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并重”理念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2023-10-29王芳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
■ 王芳(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
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具有人文特点的初中语文学科不仅具有传授基础语文知识的作用,同时还是给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下,其民族认同感获得增强的同时,也能学习和传承其中优良品质,成为一名有道德、有情怀、有节操且爱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中精炼的语句、优美的言词展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才气,蕴含着令人叹服的智慧,潜藏着深远的人生治理,其教学能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获得发展,使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获得提升,使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获得增强。而要想文言文教学充分发挥出对学生的育人作用,就需坚持“言文并重”教学理念,让学生既能知“言”,又能感“文”。但当前,不少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没有认清“言”与“文”的关系,导致在教学文言文时难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育人效果。基于此,为更好促进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本文从“言文并重”教学理念出发,首先明确“言文并重”理念以及其对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其次分析当前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后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一、“言文并重”教学理念的含义及意义
1.“言文并重”教学理念含义
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所谓“言文并重”,顾名思义,既要注重对文言文中“言”的教学,也不可忽视“文”的内容,而“言”则指的是对文言文中文言字词的教学,使学生能在学习之中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而“文”则指的是解读和赏析文言文中人、事、景、情、理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文言文,从而指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将文言文所具有的感情、思想、品质、哲理等更好地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相关的常识和知识,提高其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度把握文章主旨,与作者产生共鸣,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等。
2.运用“言文并重”教学理念的意义
文言文与白话相比有着很大区别,比如更加晦涩难懂,有更多的词类活用情形,因此学生学习起来较困难,也很难对其进行背诵,容易对文言文产生畏难心理。而“言文并重”理念既注重对文言文知识的教学,也不忽视对学生深度学习文言文的引导,因此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古人思维方式、领会古人思想情感。因此将“言文并重”理念渗透于教学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实现对文章的深度学习和综合性理解,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积累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克服无法直译文言文的困难,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度的视角探索文言文的内涵。
二、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现状
1.含混“言”与“文”的关系
在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真正理顺“言”与“文”之间的概念,也模糊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将对文言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制定为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文言文中的“章句”。在带领学生通篇疏通文言文中的词句之后,便向学生进行讲评,而讲评阶段的结束,往往也就预示着整篇文言文教学的结束。可见在这种灌输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从浅层次学习文言文知识,缺少探究、赏析环节,使学生难以感受文言文中蕴含的感情、愿望或思想等。因此,总的来说,大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往往重“言”轻“文”,没有认识到“言文并重”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时也因没有感受其中的内涵,而难以产生深度学习。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之下,也就难以从古奥的文言字词中感受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与魅力,从而容易对文言文学习内容感觉枯燥、乏味,因而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学习。
2.使用“串讲”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大多使用“串讲”方法,所谓“串讲”,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逐字逐句的解释,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文章片段基础上,能将文章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对文言文进行概括性地学习。在“串讲”教学方法中主要以教师的讲为主,可见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体现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难以有效地开展文言文学习。此外,“串讲”教学方法主要偏重于文言字词的讲解,并只顾让学生阅读,忽视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也很少涉及文化渗透等,从而很难让学生承继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终使得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使学生难以牢固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更不能挖掘文言文中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言文并重”理念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1.增强教学趣味性,促进言文合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感受到学习内容的乐趣之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易获得激发,接受知识的状态也会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尤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而言,对于本身晦涩难懂的内容,如果不增强其形式或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受到历史时空的限制学习起来就会吃力。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对文言文教学进行设计时,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应使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古奥难懂的知识以更加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找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以此调动其在课堂中的思维、情绪等,与此同时还应采取一定的形式营造强烈的氛围感,促进学生投入课堂学习而产生沉浸式体验,并可向学生展示一些生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借此营造生动且具有真实感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之中跨越时空界限,深入文中核心,融入文言背景,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让学生在这牵动人心的感人氛围中理解文章主旨,感受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领会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等,促进“言文合一”,从而让学生更加透彻地学习文言文。
