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历史课中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2023-10-29陆颖云南省下关一中云南省大理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和平战争国家

■ 陆颖(云南省下关一中/云南省大理市)

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加强国防经济建设是每个国家都重视的大事。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此时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加强国防实力以保卫国家。而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重任的历史课,得天独厚地具有加强国防教育的丰富素材。一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离不开战争这个插曲。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各种战争,特别是正在成长之中的中小学生包括大学生如何才能避免被网络不良言论影响,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国防观和国家安全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中学历史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作为思政课主要力量的历史教师们肩负着重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的优势,灵活运用历史教材,结合时政热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认识和分析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战争及其影响,得出“和平来之不易”的结论。为此,我们应该珍爱和平、尊重生命,反对不义战争,维护国家安全,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用对话和谈判来解决国家与地区争端,努力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战争,什么是不义战争,什么是战争观、国家安全观和国防观。弄清楚这几个问题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们就可以形成正确的国防观念。同时,应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课上宣传国防知识,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道德情感,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一、什么是战争

战争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战争其实就是特殊的政治,它往往会使用一些极端手段去解决政治和外交中的矛盾,因此是严肃而残酷的。

二、什么是不义战争

战争的性质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出于自卫,致以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为自由、和平和尊严而战的战争就是正义战争。而违背人民利益,阻碍社会进步,破坏世界和平,侵犯他国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奴役压迫他国人民的战争就是非正义的战争。虽然交战双方(多方)往往会粉饰自己,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找借口,妄图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但历史的真相终会大白。例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鼓吹“建立东亚新秩序”,与中国“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甚至无耻地美化自身的侵略行为是“把亚洲人民从西方侵略者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笔者给学生上课时就强调这场战争是“日本侵华战争”,站在中国人民的角度称之为“抗日战争”,绝不能称其为“中日战争”。因为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是一次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反对不义战争、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态度和立场。

当然,战争的性质是复杂的,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随着发动战争的双方实力的消长出现变化,甚至转化到对立面。例如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当遭到普奥联军的进犯时,法国人民高唱《马赛曲》奔赴战场,保家卫国,战争性质无疑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之后拿破仑崛起,领导人民多次打败反法联盟,捍卫了法国的主权,但后来他穷兵黩武,发动征服欧洲的战争,战争性质就演变为争霸战和侵略战,“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战争最终引发了欧洲人民的民族自卫战,“莱比锡之战”瓦解了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帝国,而滑铁卢一役宣告了拿破仑战争的最终失败。

战争发生的原因往往错综复杂,所以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甄别和判断战争的性质。克劳塞维茨说:“政治不仅引起战争,而且支配战争,因而政治的性质决定战争的性质。”我们评判战争的性质,必须考虑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外交等诸多要素。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非正义的掠夺战和争霸战,但中间也不乏塞尔维亚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以及强国欺凌弱国的侵略战。参战各国的目的和动机很复杂,但是帝国主义列强都是从本国利益出发想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主角,由此获得诸多好处。在战争结束后,巴黎和会的召开也是矛盾重重,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出现了各种纷争,后来吵吵嚷嚷半年之久才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主的巴黎和约,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中东和北非的矛盾和利益,但很多问题仍未能解决,留下了很多隐患,特别是激起了被过分削弱的德国人的民族复仇心理,后来出现的纳粹德国的法西斯运动就与此有很大关系,严重不利于世界和平。巴黎和会作为一战的产物,实际上是一场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后来在美国倡导下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和利益,但种下了富有侵略野心的日本的强烈不满,同样不利于世界和平。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和会上未能解决的中国山东问题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解决,日本企图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也被废除了,虽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但这是中国外交来之不易的胜利,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未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国际联盟也不能有效制止和制裁侵略行为,甚至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祸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更为复杂,它是法西斯国家对世界和平的疯狂摧毁,是法西斯国家反人类的罪恶行径。战争的发动者是帝国主义国家非正义的掠夺战和争霸战,战争的抵抗者是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是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人类生命安全的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最终打败了法西斯国家。但是在组成反法西斯同盟之前,看似正义的一方也会做一些违背公平与正义的事情,比如英法为了“祸水东引”对付苏联,也为了避战求和实行绥靖政策,纵容侵略扩张,比如“慕尼黑阴谋”牺牲小国利益,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而苏联为了自保,也出于民族利己主义,不惜与德国订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趁机吞并了一些小国和地区,造成了后来的一些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而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初都和交战双方做生意,大发战争财,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参战,也成为战胜国之一。对此我们要充分肯定美国为结束战争所做的贡献,但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也是不言而喻。所以,从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基本点出发,各国战与不战的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能轻易下“对与错”的结论。但是该不该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能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对待和评价一场战争的基本标尺。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战争和冲突发生不断,但影响人类最深的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外,还有冷战。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简单说来,冷战就是动用真刀实枪、武力战斗之外的一切手段去进行对抗,包括“和平演变”、经济制裁、科技竞争、军备竞赛、外交斗争等战略手段。冷战是一种特殊的战争形式,它的性质很复杂,既有美、苏争夺世界领导权的争霸性质,也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等。冷战的发生既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不安,使世界处于战争的阴影之中,又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伤痛和教训,导致对峙双方都不敢轻易动用武力,特别是不敢使用核武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又缓和了紧张局势,防止了新一轮世界大战的发生。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冷战也标志性地结束了,但冷战思维还在延续,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应该自觉抵制和反对冷战思维。

三、什么是战争观

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战争是关系到双方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一旦发生战争,必然导致国家经济的破坏甚至倒退,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被打乱甚至毁灭,就算是战胜国也必然付出人员伤亡的惨重代价。所以,我们该如何看待战争?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压迫的屈辱历史留给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深刻教训。我们深知没有国就没有家,所以我们看待战争应该与党和政府的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我国的外交同样要从维护本国利益的基本立场出发,同时负起大国责任,倡导和维护世界和平。

四、什么是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的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国家安全指的是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生物安全、极地安全等内容。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因此,必须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是关乎国家发展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当今世界其实并不太平,无论是地区冲突或局部战争,还是恐怖主义或种族主义、宗教矛盾,再加上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病毒传播等问题,各种乱象丛生。没有国家安全,何来国泰民安?在我国,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国泰民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这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之下,各种难以预料的战争风险越来越多,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战争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轻言战争,更要反对不义战争。

五、什么是国防观?

国防观内涵丰富,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新概念,比如太空国防观、海洋国防观、网络国防观等。国防教育是以军事力量为主体,以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为宗旨的一种教育,实际上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孙子兵法》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从古至今都是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战略大事。学习和宣传国防知识,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正确树立国防意识,提高保卫国家的军事技能,增强保卫国家的意志和体魄,不仅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未成年人应该养成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18修正)第二章第十三条明确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希望,而学校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者、接班人和保卫者的重任。“少年强则国强”,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进行国防教育。各科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内外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达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讲求“以和为贵”,强调“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和平与发展,强调合作共赢,主张对话与谈判。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遭受西方列强欺凌、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被严重破坏的惨痛教训刻骨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自主地位是多少代人抛头颅洒热血奋斗得来的,只有发展富强,我们才能真正维护这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政府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面对复杂敏感的国际纷争和波谲云诡的大国博弈,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要保持冷静头脑,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要注重斗争的策略方法,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不轻言战争但不惧怕战争,从我们的中小学生开始,加强国防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战争观、国家安全观和国防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人人有责。

猜你喜欢

和平战争国家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他们的战争
把国家“租”出去
博弈·和平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期盼和平
战争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