动,希望在合作中进行学习,在合作中展现自我价值。就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还有很大的发掘潜力。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资源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不利因素

1.学生对于世界历史相对陌生

相对于自小耳濡目染的中华文明而言,学生对于世界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世界历史的这种陌生感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不够自信,因此会降低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部编版中学历史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知识储备有很大的距离,而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艺术以降低学生对世界历史的陌生感,以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自信。

2.课堂参与中缺乏持续、合理的激励机制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在课堂参与中存在着被动接受的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课容量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课堂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就必须采取持续、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学生“主动举起手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合理设计激励环节,将激励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并以“周”或“月”为单位连贯起来。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想在世界历史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就必须积极创造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利因素,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

二、合理利用有利因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与自主性

(一)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和参与课堂的内部力量。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历史有很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以兴趣为契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往往集中在一些有趣的故事之中,他们不仅渴望在课堂中听到有趣的故事,而且愿意参与到“讲故事”的行列之中,在故事中获取知识。鉴于此,对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故事,可采用“我为大家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由学生为学生讲,对于学生不熟悉的故事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例如,在讲《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一课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并在课堂中展示,在学生讲完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两种方式的交叉使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紧随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问题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中古时期的亚洲》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些《一千零一夜》中的传说,激发学生学习古代阿拉伯史的兴趣,进而结合地图史料、文献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阿拉伯文化的特点、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并让其概括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故事、问题引导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此外,教师打破教材束缚,对教材进行合理组合、补充,能够促进教学的灵活性,是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而“课前预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阅读书本式的课前预习容易流于形式,学案式的课前预习往往又无法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预习任务的布置也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欲望。

学生接触世界历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的资源,指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再结合书本、学案,将其作为课前预习的内容。

例如,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课时,学生对于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等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报刊、图书、网络等查阅相关战争的相关史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并在上课展示。在查阅史料、组织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广泛了解相关知识,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而对于自己准备的学习内容,学生会产生渴望在课堂中进行展示的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2.合作学习

中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同时又有着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合作式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也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学生小组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和小组调查法等。”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举行一些小型知识竞赛。例如,在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两个代表队: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提前给每一队的成员出示相关问题,小组合作在课前查阅资料,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竞赛。在竞赛中教师要争取让小组的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增加随机抽取学生回答的比例,避免只有少数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如此,既使学生在竞赛与合作中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扩大了课堂参与的广度。

三、克服不利因素,拉近学生与世界历史的距离

1.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迁移

学生对世界历史的陌生感,是制约其课堂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知识的迁移。

例如,可以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知识相结合,但是在这一迁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概念之间的混淆,因此,在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恰当的区分。例如,“西欧的分封制”相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其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对于“中国古代西周的分封制”是熟悉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知识迁移。但是,必须注意到“西欧的分封制”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与“西周分封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二者是有区别的,学生对此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必须予以区分。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表演”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指导学生模拟西欧和西周层层分封时的场景:其中在西欧分封制中要挑选国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等角色,在西周分封制中要挑选周王、诸侯王、庶民等角色。在学生的表演结束后,教师再进行适当补充讲解。通过模拟表演,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增强对西欧分封制的熟悉感,以及其与西周分封制的区分度,另一方面又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加深学生的印象。

2.创设情境,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中学世界历史中,该部分历史知识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大,而高一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对于世界历史中出现的相关概念的理解会产生一定困难,此时就需要教师采取类比、情景再现等手段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例如,在关于“西欧城市的自治运动”的教学中,学生对该内容也比较陌生,往往无法理解“城市为何要自治”。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情景再现法,模拟城市中封建主收租税的场景:大腹便便的封建领主带着侍卫到大街上巡查商人的贸易,他们不仅边走边随手拿起商人的皮毛、蜂蜜等据为己有,还边走边宣布:明天所有人不得出城贸易,不得随意离开本城,从下个月起每位商人必须多交5倍的税钱。待封建领主走后,人们开始窃窃私语,A说:“唉,又不准出城了,不出城这买卖还怎么做啊?”B说:“又要涨税钱,半年以来这都是第三次涨税了,这买卖没法做了!”通过这样的情景再现,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西欧封建领主控制城市的史实,又能够体会到商人对封建领主的不满与愤怒,继而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

3.运用持续合理的激励机制

目前,中学多采用以考试为主的激励机制,单一的考试激励机制容易使学生产生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无法起到持续激励的效果。中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够强,要想使学生持续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还需要将外部和内部的激励机制相结合,在双重作用之下,使学生自觉自愿“举起手”来。

一是外部激励机制。针对期中和期末考试不具备持续性的弱点,可以将平日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将100分的成绩分为80%的期末成绩和20%的平日成绩。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进行打分,每周一进行总结,并对课堂表现出色的同学予以奖励。特别是在新授课时,要降低题目设置的难度,以鼓励为主,使学生不惧怕回答问题。

二是内部激励机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合作学习中的激励,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对课堂活动中团体表现突出的小组予以整体奖励,实现小组内部的互帮互助,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团体荣誉”的激励下,学生参与的自觉性会大大提高。

三是荣誉引导机制。在班级中设置“课堂参与小达人”“问题解答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并设置班级荣誉墙,张贴优秀学生的照片。通过荣誉引导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能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提高课堂参与的广度。

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起主导作用。若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就无法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将课堂中的知识落到实处,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

学生如果在课堂中的参与中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进而就会产生一种对学习的成功感,而这种成功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习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基于在课堂中的学习参与中产生的自信,会进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这样在不断课堂参与之中,学生的自信就会不断提升,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激发兴趣,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反之,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则更能感性、形象地体会自身的主体地位,紧紧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知识的海洋,从而探秘更深层次的知识,这种好奇与兴趣的层层递进,会促使学生对世界历史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索,积极寻求答案。持续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断学习,由学习世界历史到热爱探索世界历史。

综上所述,对于影响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利因素,教师要积极利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对于不利因素,教师要努力克服、转化,使学生保持着饱满的兴趣、高昂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积极性中学生世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