比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学生受人生经历限制,其所处时代背景也与作者大不相同,并且文中暗藏着的复杂感情在作者精炼言辞中也稍显含蓄,因此学习理解起来较困难。要想学生能在作者营造的语境之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不仅要让学生在面临文中各类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议、一词多义、特殊句式时能通晓全文大意,同时还要让学生在作者所营造的语境之中,站在作者行文时的角度、背景,融入作者的仕途经历、远大抱负以及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领会文中“与民同乐”内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政治理想,体验作者的心情。要想实现此教学效果,教师便可在课前搜集有关欧阳修生平事迹的视频材料,在带领学生结合注释学习文章文言字词、疏通文义之后,便可向学生播放所准备的视频资料,以此让学生直观地知晓作者的人生经历、才华抱负、性格志趣,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言”的基础上,使作者融入文中所描绘的情景,解读和赏析文中富有隐含意义的句子短语,在“言文和一”的模式中综合理解《醉翁亭记》。
2.重视诵读教学,搭建文言文学习的桥梁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中学生背诵较大量的文言文文章,每当向学生布置背诵文言文任务时,都会听见学生“叫苦”的声音,因为相比于唐诗宋词,文言文不仅古奥难懂,而且篇幅较长,因此学生常感觉任务艰巨。诵读作为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可轻松触动多重感官,由此其对文言文中所描写的情、景等也更敏感,学生也就更易感受文中的内涵以及其蕴含的情感魅力,从而可帮助学生深化对所诵读文言文的理解。熟读成诵,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对文言文印象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理解性的记忆,进而便可减轻学生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而若想有效地发挥出诵读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文言文的重视,其次优化学生诵读方式,并注重对学生诵读的引导,让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即能了解和疏通文章大意,又能在有情感、有声调起伏、绘声绘色的诵读之中感悟体会文中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强的情感体验,搭建文言文学习的桥梁,提升其对文章的欣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篇文章,并给学生制定阶段诵读目标,以此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诵读,例如可要求学生在朗诵第一阶段时,找到文中生字、难字,并对其进行练习,达到读顺课文的效果;其次向学生制定读熟课文的目标,让学生在多次诵读之中感受其中人物形象,获得一定的阅读感悟;最后为更好地搭建言文学习桥梁,还可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感悟文章中曹秽的精神品质。而在整个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为学生示范有感情的诵读,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诵读节奏,掌控诵读语气,让学生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诵读之中,融于文中情节,投入人物角色。此外,为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展开角色扮演,分配学生角色,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这样可丰富诵读形式,对活跃课堂气氛有着积极作用。
3.重点突破关键词句,促进“以言解文”
文言文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精妙绝伦的字词句,常常让人拍手叫绝,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文章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的如泉文思、过人才华。尤其对于文章的关键词句,在显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对整篇文章起到出点睛之笔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需重点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对其赏析,让学生领会其中饱含的艺术之美,同时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融会贯通全文篇章,进而学生便可更好地领略文章中的人、景、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不可忽视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品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应下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句,实现以言解文、言文结合的目的。此外,由于以“言”解“文”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耐心地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关键词句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带领学生解读其中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解读、理解能力,为学生品“文”做好充分准备,促进“言”“文”共品的实现。
例如《鱼我所欲也》,其中散文式的艺术表达抒发了作者“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念,教师在带领学生梳理文意后,为进一步地帮助学生领会其中的境界内涵,教师便不可忽视对其中关键词句的解读,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两句,其中不仅使用了类比手法,同时也暗含全文主旨。要想带领学生实现“言”“文”共品,便需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类比做法以及其产生的效果,让学生在掌握类比手法的同时,领会作者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念、大义凛然的思想境界,从而通过对“言”的深入探究,引领学生领悟其中“文”的内涵。
4.融会贯通言文教学,探讨文中深意
文言文中独特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字魅力,其中的一字一句也饱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思、品质、志趣、抱负等。要想学生从文言文的一词一句中感知其背后的深意,初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将其中的文学知识内化吸收,采用有效的训练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内化于心,转化为理解文言文能力。当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获得提升之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随之获得增强,促进了学生实现融会贯通学习,让学生更牢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能从其中的词、句深究文章背后的含义,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感情等能更好地向学生渗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带领学生认知、理解以及吸收文学知识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但因其对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能力具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长期坚持言文教学这一方式。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不少学生来说都是一块“硬骨头”,要想学生能突破文言文中难懂的句式、复杂的词类活用现象、丰富的一词多义等,实现融会贯通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就应从“言文并重”教学理念出发,带领学生从“言”的表面含义、“文”的深层境界中全方位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基于此,为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本文从“言文并重”理念出发,提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应增强教学趣味性,促进言文合一;重视诵读教学,搭建学习文言文的桥梁;重点突破关键词句,促进以言解文;融会贯通言文教学,探讨文中深意。